中國電影產業國際競爭力發展分析(五)
佚名
三、提高我國電影產業的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1.電影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
完善的電影市場體制不是行政管理體制,不能憑借政府賦予的權力來控制行業壟斷市場。為了電影產業低迷狀況的回升及復興,制定產業政策的國家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改革已經是大勢所趨,建立一套適合社會主義文化市場規律的電影管理體制顯然是重中之重——它是中國電影產業進行深層次改革的前提。政府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已經成為深化改革、應對入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它具體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
(1)轉變政府管理職能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壟斷控制、政府代管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經落后于形勢的發展與需要。政府管理職能轉變,關鍵在于觀念的轉變,在于對電影作為產業的清晰定位上。
有專家開始引入經濟學中“準公共物品”這一概念。[34]從市場經濟的理論上講,電影是準公共物品,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市場提供。針對“準公共物品”,政府的基本職能,一是承擔引導職能;二是承擔監管職能;三是承擔法律職能。不同的準公共物品有不同的解決方式,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只要以經濟學研究的本質為出發點去思考,充分發揮市場與政府的不同作用,就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就電影而言,政府的主要職責一是負責根據本國民族習慣、政治制度,對電影的內容進行審查;二是維護電影業的正常運作,如打擊盜版。而市場的主要功能是為社會提供電影產品,建立完全市場化的電影制作體系和發行放映體系。也就是說,在二者之間,政府一方面要行使公共職能,另一方面要逐步放棄對其的經營職能。
根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設想,政府的管理方式,將從直接管理為主向間接管理為主轉變,即:國家調解市場,市場引導企業。政府主管部門對文化生產(主要指進入文化市場的部分)的管理,必須以間接管理為主,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調節文化市場供求關系,創造適宜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以此引導文化企業正確地進行經營決策。具體到電影產業上,這就要求,各級電影行政管理部門必須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和管辦分開,從而真正面向市場,掌握市場的變化,運用市場調控手段,來實現對電影市場的管理目標,促進電影產業的健康發展。
目前政府管理職能正在悄然改革當中,我們也希望“市場”這一只手(或曰“資本”這一只手)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從而使市場在我國電影行業中的潛力得到進一步的發揮。
(2)創新政府管理體制
創新政府管理體制,是真正轉變政府管理職能的關鍵。政府管理體制的一個原則是從辦電影向管電影轉變,從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從面向系統內向面向全社會轉變。政府管理體制的創新應具體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應該減少政府審批手續。健全電影市場的經營資格準入、產品準入、資本準入和技術標準準入制度。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審批事項,完善審批程序,增加期間的公開性和透明度。規范經營主體資格和專業資質的審批,為企業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經營環境,對行為不規范、產品不合格和服務質量低劣的電影企業,依法進行整改或取消經營資格。
應該改革電影立項、審查制度。應該積極探索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影片分級制度,將未成年觀眾和成人觀眾區別服務,做到既真正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又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分級制是國外的通行做法,我們應該盡快建立電影的分級制,以解決創作中經常要遇到的種種困惑和問題。
應該發揮各專業協會、學會和中介組織的職能和作用。一方面應該使這些團體能夠從根本上加強對本行業權益的維護,制定行業規則,健全行業自律機制,提高行業隊伍素質,規范行業管理,更好地參與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應該使這些團體成為政府與企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溝通橋梁,從而進一步促進政府管理體制更好地從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的轉變。
應該盡快完善法規政策體系。應該抓緊修訂和完善促進電影產業發展的現行政策法規,制訂深化電影體制改革的相關配套政策。在現有《電影管理條例》及相關法規的基礎上,抓緊電影的立法工作,盡快起草和頒布實施,以“始終把握面向市場、公平競爭、依法管理、保障權益、行業自律、促進發展”作為電影立法的宗旨。電影法是電影工作的法律性文件,它的誕生對于電影產業和電影事業的協調發展將起到無比重要的作用。
(3)深化企業內部機制改革
電影的制作、發行、放映單位是電影市場的經營實體,必須深化這些電影企業內部機制的改革,加快制度創新,從而適應目前以市場為主導的產業運作及面臨的市場激烈競爭。目前,在我國現有的30多家國有電影生產單位中,大概有三分之二還是所謂的事業單位,這種性質的單位,是很難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應該摘掉事業單位的帽子,實行企業化管理,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而就企業而言,必須讓其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法人企業,通過建立健全有序高效的決策機制、經營機制、評估機制,健全競爭激勵約束機制,實行經營目標和崗位目標責任制,從而增強企業的實力和活力。
深化企業內部機制改革,應該著重增強企業的經營理念。應該改變目前很多電影企業經營理念薄弱,經營意識欠缺,經營行為簡單,贏利模式單一的現狀,要使這些企業成為有效的經營實體,解決好投資主體、責任主體、利益主體三者之間的關系。在實際運營中,應該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資金運作預決算機制、監管機制和責任機制。
在深化企業內部機制的改革中,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大力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讓其朝著公司制改造和股份制改革的道路上走。在國有企業的改革中,要改變以往政府養企業的傳統觀念,打破那種“等、靠、要”的計劃經濟思想,破除大鍋飯和平均分配的舊觀念,實行崗位聘任制和勞動合同制,使員工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分配工效掛鉤。與此同時,還應該大力培育和發展民營企業,給予他們獨立的拍攝權、影片發行權和院線公司經營權,以培養多種形式的市場主體,從而利用經濟杠桿,在另一個側面促進國有企業內部機制改革進程。國有與民營的雙條腿走路,將能使電影市場在市場多主體下盡快實現市場的繁榮。
2.重視電影產業中的資本運作方式
電影被定位為文化產業,那么不可避免的就要提到產業中很重要的一個核心,那就是資本。目前,我國電影產業應該有效地采取資本運作的方式,在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的前提下,消除現有的資金屏障,廣開渠道,吸納非系統內的其他資本,以促進資本的市場化流通,并建立一個健康的資本運作平臺,從而進入資本運作的高級階段,以此提升中國電影產業的規模。我國國情的現實已經證明這一點,作為世界上國民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我國的社會資金總量還將進一步增長,隨著金融市場的完善和鼓勵民間投資政策力度的加大,電影產業可望吸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電影產業應該抓住這一時機。
以資本來運作市場,對于電影產業化的益處顯而易見。資本于電影業的意義也遠遠不僅在資本發展的自身需要。現有的改革基本上屬于以主管部門為主導的改革,市場并未真正起核心作用。這種改革勢必出現與市場或多或少的脫離,從而導致政策上的考慮欠周,而使改革沒有力度,缺乏可行性。同時,這種自上而下的改革大多是行政性的命令,容易造成了“指令代替了服務,管束代替了自律”的結果。同時,市場風云變幻迅疾,主管部門的決策往往存在時間差的問題,不利于做出及時的判斷和決策。如果以資本運作主導改革,一方面,將使市場形成一種自我調節的功能,另一方面,主管部門作為最后的決策部門,根據國家政策與法律,對自下而上的改革方案做出決策判斷,這樣能保證改革的真正方向,使改革真正出現成效。具體而言,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降低市場準入門檻
可以說,電影產業的市場準入門檻與電影產業資本閘門是成正比的。在一定的體制保證下,資本閘門開得越大,對于投資者的吸引力就越高。長期以來,由于電影業收入來源的單一化,資金問題成為制約中國電影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僅憑自身的資本積累無法達到國外競爭的壓力給國內電影實體帶來的超常規發展的要求。尋求行業外的資本合作,成了中國電影產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因此,應該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實行許可證制度,鼓勵一切有實力、有條件的國有、民營文化企業進入電影制片、發行、放映領域。
(2)拓寬融資渠道
應該鼓勵符合條件的電影系統外國有、非國有文化單位資本(外資除外)合資或獨資拍攝影片、發行銷售國產影片、加入院線或獨資組建院線、改建電影院。同時,在外資新建或改建影院的門檻方面繼續探索,及時總結目前七個試點城市在實際操作中的經驗得失,進一步制定相應的政策,積極推廣實施過程中有利的一面,規避有弊的一面。
(3)降低投資風險
目前,由于電影產業的經營有兩大風險:政治風險和經營風險。因此,在現實的社會運行框架內,考慮到投資安全和市場賣點,娛樂性較強的影片特別是純娛樂的影片最為投資者看重。一方面,娛樂不挑戰現存的游戲規則,按規矩辦事,另一方面娛樂作為最普遍的傳播產品類別,受到最大多數人的歡迎。但是,如果僅僅是娛樂片得到發展,而其他類型片得不到發展,這種發展的不平衡本身不僅是對電影作為藝術本身的一個損害,同時也將對電影作為產業帶來長遠的不利影響。因此在宏觀政策的風險方面,應該建立投資風險的有效減低政策,從而對投資者有一個較為明確的保證體系,以解除投資者的后顧之憂,使市場發展能平衡地、健康地發展。
(4)實行電影產業優惠政策
應該積極制定并完善電影產業優惠政策,繼續實行國家對電影扶持的現有政策不變,同時進一步通過財稅政策調節并加大對電影企業進入市場運營的力度。在相應的領域內,應該進行鼓勵或優惠政策,比如繼續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對國家鼓勵的重點影片、少數民族影片、農村影片(包括農村實用科教片)、兒童影片和動畫片等進行長期扶持,對國產動畫片制作機構給予免征所有稅種的優惠政策。同時在影院的新建與改建、積極放映國產影片等方面,都應該在貸款、稅收等方面給予扶植和優惠。
以上四點是吸納資金的重要措施。在資本到位之后,從目前在資本運作中所取得的經驗和國際資本運作的發展趨勢來看,資本到位后的運作關鍵是多元化,即產權結構多元化,大力推廣公司制和股份制;所有制結構多元化,大力吸納民營資本和國外資本;產業結構的多元化,一方面是電影產業間的多元化經營,一方面是跳出電影業,實現相關領域的多元化經營。
3.在電影產業流程中貫穿市場觀念
我們這里所講的電影產業流程主要集中在制片、發行、放映這三個環節當中。在這三個流程中貫穿市場觀念,是電影走向產業化發展道路的關鍵。如果相應的政策和資本都到位了,但是在具體產業流程中并不能按照市場規律辦事,不能夠貫徹電影市場觀念,那么電影的最終產業化也是無法實現的。
發行環節現在除了進口片依然優先考慮國有資本之外,已經對民營資本完全放開,發行中的競爭已經日趨激烈。而放映環節中,還應該深化院線制改革,提高影院經營水平。院線制應該確實以資本為紐帶,確實打破區域壟斷,加快院線的整合,擴大院線規模,真正實現“統一品牌、統一供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同時,應該加快建設多廳影院,擴張銀幕數量,大力加強計算機售票系統的聯網和電子商務的發展。此外,應該重視影院的主體性,讓影院在選片、定票價方面具有更多的自主權。
這里尤其要重點指出的是,在制片這一源頭環節中,應該大力采取確實措施來提升影片的市場競爭力。正如前文曾提到的,國產片票房不高的原因與電影放映市場的接受容納量有限有關,但是與國產片自身的商業競爭力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隨著進口影片數量的逐步上升,中國電影市場的門檻無形中已經被提高了。因此,在票房很受保證的進口片和合拍片面前,拍攝什么樣的國產片才能入市是放在每個導演面前的問題。在2003年第十二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的一次研討會中,黃建新對中國導演有過精彩的剖析:“很多導演拍戲,目的即過程,只要拍了就行,不管其他,拍片變成一種自我滿足。這樣的方法玩票可以,但做職業導演是不行的。因為它違背主流電影的產業原則。”他甚至毫不留情地把導演說成對中國電影的“危害的最大核心點”。[35]
在當前,我國電影的首要任務是求得生存與發展,因此導演的最大任務應該是拿出適合市場需求、適合最廣大觀眾需求的影片,而不是用太多的精力花在藝術電影上。因此,我們必須大力推行制片人中心制和導演職業化,同時建立一套有效的獎懲制度,以激勵有市場眼光的投資人和導演,從而使市場上出現真正有競爭力的國產片,為國產片擴大市場份額做最基礎的工作。
[1] 此一部分得益于李少白先生所著的《影史榷略——電影歷史及理論續集》,在此表示對李少白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感謝。
[2] 此標題中所涉及的數據,除特別說明外,均來源于:國家廣電總局調研報告《中國電影產業現狀和發展繁榮的對策》。
[3] 此段所涉及的數據來源于:童剛:《2003年電影工作回顧》,《中國電影報》2004年第2期。
[4] 數據來源:《2003年進口大片票房排行》,《京華時報》 2003年12月20日
[5] 轉引自黃會林、俞虹、韓培、陳可紅:《受眾與影視品牌戰略發展的民族化思考——北京電影、電視觀眾基本情況調查分析》,《現代傳播》2004年第1期,第37頁。
[6] 具體情況,可見《“中國電影導演懇談會”發言摘要》,《電影藝術》2004年第1期,第7頁。
[7] 李懷亮:《電影市場保護與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見《中國電影:創作與市場》,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頁。
[8] 文碩:《這就是娛樂經濟》,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9] 數據來源:齊林:《中國電影要全力拼經濟——用實現產業化來推動中國電影在21世紀的發展》,《中國電影市場》2003年第4期,第4~5頁
[10] 齊林:《中國電影要全力拼經濟——用實現產業化來推動中國電影在21世紀的發展》,《中國電影市場》2003年第4期,第4~5頁。
[11] 數據來源:美國電影協會(MPAA)官方網站。
[12] 數據來源:國際在線網站數據,網頁為http://gb.chinabroadcast.cn/321/2003/12/25/143@29479.htm
[13] 數據來源:《2002年日本電影回顧》,《世界電影動態》2003年第10期,第14-24頁。
[14] 數據來源:紅帆:《印度寶萊塢全球觀眾超過好萊塢 每天觀眾2000萬》,《環球時報》2003年7月14日
[15] 數據來源:美國電影協會(MPAA)官方網站。
[16] 由于我國電影數據統計工作正在進一步開展當中,目前并沒有完整的年電影產量數據統計,本表格中的數據采集自多種正式出版的報刊雜志,由筆者繪制而成。
[17] 數據來源:美國電影協會(MAPP)官方網站
[18] 數據來源:《2002年日本電影回顧》,《世界電影動態》2003年第10期,第14-24頁。
[19] 數據來源:國家廣電總局調研報告《中國電影產業現狀和發展繁榮的對策》。
[20] 數據來源:復習:《產業化后怎么辦》,《中國電影市場》2003年第11期,第5頁。
[21] 數據來源:童剛:《2003年電影工作回顧》,《中國電影報》2004年第2期。
[22] 數據來源:童剛:《2003年電影工作回顧》,《中國電影報》2004年第2期。
[23] 數據來源:新華網洛杉磯1月28日電(記者支林飛)《好萊塢主宰法國電影錄像市場》
[24] 數據來源:《2002年日本電影回顧》,《世界電影動態》2003年第10期,第14~24頁。
[25] 數據來源:國際在線網站數據,網頁為http://gb.chinabroadcast.cn/321/2004/01/16/221@46117.htm
[26] 數據來源:秦穎:《閱讀韓國電影》,《世界電影》2003年第6期,第163頁。
[27] 詳情可見中國音像商務網,《雅恒文化:影視新銳引進百部印度電影》,網頁為http://www.cnave.com/news/viewnews.php?news_id=796&year=2003
[28] 數據來源:《國家廣電總局調研報告之中國電影產業現狀和發展繁榮的對策》。
[29] 數據來源:艾未:《“英雄”的商業頭腦》,《南方都市報》,2003年1月17日
[30] 數據來源:童剛:《2003年電影工作回顧》,《中國電影報》2004年第2期。
[31] 《韓國B級導演第一人樸暫旭——“國家就應該對電影沒有任何限制”》,《新京報》2003年11月15日
[32] 喻秋霞:《90年代中國對外電影市場掠影》,《中國電影市場》2003年第8期,第16頁。
[33] 喇培康:《法國電影輸出秘笈》,《中國電影市場》2002年第5期,第45頁。
[34] 蘇文勝:《論政府、市場在電影發行放映業中的作用——兼論轉型時期準公共物品供給》,《經濟體制改革》2001年第4期
[35] 轉引自《“中國電影導演懇談會”的發言摘要》,《電影藝術》2004年第1期,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