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產業國際競爭力發展分析(四)
佚名
(3)投融資體制及其他支持
對于任何一個產業而言,投融資體制的建設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在電影定位為產業之后,必須要有資本和金融的支持才能推動這個產業的迅速發展。其中,韓國、日本和印度的投融資措施較具特色。
在電影業的融資方面,韓國采取了鼓勵政策。1997年11月,韓國通商事業部宣布電影業及相關產業屬于風險投資業,這意味著電影融資比較容易,并且可以享受減免稅等優惠待遇。風險投資公司迅速戰局了亞洲金融危機后大企業撤資后的空缺。同時,韓國政府于1997年后開始實行抵押版權融資制,比如1998年,國有的電影振興公司為10部電影作抵押版權融資,共提供30億元韓幣,這10部電影其中就有林權澤參加戛納電影節的《春香傳》。與此同時,韓國政府適時開辟了好幾個投資基金管理機構,如中小型商業投資管理委員會(簡稱SMBA)、韓國電影委員會(簡稱KOFIC)等。2000年來自各種渠道的組合基金投資電影行業的總額達到了9200萬美元。6個在2001年4月組成的新基金(總額為3920萬美元)將由SMBA代管,還有三個即將組成的新基金(總額為2400萬美元)將由KOFIC管理。[26]如果這樣計算的話,將會有總額達1.552億美元的基金在等待投資電影業。充沛的資金讓韓國電影有能力引進好萊塢的先進制作技術,同時也有能力大力促進國內的影院建設。
日本在電影融資渠道上需求的是多元化投資渠道,除了吸引大企業投資拍攝電影外,日本電影業還吸引外資,吸引電視臺,吸引獨立制片人,從而使日本電影的拍攝資金多渠道,保證了電影創作生產有一個雄厚的物質基礎。
在融資方面,印度電影有其獨到之處。在過去,印度政府長期把寶萊塢歸于二等產業。1999年,經過電影團體游說幾十年之后,印度政府把電影業列為正式的產業,這使得在印度奇特的控制型經濟體系有了正式的名分,并首次能合法地得到銀行貸款,能發行債券和得到安全保障。這個舉措不僅使制片商有可能獲得外資,而且還使人們可以按15%的年利率從銀行貸款。過去制片商向國內銀行貸款的年利率為48%,如今15%的年利率意味著可大幅度降低電影的制作成本。2001年4月,印度工業發展銀行成為首家進入電影融資業的銀行,這家銀行已為14部寶萊塢電影提供了1350萬美元的貸款,至今沒有受到任何損失。此外,印度政府還從稅收上對電影業進行扶持。從2000年開始,新德里宣布廢除向新型的綜合性影劇院所征收的高達100%的娛樂稅,這意味著這些影劇院的票價將下降一半左右;而電影放映商從減稅計劃中得到的實惠將在未來5年內為印度新建450家綜合性影劇院,這將是印度首批現代化電影院,而目前絕大部分破舊不堪的12000間電影院將得到良好的修繕。此外,2000年,在同美國好萊塢多次談判后,印度政府成立了外資投資管理顧問委員會,監督和管理國外的任何投資。同時頒布法規批準外國公司可以直接投資于印度電影業。2001年還補充規定,外資投資可以高達100%,并且可以包括投資、生產、發行、公開放映等。[27]
在融資方面,我國電影行業起步較晚。1995年前只有16家國有電影制片廠有影片的出品權,1995年開始允許省辦廠拍片,對其他社會法人組織投資拍攝故事片也開始放寬條件。直至2001年,各類地市級以上文化影視單位才可以獨立從事電影攝制業務。雖然政策逐步放開,但是由于步伐較小,雖然從1998 年起,電影廠以外的單位平均每年投資拍片近30 部,對豐富電影市場、滿足觀眾需求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市場的狹小和不規范,投資回報率較低,因此制片廠在融資拍攝影片方面困難較大,政府的資助在影片生產中占到相當大的部分。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政府主要通過五項經濟政策扶持民族電影。2002年,中央影視互濟資金用于電影創作等方面的資金達7645.2萬元,地方21個省市影視互濟資金3955萬元,電影頻道用于電影的資金達到1.5億元。2002年全年拍攝的100部故事影片中,政府資助的就達71部。這說明,制片廠自身投入和社會資金、民間資本進入還明顯不足,使得制片規模較小。[28]
因此,在未來的電影產業發展過程中,國家在投融資體制方面還應該加大力度,以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比如在國債發行、銀行貸款、基金的使用以及稅收方面,應該對電影產業有相應的扶植和優惠政策。
(4)相關產業分析
電影的相關產業挖掘充分,這主要體現在其對電影品牌的后產品開發上。后電影產品開發潛力,商機更大。在電影業較為發達的國家,票房收入一般只占一部電影全部收入的1/3,此外的收入則為電視等版權和后電影產品的收益,這就是海外電影投入產出的所謂“三三制”。
電影品牌可開發的商業價值極豐富:除影片的海外版權、家庭錄像制品、電視播映以外,還包括與影片內容相關的圖書出版、服裝鞋帽、海報、珠寶、游戲、玩具、文具、日常用品、原聲音樂和主題公園等。在電影的后產品開發上,法國、韓國、日本及印度都落后于美國。
在美國,影視產業之所以在商業社會里居于高利潤產業的前列,是因為它的賺錢的方法不僅在于票房收入,其相關產品的收益占據了很大的份額。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的《星球大戰》系列在全球造成的“星球”效益早已超出了電影和音像制品,涉及到漫畫、卡通玩具等的造型版權及其他相關產品。“E.T.外星人”、“超人”,“蝙蝠俠”“蜘蛛俠”系列等我們熟知的形象也早已變成“印鈔機”,產生源源不斷的收益。有資料顯示,美國每年有70億美元的國內票房收入,其份額僅占美國電影產業的27%,“電影后”收入占73%。如此算下來,在美國,電影后產品開發的收入往往是一部電影票房收入的2至4倍。[29]
而在我國,影片收入的絕大部分要靠票房,最具有商業價值的后電影產品開發等,仍是待開墾的處女地。2003年,我國部分電影產品出現了音像市場和其他媒體市場經濟效益上升的趨勢,《手機》的國內音像版權收入高達750萬元,《茉莉花開》的國內音像版權收入高達780萬元,《玉觀音》的國內音像版權收入為680萬元,《天地英雄》的國內音像版權收入高達600萬元。[30]但是總體而言,整個電影相關產業開發鏈條還遠沒有完全形成,多數電影產品的后開發和相關開發依舊是一個突出的薄弱環節。而在這種開發過程中,音像產品的過早開發與影院市場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矛盾關系,在2003年中,這種矛盾關系進一步被激化,給正在發育中的電影院市場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5)產業政策和法制環境
文化體制所轄的產業政策將影響資本運作的進程。在《經濟大辭典》中,產業政策被解釋為指示產業發展方向、規劃產業發展目標、調整各個產業之間相互關系及其結構變化的措施和手段的總和,是整個經濟政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產業政策的落實成效取決于文化體制改革。因此,要貫徹國家關于文化產業的有關政策,文化體制的創新與改革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將為資本運作創造良好條件,保駕護航。
在課題組根據調查問卷統計的“15個國家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綜合評價主觀指標專家賦值表”中,我國與美國、法國、韓國、日本、印度的廣播電影電視業產業政策的科學性一項中,各國的權重如下:
表7 五個國家的廣播電影電視業產業政策的科學性比較
國家
中國
美國
法國
韓國
日本
印度
指標
2.58
4.41
4.07
3.70
3.81
3.17
從這個統計的結果來看,我國在廣播電影電視業產業政策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在各國的產業政策方面,我們首先從配額限制(Screen quota)說起。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對美國電影進口采取了配額限制。美國電影產業界與在美國政府的強力支持下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強迫這些國家降低甚至撤銷配額,如在烏拉圭回合的談判中企圖把影視產品的自由貿易寫進WTO的條款中。目前,除了美國與歐洲主要是法國之間的電影貿易戰之外,加拿大、韓國也已開始對美國的文化傾銷進行反擊。
配額制實施的最具典型性國家是韓國。韓國政府早在1966年就開始施行限額放映制度。當時政府立法規定每家電影院每年至少放映146天(具體天數后有變化)的本國電影。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韓國國內幾度出現主張縮小甚至取消電影放映限額制度的論調,1998年12月12日,韓國外交通商部提議,參照與美國的雙邊投資協議,從2002年起將106天的限額降至92天。由此,韓國爆發了一場知名導演、明星發起的電影界大規模游行示威。韓國政府被迫讓步,暫定在本土電影占有市場40%的份額之前,維持限額制度。Screen quota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韓國電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也給予了韓國電影一定的時間進行發展。韓國導演樸贊旭在接受《新京報》采訪的時候說:“如果Screen quota不存在,大家處在一個起跑線上,那韓國電影可能就不存在了。像美國的大制作可以投入1億美金,韓國的大制作也就只能投入3000萬美金,資金上已經有了差距,像美國的大場面,韓國是無法跟它們比的。”[31]
Screen quota制度對于一些國家而言非常重要。墨西哥原來也有這樣的Screen quota制度,取消后沒過幾年它們的電影基本上消失殆盡了。當然,Screen quota并不意味著就是惟一的方式。目前各國的產業政策,主要體現在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和刺激本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同時也以相應的政策來保護本國電影產業,以同美國好萊塢電影的侵襲做抗爭。在西歐,各國政府就采取了多種保護措施。一是金融扶持,就是由政府設立專項基金機構負責扶持電影企業。二是直接扶持,就是政府直接資助電影市場,即根據票房收入的多少進行彈性補貼;撥款或資助直接受益制片部門;減免稅收,給電影業讓利,鼓勵民族電影業去冒風險。三是獎金扶持,西歐各國大都設立了電影選優獎勵基金或設專項電影獎,法國文化部對法國生產的電影提供補貼,迫使法國電視臺大量采用法國或歐洲其他國家制作的節目。德國政府每年給本國生產的優秀故事片和紀錄片頒發120萬美元高額獎金,以刺激和繁榮德國電影市場。四是影視文化管制。西歐紛紛表示要禁止美暴力影視文化進入歐洲文化市場。
以法國為例。法國雖然沒有Screen quota的保護,但有自己的保護措施來保護自己電影上的文化。從1948年開始,法國財政法中便明確規定:法國電影工業享受電影扶植資金的支持。這筆資金以稅的方式從影院、電視、錄像等電影相關行業中征收,然后再通過撥款的形式資助影視編劇、制作、發行、放映、出口以及技術方面。這一基金的年均預算為25億法郎(約4億美元)。另外,法國電影產業政策非常重視對電影藝術創新的推崇和對新人新作的扶植。法國國家電影中心每年都要直接資助電影處女作的生產,政府電影扶持資金,16%用于處女作的生產,其產量約占每年電影產量總數的20%。這與法國政府長期以來對文化事業及相關產業給予不同形式的財政支持或贊助相關。其主要形式有三種:一是中央政府直接提供贊助、補助和獎金等。每一個從事文化活動的企業或民間協會,均可向文化部直接申請財政支持。二是來自地方財政支持。法國的大區、省、市、鎮政府都有支持文化事業發展的財政預算。三是政府通過制定減稅等規章鼓勵企業為文化發展提供各類幫助。有關企業可享受3%左右的稅收優惠。統計表明,法國企業為文化發展提供的贊助,多年來一直高于對其他諸如環保行業的贊助。
不過,貿易配額、關稅壁壘以及政府補貼,這些被傾銷國家的政府所能采取的辦法,在美國學者看來統統不靈。而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配額制也只能是短期的保護,為了長期有效地促進民族電影的發展,政府應該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對民族電影補貼、投資力度和補貼投資形式。
在法制環境方面,美國在電影的管理上比較規范,政策相對穩定。同時,法國、韓國、日本、印度等都制定了適合于本國國情的相應法律法規。比如在電影的分級制方面,美國電影協會(MPAA)就將電影依據五個級別進行分級,以保護未成年人。
法國的文化政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同它的政治經濟外交的總體目標相一致。法國提倡文化多樣性,正是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通過推動法蘭西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樹立法國的形象,達到維護民族利益的目的。
韓國在遭遇亞洲金融風暴襲擊后,重新認識文化產業,并將其作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積極進行培育。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國”方針,政府于1999年首次制定了有關文化產業的綜合性法規《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明確文化產業的定義,提出振興文化產業的基本方針政策。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文化產業發展5年計劃》、《文化產業前景21》和《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明確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發展計劃,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為適應數字化信息時代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近兩年陸續對《影像振興基本法》、《電影振興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訂,被廢止或修改的內容達70%左右。
3.我國電影產業國際競爭力綜合評價
從以上的數據顯示和相應的分析可以得知,目前我國電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弱小。在國際競爭力的幾個比較要素當中,除了需求狀況我國占有明顯的優勢之外,其他幾個要素我國均沒有優勢,大多處于起步階段,尤其是在融資體制及其他支持、產業政策和法制環境這兩個方面,我國目前才剛剛制定出一些初步的政策。
從核心競爭力角度而言,目前我國電影產業在整體文化產業中還屬于弱勢產業,在國際上亦不具備國際競爭力。而在基礎競爭力和環境競爭力方面,我國目前還在進行相應的建設當中,比如影院的改建和新建,各種促進電影產業化發展政策的相繼出臺,等等。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我國電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具備優勢。
從國際競爭力的另一個重要指標——出口電影產品在國際市場中所占的比重來看也是不容樂觀的。據統計,1997—1998兩年,我國共向海外銷售影片269部次,銷售總額4848。66多萬元,而同期日本影片出口總額達9556。2萬美元,我國影片出口收入占日本出口額的1/16。[32]而法國2001年電影輸出僅影院收入就狂升了120%,增幅之大為多年所罕見。各國在推廣本民族電影文化方面都制定了詳細的措施,比如2000年,印度政府還開始實行對出口創匯電影實行免稅政策。而法國早在1949年就成立了“法國電影對外傳播協會”,并在外交部設有專門的電影事務辦公室,在國家電影中心設有專門的影片輸出資助金,資助制片人或出口商,鼓勵他們將法國電影輸往世界各地。通過種種措施,法國硬是讓美國成為法國影片最大的進口國。[33]這方面我國還有待于進一步采取實際措施,以促進我國電影的輸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