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WTO與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對策
余近能
: 論文關鍵詞:WTO;服務貿易;體育產業
論文摘要:體育是WTO服務貿易的一種。體育產業發展空間巨大。但由于我國體育產業起步晚,無論是產業規模、結構還是社會化、產業化的程度,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相當大。因此,我們應抓住入世機遇,探索一條發展我國體育產業的新路子,實現體育產業全方位、多元化發展。
隨著我國加入WTO,體育產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體育是WTO“服務貿易”的一種,是具有“商業存在”的特殊產業。認真探討如何抓住人世機遇,推進體育產業發展,對于發展我國體育事業,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熟悉WTO規則,應對入世挑戰
1. 1 WTO的核心是貿易自由化
“WTO目前有29個獨立的法律文件。而貫穿這些文件,構成WTO法律體系基礎的基本原則,也就是最高的共同準則,主要有:貿易的非歧視原則(實行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關稅保護原則;公平貿易原則;透明度原則;例外和實施保障措施原則;對發展中國家給予特殊和差別待遇原則等。還有一個市場準人原則。”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加人WTO的國家和地區,必須要對任何一個其他成員國開放,并且給予同等的待遇,這是立即和無條件的給予。我們要學習和掌握這些國際貿易游戲規則,抓住我國人世帶來的商機發展體育產業,把豐富的體育資源轉化為財富,增強我國的體育實力。
1.2體育是“服務貿易”
“WTO規定的開放貿易包括三個方面,即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1944年烏拉圭談判回合結束,簽訂了《服務貿易協定》,協定將服務貿易劃分為十二類,其中‘文化、娛樂及體育服務’列為第十類。也是說,體育作為一項服務貿易,要受到該協定的約束,必須承諾WTO關于服務貿易自由、公平和開放的基本原則。圈’,凡是承諾開放體育市場的國家,除了政府完全資助的體育活動外,凡帶有商業性的體育活動,所有協定簽署國都有權參加競爭。這樣,加人WTO后,我們就能夠更迅捷地獲取世界體育的最新信息,更加直接地進行國際的體育交流和體育商業競爭,更大程度上引進國外資金和優質體育資源,這是我們人世后發展體育有利的大好機遇。同時我們也面臨以下的挑戰:應對外來體育機構爭奪運動員、教練員和體育市場;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對我們體育行政管理的沖擊等。
1.3奧林匹克與WTO密切相關
體育國際化與經濟全球化,奧林匹克與WTO,雖是兩個不同概念的組織,但卻有共同的主題:堅持平等、公開、競爭,促進友誼與團結、和平與發展。這是歷史發展必然,是時代的產物,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現代文明發展到今天,體育運動已不單純局限于體育范疇,它已是一個國家、地區的經濟、文化實力的綜合體現。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與中國加入WTO,標致著中國已與世界經濟大舞臺、體育大舞臺融合在一起。我們一定要抓住入世的機遇,正確處理經濟與體育的關系,趨利避害,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
2、我國體育產業的現狀
我國的體育產業起步晚,無論是產業規模,結構還是社會化、產業化的程度,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相當大。
2.1從事體育產業經營的企業少,結構不合理
我國從事體育產業經營的企業大多數是從政府行政部門改組或分離出來,真正私營企業少,結構也不合理。從事服務性的企業多,產品開發性的企業少;政府投資的多,私人投資的少。
2.2體育產業規模小
有關材料表明,目前全球體育產業的年產值高達4000多億美元,并且保持著20%以上的年增長速度。在發達國家,體育產業占CDP的比例已達到1%至3%之間。而我國的體育產業產值規模小,1997年體育產業產值為156.37億元,1998年為183.56億元,占CDP的比例為0.2%。
2.3體育市場發展緩慢,分布不平衡
現在已形成的體育市場有健身娛樂市場、體育競技表演市場、體育人才市場、體育彩票市場、體育器材用品市場、體育建筑市場等。但存在“三多二少”現象。即大城市多,中小城市少;沿海城市與發達地區多,中西部地區少;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小效益差的多,規模大,效益好又較成熟的市場少。
2.4體育用品競爭力不強
與國外的體育用品相比,我們的產品不僅數量和種類不夠豐富,而且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也有很大差距,許多先進的體育器材靠大量進口。如在全國現有2萬多條保齡球道中,95%來自國外,不少運動隊參加國際大賽的服裝也由國外公司來包裝。
3、制約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因素
3.1受經濟發展制約
體育屬上層建筑,必須受經濟基礎的制約。體育的發展有賴于高度發展的社會生產力提供強大的經濟后盾。我國1998年人均CDP約10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對各類經濟國家的分類,還是一個標準的中下等收人國家,仍未擺脫貧困的狀況。受經濟的制約,我國體育人口到2001年底約占人口的35 %,這遠遠低于一些發達國家的水平,比如日本、芬蘭、澳大利精致、新西蘭等國家的體育人口達到70%以上。
3.2受體制因素制約
就整體而言,我國現行的體育管理體制還帶有計劃體制的架構,未能徹底擺脫計劃經濟的烙印。產權不清,體制不順,政企不分,多頭管理。在現有的職業體育俱樂部中,相當一部分還是由政府策劃,并在其干預下由地方專業運動隊與企業聯姻辦起來,冠以企業名稱,企業是俱樂部的法人代表,是投資者、所有者、經營者。但原來專業隊的國有資產沒有通過產權改革轉讓給俱樂部(企業),俱樂部(企業)法人代表沒有實現產權和經營權的統一。而我們的體育行政主管部門,一方面代表政府行使管理權,另一方面又以國有資產所有權的身份干預俱樂部的經營活動。俱樂部(企業)沒有完全實現獨立自主經營,影響了俱樂部的發展。
3.3受經營管理水平制約
我國目前體育產業經營實體為兩種。一種是獨立法人的體育產業公司,如北京的“中國體育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另一種是職業體育俱樂部。職業體育俱樂部的歷史不長,經驗不足,又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缺乏企業化的管理機制,經營上還未完全按市場經濟的的營銷規律進行運作。相當一部分俱樂部出現了投人大,產出少,效益差,慘淡經營的局面。 4、轉變觀念。實現全方位、多元化發展
面對我國體育產業落后的被動局面,面臨人世的機遇與挑戰,我們要抓機遇促發展。充分利用加人WTO過渡期的寶貴時間,做好各項調整和完善工作,提高對人世的適應能力,實現全方位、多元化發展。
4 .1觀念轉變是發展的前提
存在決定意識,思想指導行動。“在計劃經濟的時代,我們一直把體育作為一項公益事業,強調體育的公益性、福利性和服務性。體育所需的經費均由國家財政支出,政府對體育實行大包大攬式的直接管理和領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推進,這種行政式的管理已不適應體育發展的需要,應把體育當作一項產業來發展,按市場經濟規律,大力發展體育產業。面對人世的大好時機,我們首先要加強對市場經濟和WTO規則知識的學習,將那些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陳舊觀念轉變過來。一個發達的體育運動體系,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產業,它能創造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這也是促使體育運動走上良性發展軌道的必由選擇。
4.2體制轉變是發展的關鍵
4.2.1行政管理體制
政府的體育主管部門要轉變職能,對體育產業要從過去的大包大攬直接行政管理轉向通過制訂政策法規進行宏觀調控,監督政策法規的執行。真正讓企業自主經營,讓市場配置資源,讓體育產業自由發展。
4.2.2經營管理體制
實行股份制企業集團總公司下的子公司體育俱樂部獨立法人經營管理體制。首先由企業集團通過重組、收購形式,將原來專業體育運動隊的國有資產轉讓或者劃歸企業集團總公司,集團總公司以運動隊為基礎成立子公司體育俱樂部,由集團總公司領導和宏觀管理,但子公司具有獨立法人地位,自主經營管理。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俱樂部,既產權明晰,政企分開,自主經營,又有企業集團的資金、管理、銷售等方面的優勢作依托,實行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發展,辦成現代企業式的俱樂部。
4.3營造良好環境是發展的重要條件
4.3.1良好的法制環境
為了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我們必須做好三項工作。一是清理、廢止與WTO規則不相符的文件和法規,健全完善法制法規,實現與國際接軌。二是熟悉運用WTO規則,提高適應人世能力,以便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體育貿易競爭。三是在行政執法上,嚴格以法規為準則,做到法規面前人人平等。
4.3.2良好的市場環境
良好的市場環境必須體現在:第一,遵守WTO的準則,允許外資、民營企業資金投資開發各類體育市場、興辦體育產業。第二,積極維護市場秩序,實行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反對地方保護主義。第三,突出發展重點,培育“兩類市場”(體育健身娛樂市場和競技表演市場),帶動其他各類市場發展,促進體育產業的壯大發展。
4.3.3良好的育人環境
必須明確,體育產業的興衰成敗取決于人才,他包括優秀的運動員、教練員和優秀的體育管理人才。體育產業的核心是“聯賽”,辦好“聯賽”,圍繞“聯賽”的體育產業經濟—運動員轉讓、廣告與贊助、門票經營、電視廣布權、以運動產品為中心的商務開發等才能開展起來,體育資源才能變為巨大的財富。而“聯賽”的核心就是運動員,沒有高水平的運動員,沒有高水平的比賽場面,也就沒有“聯賽”帶來的體育產業經濟。所以,體育產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該建立在如何訓練、培養、選拔優秀運動員這個基點上。根據近年來培養優秀運動員的實踐經驗,除了選好苗子,從小抓起外,實行訓練營制—聯賽制—俱樂部(職業運動隊)。這種“三級遞進”和“三結合”的訓練和選拔制度,符合競技體育規律,符合人才培養和輸送規律,有利于人才培育,保證體育產業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