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李新政”下葡萄酒進口商的掘金之路
申曉平
國產葡萄酒掃描:
據悉,中國葡萄酒市場零售規模為600億-700億元,到2013年將超過900億元。截止2012年末,我國葡萄酒工業企業不到200家,中商情報網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葡萄酒的產量達13.8億升,同比增長16.9%;2012年12月份,我國生產葡萄酒1.745億升,同比增長40.44%。而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1-6月,我國葡萄酒行業累計產量55.43萬千升,同比增速為-7.15%。并且,在全球葡萄酒產量過剩、進口酒關稅下調的情況下,進口酒的市場占有率不斷攀升。
但2012年中央關于改進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出臺后,有關抑制公款消費、反對鋪張浪費等相關規定相繼出現,在此背景下,掛鉤于“三公消費”的高端葡萄酒行業受到較大沖擊。
10月21日晚,張裕披露了2013年第三季度財報。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張裕A營業收入為33.49億元,同比下跌18.8%;凈利8.69億元,同比下滑25.28%。更糟糕的是,張裕A第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為8.09億元,同比下滑27.19%,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28億元,同比下滑達46.94%,相比2012年同期凈利潤同比下滑幅度的37.53%,有加速下滑的趨勢。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張裕占據國內葡萄酒市場份額20%左右,其盈利能力猶強,超過第一、二名的利潤總和。但這種領先地位從2012年開始遭受挑戰,張裕出現了上市13年以來首次年度營收和利潤齊降的情況,而2013年這種下滑趨勢似乎還在加速延續。 對于下滑的原因,張裕A在財報中均表示,“受國家相關政策影響,公司酒莊酒等高檔產品銷量下滑較大”。與此同時,旗下擁有長城葡萄酒等品牌的中國食品,其葡萄酒銷量也同比下降幅度高達34%。
進口葡萄酒掃描:
■2013年1-7月,中國葡萄酒進口總量22.1萬千升,同比下降約1%;進口總額8.9億美元,同比增長4.56%。其中原瓶裝葡萄酒進口量16.5萬千升,同比增長16.62%;進口額8.2億美元,同比增長8.14%;散裝葡萄酒進口量達5.5萬千升,同比下降31.4%;進口額達7,155萬美元,同比下降24.2%。
■以2升以下原瓶裝葡萄酒為例,2013年1-7月進口額超過600萬美元的企業達到了14家,其中7家企業的增長率超過市場平均增幅;進口額300萬-600萬美元之間的有17家,其中12家企業的增長率超過市場平均增幅。
■2013年1-7月前12大進口來源國構成沒有變化,共占總進口額的97.77%。除了法國在金額上出現負增長外,其余11個國家的在進口量與進口額上均保持著正增長,但速度有所放緩。其中從法國進口量7.7萬千升,同比增加13.33%;進口額3.9億美元,同比下降9.05%;法國的瓶裝酒進口額的市場占比微幅降至46.98%。就進口額增速而言,前12大進口來源國中7個國家的增長率超過了8.14%的市場平均增幅,其中南非和葡萄牙的表現最為搶眼,增長率分別超過了90%和70%。
■2013年1-7月的瓶裝酒進口均價為4.97美元/升,同比下降了7.28%。但前12大進口來源國中除法國、智利和加拿大外,其余9國均有所上漲,其中以美國,阿根廷和葡萄牙的漲幅最為明顯,均在30%左右;另以1-7月均價計算,前12大國中的8個國家均價高于市場平均水平,其中新世界大國澳大利亞和美國名列第三第四,法國的均價維持在了平均價格之上,排名第八。而去年同期的數據恰與此相反,12大國中的8個國家均價低于市場平均水平,僅有加拿大,新西蘭,法國和澳大利亞等4國高于5.36美元/升的均格。
市場分析
通過對中國葡萄酒市場的掃描,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 中國葡萄酒市場消費總量進一步擴大,只不過是國產葡萄和進口葡萄酒的比重發生了變化,國產葡萄酒的消費總量在下降,進口葡萄酒的消費總量在上升。
2、 進口葡萄酒依然保持增長,但增速進一步放緩;瓶裝葡萄酒的進口量在上升,散裝葡萄酒進口急劇下滑,說明中國消費者的品鑒能力在增長,對于散裝葡萄酒的需求在下降。
3、 法國葡萄酒進口量上升,進口額下降,進口均價降至第八位,說明法國高端酒特別是名莊酒的進口量下降,拉低了進口額和均價。這可能基于兩個原因:一是中國進口葡萄酒市場的魚目混雜,使得部分偏愛法國波爾多列級酒莊的高端消費者擔心假酒問題,開始嘗試性價比更高的新世界產區和舊世界其他國家的葡萄酒;二是受中國宏觀經濟和限制“三公”消費、禁酒令政策調控的影響,法國名莊曾一度是公款消費的領頭羊。但未來法國葡萄酒還將繼續引領中國進口葡萄酒市場,但法國波爾多高端酒可能受到威脅。
在上篇中我們已經充分了解了中國葡萄酒市場的現狀,對于市場也進行了分析,進口葡萄酒商要想在未來的市場中謀得一席之地,就必須根據市場現狀和當下及未來的競爭環境,重新調整公司的發展戰略。
局一:布局二三線市場,特別是北方市場。(區域市場布局)
過去的10年,無論是國產葡萄酒還是進口葡萄酒,都是在華東和華南市場安營扎寨,很少在二三線市場,特別是北方市場有精力投入;隨著一線的華東、華南市場競爭激烈程度加劇和消費大環境影響,葡萄酒市場覆蓋面將逐步擴大,而二三線市場消費者對葡萄酒接受程度也將得到很大提高,也將有更多的市場機會,所以布局北方市場是未來進口葡萄酒商的明智之舉。
局二:布局白酒經銷商的渠道,打造“白酒化”葡萄酒銷售之路(渠道布局)
為什么要走“白酒化”的銷售之路呢?
1、 白酒經銷商掌握著中國最優質的渠道資源
2、 白酒渠道利潤下滑,白酒經銷商急需新的利潤增長點,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充分挖掘掌控的渠道潛力,這也正是葡萄酒進口商的機會!
3、 長期以來,國產葡萄酒也是作為白酒經銷商的產品結構補充,充當配角才取得高速的發展;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進口葡萄酒與國產葡萄酒將面臨著更充分的競爭,白酒經銷商的渠道資源將是雙方激烈爭奪的陣地。
4、 渠道化推廣,更有效率,也更容易起量。進口葡萄酒進入中國進入中國20年,為什么沒有像啤酒那種成為主流消費飲品,除了消費環境和消費意識外,最重要的沒有進入中國的主流渠道,很長時間內只在高端的星級酒店和餐廳有售,在海歸和精英群體小圈子通過品鑒會傳播,形成了曲高和寡的境遇。布局白酒經銷商的渠道,就是要像賣白酒那樣,賣葡萄酒。借鑒白酒銷售手法,牽手主流白酒經銷商,“白酒化”賣進口葡萄酒將會被證明是有效的一個新渠道。上海建發、浙江商源、北京德龍保真的嘗試就是例子。
局三:布局新舊世界多產區多品種葡萄酒產品,形成產品集群。(產品—價格布局)
國內葡萄酒市場,經過多年培育,消費者已經有原來篤信法國波爾多產區的產品,慢慢向新世界的智利、澳洲和舊世界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分散,呈現產酒國向產區的細分轉化,比如法國的勃艮第、意大利的奇昂第、西班牙的里奧哈、美國的納帕谷等等。
但法國產區的產品在未來一段時間任將是主流(法國的瓶裝酒進口額的市場占比微幅降至46.98%),所以進口酒商應該加大法國產區,特別是勃艮第、右岸波美侯和圣埃米利永產區高性價比的AOC大產區和中級莊產品。中國的葡萄酒消費很大程度上還處在身份和面子消費階段,所以多布局法國產品也是更穩妥的策略。
隨著80-90后逐漸成社會消費中堅力量,新世界產區的單一葡萄品種釀制的酒可能更適合初飲者的口感,所以要抓住這部分消費群體,就必須要增加澳洲、智利和美國等產區的產品,以豐富自己的產品線,特別是新進入的葡萄酒進口商更應該多品種多產區多國家運營,好分散經營風險,順利度過生存期。
隨著國家宏觀經濟下行和限制三公消費、禁酒令國家政策的影響,中國酒水消費逐漸由政務消費主導向商務消費和家庭個人消費轉變,未來100——300元零售價位的產品將會集中放量,所以產品應重點布控在此價格段。
局四:運營模式創新(葡萄酒專賣店+白酒渠道+電商)
單一的渠道運營模式是不可能長久的,復合的渠道模式才是未來盈利的關鍵;要根據市場需要和經銷商資源量體裁衣,打造合體的復合渠道,資源利用最大化。
葡萄酒專賣店連鎖長期以來作為進口葡萄酒的主流模式,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過度追求大而全,于產品展示、體驗、品鑒、就餐為一體,物業成本昂貴,不足以實現單店盈利;二是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可復制性差。所以未來的葡萄酒專賣店應該是微小型的,即滿足售賣和品酒功能即可。這樣既可以降低物業成本,又可以滿足所需功能需要。
葡萄酒切入白酒渠道,要按白酒的路子做好渠道定位:酒店做形象、商超做標桿、團購做培育、煙酒店做銷量、宴席做推廣,如今終端和渠道分割嚴重,單一渠道已經無法有效啟動市場和實現銷量的穩定增長,所以一定要多渠道切入產品,通過渠道互動,降低推廣成本,實現多渠道的共振。具體做法:利用品鑒顧問召開小型品鑒會挖掘團購客戶、建設A/B類餐飲渠道和商超渠道,著力打造煙酒店渠道,最后形成多渠道并存的完善銷售網絡。
電商就目前來看,在未來3—5年還不會成為主流渠道,只能成為傳統渠道的補充,但此渠道銷售葡萄酒會比銷售白酒更有效,這與葡萄酒的消費群體年輕化和高知化有很大關系,而這部分群體正是網購的生力軍,進口酒商應該重點關注,勇于嘗試。
總之,市場情況千變萬化,葡萄酒進口商要在把握大的行業環境的戰略指引下,根據自身資源和實力,有目標的選擇區域市場,精耕細作,定會有所斬獲,開啟未來的掘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