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彩電反傾銷告訴我們:TCL+湯姆遜模式是國際化假象

羅清啟

1997的亞洲金融危機讓我們的思維有了新的改變。韓國大的家電企業都摔了跟頭,我們的企業健康地小著還是不錯的,但是,經過危機爬起來的三星、LG的巨大規模再次給我們帶來震撼,加入WTO兩年后我們已經感受到沒有規模的壓力。

可惜的是,我們的家電企業在經過多年的飛速發展之后,在最近的三、四年時間里突然長勢緩慢或者有些企業根本就不長了,整個行業在淺層次的“大”與“強”的爭論中迷失了方向,我們的企業在最近幾年的時間里既沒有做大也沒有做強,本土品牌單一產品銷售過1000萬臺的企業幾乎是了了無幾, 反到是來到中國的跨國企業的規模是越做越大。中國家電的出口在快速增長,但是,從海關的數字看,為這種增長做出巨大貢獻的卻是跨國企業在中國的基地。

我們遇到了難題:怎樣利用中國市場的優勢迅速在全球范圍內放大自己的規模,從行業現在的被動局面來看,這個問題大多數企業沒有思考過或者少有思考,我們的企業著急了,一些深陷難關的跨國公司也著急了,一方面是想利用跨國公司拿到大的加工定單,一方面是像利用中國市場的要素優勢,于是,中國市場出現了最近幾年少有的新合資動向。

TCL與湯姆遜合資組建據稱產能超過1800臺的世界第一彩電企業,美的、東芝、開利也在撮合組建據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空調企業,這兩例目前最引人注目的合資個案是不是本土家電企業做大規模的科學途徑呢?

筆者認為答案應該是否定的,這兩個個案反映的僅僅是跨國公司利用中國市場資源的創新,而不是我們企業發展本土巨無霸的創新。跨國公司與本土企業的合作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與你合資,把你的品牌銷蝕掉,第二個階段是利用本土的“休克魚”,比如伊萊克斯式的對中國家電企業的使用,目前的這種合作就是開始利用中國家電中的“大個兒蘿卜”。

這是一種危險的信號,這是對中國家電業幾乎是最為優質資源的使用,這種使用看起來是在誤導我們的企業,認為這種聯姻可以造就中國自己的家電巨無霸,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的企業通過聯姻把自己的制造規模搞上去了,二自己的品牌還是徘徊在國內的話,這種聯姻實際上是在溫水煮青蛙。

中國的大企業也在中國國內不停地尋找綜合成本低的地方投資,但是,這種低成本的地方最終有一天會消失,全球低成本的地方也在轉換,如果在轉換之前沒有建立自己的品牌,我們的低成本制造優勢可能被其他國家替代的話,我們的大企業只有被在中國溫和的水中煮熟。

品牌的國際化的本質是企業投資的國際化,自己產品被全球不同區域的人群所消費,所以,我們的投資必須走出去,要成為跨國公司只有綜合制造成本的優勢是不行,它還需要品牌、網絡、管理水平等等生產要素,而這些東西在中國很難得到,必須到有的地方去獲取,我們不能只在國內市場一直準備充足之后才敢出去。也就是說只有走出去挑戰挑戰,才能從挑戰中拿到機遇,盲目地等待機遇等來的只有致命的挑戰。

剛剛公布的彩電傾銷初裁結果讓我們的企業與政府大跌眼鏡,所有的情緒都來了,實際上這種情況完全屬于正常,我們分析美國背后的多種政治與經濟因素都沒有用,這堵墻就可以把我們堵死,再討論我們的企業是不是真的傾銷了都沒有意義,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反傾銷與非關稅貿易壁壘就是在未來橫在中國所有要出口企業面前的一到墻,我們要作的是等在墻的這邊或者是跑到墻的另外一邊去繼續你的生意。不光美國會這樣干,其他區域的地方政府或者是企業都會搗鬼搗出類似的戲來的。

企業投資的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要素導向階段、投資導向階段、創新導向階段、富裕導向階段。目前中國家電的巨無霸除了海爾之外,大家都仍舊處在要素導向階段,這樣的階段說明我們還在老窩里呆著,充其量是在國內更換成本更低的生產地,然后是蹲在家里搞出口,以為出口越多自己的國際化的程度就越高,自己就越接近國際大公司了,這是我們公司自己演繹的笑話,十分的可笑。

發達國家的反傾銷是個信號,告訴我們應該趕快往創新階段靠了,創新階段的企業,除了有自己全球化的線路、逐步輻射國際行銷與服務網絡之外,還搭配已有的國際知名度的品牌活動,并采取國外設廠制造方式以降低成本,并加強對當地市場的影響。這一企業活動顯示出創新導向階段乃是投資國外階段。也就是說,創新導向階段是投資國外階段,也就是在國外行銷,在國外設廠、降低成本、加強對當地市場的影響,就是建立一個國際的銷售網絡、國際的品牌。

也就是說我們的企業必須成為跨國公司。

米蘭.昆德拉說過,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真的,人在上帝面前確實是太渺小了。在海爾提出世界500強是自己的目標的時候,疑義就潮水般地涌來了。500強的目標提出來之后,只要誰一提500強,大家肯定就發笑:海爾在干嘛,分明是在搞笑嘛,我們現在與500強的比較實際上就像人與上帝的比較一樣。500強只是海爾卡拉OK一下的宣傳題材而已,這個家伙實際上想借500強這個題材撈取市場資源。

長期的封閉給中國企業帶來一種奇怪的思維模式,如果一種東西距離自己太遠,那么,我們根本不可能去想象它。更談不上作這樣的計劃與目標,確實是這樣因為有太多的因素給我們的企業在發展的道路上留下障礙,因此我們很多很多的企業完全是被機會主義的思維主導著,我只想我們下一步要干什么,未來是沒有想象的未來。

其實,我們的企業根本不知道500強是什么東西。500強是說我們的企業是世界級的品牌,我們的公司必須成長為跨國公司。

什么是跨國公司?跨過公司是一種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經濟與人文機制,所謂的人文機制就是伴隨經濟活動形成的品牌文化,中國的家電企業不是跨國公司,所以,我們配置資源的空間僅僅是在中國本土。美國、歐盟的彩電反傾銷讓我們看到:跨國企業一方面在使用中國市場的優勢,而把自己的市場捂住了不讓中國企業進去就是這么簡單。

全球化下要素流動的核心導致國際競爭的核心就是要素的競爭,而不是以往單純的爭奪市場的競爭,而要素競爭的主體就是跨國公司,如果,我們不是跨國公司,我們怎樣在全球范圍內組合要素呢?

中國加入WTO之后我們一直在說,中國的優勢不一定是中國企業的優勢,這句話從目前看,是其實是不是中國企業的優勢,為什么,因為幾乎所有的500強的大的家電品牌都來到中國市場他們與中國的企業一樣擁有了中國市場的要素優勢,但是他們在擁有世界品牌、網絡、技術等我們沒有的要素資源,因此中國的家電企業在競爭上處于明顯的劣勢。

原來的要素優勢強調要素的不流動性,因而要素優勢一旦存在就不會變化,但是就是改變了要素結構,全球化消除了要素不流動的特性,使優勢的意義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跨國公司可以利用自己的技術等無形的要素與全球任何一個地方的優勢有形要素結合強化自己的競爭力,而中國目前沒有這種跨國公司,所以,我們的企業只有蜷縮在國內,自己在品牌技術管理方面沒有無形的要素優勢,因此,面對現在的國際競爭環境,我個人感覺中國多的是比較劣勢,而不是什么比較優勢,因為中國的優勢跨國公司有了,他們的優勢我們沒有,他們并且還把自己的市場給封起來了。如果再出不去變不成500強的話,我們的企業就會變成中國大棚中產婦。所以,500強的問題是嚴肅的讓我們緊張的高雅音樂,不是卡拉OK。

嘲笑海爾的500強真的是十分愚蠢的,說明我們不了解我們作企業的終極目標是什么,當然 很多企業根本就沒有終極目標,另外一個接近500強的企業最先感覺到這種壓力也是非常正常的。

如果我們的企業不成為500強的話,你再比畫也沒有用,有一個諺語是說拿雞蛋去打石頭,雞蛋破了,拿石頭打雞蛋還是雞蛋破了,所以在今后的跨國競爭中不是你比試你與跨國公司的技戰術,而首先要求的是你要成為石頭而不是雞蛋,不是石頭的話你用什么招數都顯得自不量力。

因此,我們看到像TCL湯姆遜模式與美的模式都是虛假的國際化模式,還是沒有跳離要素投資階段,我個人看他們那種規模的擴大僅僅是在“中國的山溝”(中國本土)里把自己的肚子(制造能力)搞大而已,根本還沒有國際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