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我國澳門課程改革:背景、使命與構想

郭曉明

摘要:回歸祖國以來,澳門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給學校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發展模式亟待由量的擴張過渡到“質、量并重”,教育制度也正在進行徹底的檢討與修整。在此背景下,澳門正著手進行新的課程改革。此次改革的主要目標是要調整課程決策的權力格局,設立本澳的課程基準,促進課程的本地化,尤其重視課程管理體制的調整、地區課程框架的設立、教科書制度的反省以及語言課程和校本課程的研究。

關鍵詞:澳門;課程改革;課程管理體制;教科書制度

一、澳門課程改革的背景

我國澳門啟動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直接動因是教育本身發展的要求以及對過去課程改革的反思,而在更寬的視域里,澳門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最新發展是更深層的影響源。

在澳門,政府對學校課程的真正關注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特別是1991年的“澳門教育制度”(法律第11/91/M號)頒布以后。[1]第11/91/M號法律對課程的意義在于從學校系統、教育目標、教學語言和學校教學自主等方面給學校課程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最基本的背景,也促使政府開始關心課程問題。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澳門的課程改革在1994~1999年進入一個高潮:1994年7月18日頒布幼兒教育、小學教育預備班、小學教育課程組織法令(法令第38/94/M號)和初中教育課程組織法令(法令第39/94/M號);1997年11月10日頒布高中課程框架法令(法令第46/97/M號);1994年9月還正式籌組“課程改革工作小組”,該小組在隨后的幾年里為幼兒教育、小學教育預備班、小學、初中及高中發展了全套的課程大綱,并分別與北京師范大學和澳門大學合作實施了小學和初中數學、幼兒教育兩個課程改革實驗計劃。這一時期的課程改革在澳門的課程發展史上的意義是里程碑式的,但留給人們的思考是:為什么政府精心開發的課程大綱只在公立學校和極少數私立學校實行?澳門課程改革的方式和理念是否值得進一步反省?宏觀層面的課程管理體制問題是否應納入課程改革的視野?對這些問題的反思成為當前澳門課程改革的重要基礎。

澳門的課程改革,與澳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澳門教育發展方向的調整有很大關系。作為澳門教育制度之根本大法的第11/91/M號法律自1991年起實施已歷時13年,其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澳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以及教育自身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為此,政府適時地啟動了教育制度的檢討,在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后,于2004年3月推出《澳門特別行政區教育制度(法律草案咨詢意見稿)》(以下簡稱《澳門教育制度法律草案》),對第11/91/M號法律進行系統修訂。新的教育制度對教育的基本原則、學制、教育總目標和各階段目標、政治與學校的關系等都作出了新的調整,這一方面為課程改革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給課程改革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此外,近十余年來澳門教育發展的方向也發生了引人注目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末澳門遇到移民潮,非高等教育階段學生的就學壓力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持續加大,當時教育發展的首要任務是擴大教育規模,為兒童提供足夠的就學機會。近年來,澳門的出生率下降,非高等教育卻有了很大發展,隨著免費教育和義務教育的推行,教育發展的重點已由“量的擴張”過渡至“質、量并重”。澳門教育暨青年局自2001~2002學年起在全澳門推行小班教學,同時加大了對私立學校的財政援助,強化了教師培訓。對學校課程而言,這既是加快改革的機遇,同時也是一種更大的挑戰。

當然,澳門的課程改革必然受到澳門現時整個經濟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一方面,澳門的經濟近年持續快速增長,政府財政連續多年盈余,教育經費的增長為課程發展提供了必要基礎;另一方面,澳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也要求學校課程解決許多新的問題。例如,隨著主權回歸和澳門與內地更加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港澳個人游和跨境自由貿易區等的實施,澳門與內地的聯系更趨緊密,經貿關系和文化往來越來越密切,但從長遠發展看,澳門社會還必須保持足夠的開放性,凸顯文化的多樣性,具備與全世界保持全方位溝通的能力。這對學校課程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普通話要加強,葡語不能淡化,英文更為世界交往所必需,語言類課程如何安排?中國傳統文化、葡萄牙文化及現代多元文化的關系如何處理?這都是學校課程必須回答的問題。再如,澳門的經濟以旅游博彩業為主,賭權開放和博彩業務的社區化必然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構成一定挑戰,這是澳門教育和課程不能不面對的問題。

二、澳門課程改革的目標與使命

(一)提高學校教育質量

提高教育質量是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而對澳門而言,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早在1997年,“優質教育”問題就已引起澳門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研究和經驗表明,澳門的學校教育在質量上有自己的長處,但在整體質量上仍有改善的空間,特別是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有待提高,中文的書面表達能力需切實加強,藝術教育和體育因場地或師資的限制而落實不夠,信息科技教育需加速發展,學校間的教育質量也存在較大差異。課程變革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中心性因素,澳門課程改革應分析不同類型、不同規模學校課程的特點和課程發展的特殊需求,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同時還應深入分析時代發展對澳門教育質量的新要求,從整體上把握提升澳門教育質量的方向和重要舉措。

(二)建立課程決策新機制

在課程決策機制上,澳門有兩方面的問題尤其值得重視。

一是政府與學校的關系。澳門的法律賦予學校以不容質疑的課程自主權。政府在1994年和1997年曾推出旨在規范從幼兒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學校課程的三個法令(第38/94/M號、第39/94/M號、第46/97/M號),隨后還以此為基礎開發了一整套課程大綱,但這三個法令均以“不影響私立教育機構在行政與教學自主范圍內之本身權限”為原則,政府除對為數甚少的公立學校(學生大約占學生總數的5%)的課程有直接影響外,對私立學校的課程難以起到積極的領導作用。這種決策權力分配失衡的課程決策機制,既不符合世界范圍內課程決策權分配的均衡化發展方向,也有礙地區課程的必要統整及協調。

二是政府內部課程決策機制的調整。應該說,澳門政府層面的課程決策具有較強的民主性,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教育委員會”、教育社團、教育工作者、新聞媒體、社會大眾、立法會的議員、行政會(以前為“咨詢會”)的委員在課程法律、法令的起草、咨詢和審議過程中,都有機會廣泛參與。但政府的課程決策機制在某些方面也需調整,比如,要進一步合理設置課程規劃部門,改善決策支持系統,加強課程決策機構與咨詢機構之間的溝通及協作,這都是完善政府課程決策機制應慎重對待的問題。

(三)研究并設立地區課程基準

澳門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和教材歷來由學校自主決定和選擇,學校與學校之間在教材、教學內容、教學語言乃至課程設置和課程結構上都各有不同,學校間的課程缺乏必要的溝通與統整。[2]恰如不少學者所意識到的那樣,這種課程管理制度能給學校以足夠的空間創造性地開發具有個性的課程,[3]但在它的長期作用下,澳門基礎教育質量卻缺乏一個起碼的基本標準,學校間的教育質量參差不齊。從長遠看,這不利于澳門社會的發展。澳門教育應繼續發揮自己的優點,讓所有學校辦出自己的特色,但也應配合本地區社會發展需要和教育改革方向,研究并設定地區課程基準。

(四)促進課程本地化

澳門有自己的歷史與文化,有自己獨特的政治、經濟背景和社會生活環境,澳門理應有自己的課程,至少不能完全移植外面的課程。可是,有學者早已指出,澳門的課程恰恰是“價值多元的依賴型課程”。[1]“價值多元”表現在學校的課程目標因不同辦學團體辦學宗旨的不同而各異其趣,“依賴”則突出表現在:其一,許多學校的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以祖國內地、臺灣、香港或其他地方高等教育機構入學考試的需要為歸依;其二,由于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學校自身課程教材開發能力不足,出版商也多因澳門市場太小而不愿為澳門專門開發教材,澳門絕大多數教材來自祖國的香港、臺灣或內地,其中香港的教材尤其具有支配地位。[4]

對香港教材的依附實質上意味著對香港課程大綱和課程發展方向的依附和跟從,“依賴型課程”使澳門的課程和教材不能充分反映自己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等方面的特點,這不利于本地區教育和社會的發展。同時,“依賴型課程”也為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平添障礙:教師沒有本地化課程綱要的指引,只能囫圇吞棗地將外來教材傳授給學生;學生則經常要面對與自身生活經驗和周邊環境相脫離的學習內容。上述情況今天雖有好轉,有出版商開始提供“澳門版”的教科書,但問題并未根本解決(主要在小學),所謂“澳門版”教科書大多只是“香港版”教科書的改寫而已。

由此看來,促進課程本地化,應成為澳門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這既是澳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澳門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和城市特色的需要,就教育而言,課程本地化還是教育本地化的關鍵和教師成長的重要基礎。雖然該問題早在1991年前后有關澳門教育制度的大討論中就受到廣泛關注,[5]但課程本地化今天顯然依舊是澳門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

(五)尋找推進課程改革的恰當模式

課程改革的目標包括對課程改革工作自身的評估、反思和改進,每個地區都須在此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課改推進模式。澳門政府關注課程改革的歷史并不長,準確說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因而似乎尚未形成推進課程改革的完整機制和工作模式。澳門不可能照搬別人的課改推進機制,因為澳門課程改革的環境與周邊地區有著很大的不同。例如,私立學校依法享有的教學自主權對政府推動課程改革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學校的關系,這在澳門課程改革中顯得尤其重要;澳門的課程研究和課程專業人員都相對較少,地小人少的現實也不允許政府像香港那樣建立一支龐大的課程研究隊伍,這對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的研制方式都有很大影響;教科書問題、師資培訓、出版商的參與、課程支持網絡的建立等,這些都是澳門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應予特別關注的問題。

三、澳門課程改革的設想與行動

澳門課程改革雖然要同時關注多層次的問題,采取多方面的行動,但研制地區課程框架和地區課程標準無疑是最為核心性的。當然,課程管理體制的改進、課程支持系統的建立、教科書制度的反省、某些特殊課程的重新定位,也至關重要。

(一)研制地區課程框架和地區課程標準

設置地區課程框架和地區課程標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課程本地化首先是課程框架和課程標準的本地化,課程內容的本地化和教材的本地化都是在其之下的問題,而且在澳門,政府不可能直接干預具體的課程內容和教材,不論從可能性還是從必要性上看,研制地區課程框架和地區課程標準都將成為澳門課程改革的基礎和關鍵。關于這一點,澳門教育界已基本形成共識,有關規定已寫入2004年3月公布的《澳門教育制度法律草案》,并在咨詢過程中得到廣泛認同。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地區課程框架和地區課程標準應是最基本的,它只規定澳門各學段課程的“底線”,而不是“上限”,因而設置地區課程框架及地區課程標準不是要統一全澳門的課程和教材,而是要確立澳門教育的基本水準。學校在遵守基本的地區課程框架和地區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可自主開發校本課程,自由選擇教材和教學方法。當然,既然是地區的課程框架和課程標準,那所有學校都必須遵守,教學自主權的行使應以遵守此等框架和標準為前提。

澳門地區課程框架和地區課程標準研制中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既規范學校,又給學校留有足夠彈性和自我調整的空間。在澳門,這個問題關系到未來地區框架和課程標準是否能有效發揮作用。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地區課程框架的結構、功能定位和具體內容,可能都應有別于相鄰地區的同類課程文件。

(二)推出《地區課程改革指引》

《地區課程改革指引》與地區課程框架和地區課程標準配套,旨在向學校和社會更全面地、更深入地闡述本地區課程改革的理念、規劃、政策以及課程改革對學校、社區及其他社會組織的要求。它類似于香港的《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和內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及其《解讀》,其主要內容應包括:澳門課程的歷史與問題、澳門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澳門課程管理體制的調整、地區課程改革中長期規劃、各教育程度的課程框架和課程標準、課程改革的跟進機制、教與學的配合等。該《指引》的研制應在課程改革的前期啟動,相關內容伴隨課程改革的各個階段漸次形成。

地區課程框架的研制要以相關問題的清理為基礎,開發《指引》的過程也就是清理澳門課程改革思路的過程。如果只推出地區課程框架和地區課程標準,課程改革在實施中會遇到許多問題?!吨敢穼⒔o學校的課程改革提供有效指導,是宣傳和指導課程改革實施的必要文獻。

(三)建立課程決策共享機制

“共享”是指決策權力的共享。決策權不同于咨詢權和建議權,教育和其他社會團體、社會組織以及個人都有對課程的建議權或咨詢權,但在澳門,課程決策主體可能主要是學校和政府??傮w上看,澳門課程決策機制調整的方向是:賦予政府以制訂地區課程框架和地區課程標準的權力,學校在遵守最基本的地區課程框架和地區課程標準的情況下,擁有本校課程的最后決策權,包括制定自己的課程計劃、課程大綱,選擇教科書,開發校本課程等。

與課程決策分享機制相聯系的是教育行政當局內部課程決策機制的完善。從過去的經驗和現有情況看,教育暨青年局在今后的機構重組中有必要設立一個單獨的部門,負責課程改革的規劃,研制并調整地區課程框架及課程標準,制定各種課程政策,開發必要的課程資源,組織對外課程交流,支持學校課程開發。該機構可直屬副局長辦公室,對內與督學、教育廳、教育研究暨資源廳保持密切合作,實現決策權的共享;對外與有關學校、教育及社會團體、學術機構等保持溝通,廣泛征求學校及社會對課程的意見。

(四)關注教材及課程資源問題

教材問題是澳門課程領域人們講得最多但又似乎解決得最不好的問題:教材多樣化的背后隱藏著的是教材質量的良莠不齊,依賴型教材則成為澳門課程本地化的重要障礙。在這個問題上,澳門首先應關注教科書制度的改進,[6]同時要將教材問題與課程資源的建設聯系起來考慮。

建立恰當的教科書制度是解決澳門教科書問題的關鍵所在。人們以為澳門沒有教科書制度,因為政府對教科書沒有任何限制,只要學校愿意,什么教科書都可在澳門使用,但事實上這是一種典型的“自由制”的教科書制度,只是這種制度不是經政府明確訂定的,而是自發形成的。

澳門的教科書不能控制得太死,這不僅因為“自由制”教科書制度在澳門已行近百年,更重要的是,澳門自身的教材開發能力有限,澳門需要外來教材自由競爭,給教科書市場提供活力。但同樣重要的是,澳門不能對教材沒有任何質量要求,至少應拒絕有明顯質量問題的教材。另外,為促進澳門課程的本地化,提升教科書的質量,給各出版商的教材開發提供一定引導也是非常必要的。為此,澳門的教科書制度宜采用比較自由的“認定制”:教育行政當局以較寬松的標準對教科書進行認定,只有經認定后被列入政府公布的教科書目錄的教科書方可在澳門發行。對于那些設計上能與澳門地區課程框架和地區課程標準相配合或較好地體現了澳門特點的教材,教育行政當局可優先認定,以引導教材的本地化。為此,教育行政當局應加強與各地教材出版商的溝通,多予指引,這也是出版商的現實要求。

還值得指出的是,教材實際上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教材問題應與教育資源的整體建設結合起來考慮。澳門一直缺乏真正合用的本地化教材,這成為1994年以來本地課程大綱實施受阻的重要緣由??梢灶A見,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澳門不可能自己開發許多本地化的教材。在此情況下,政府應制定機制,引導教師把自己最優秀的教學設計貢獻出來,并利用計算機網絡實現資源共享。長此以往,澳門教材的本地化必將取得進展。

(五)重視語言類課程的改革

“三文”(中文、葡文、英文)“四語”(粵語、葡語、英語、普通話)是澳門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十分獨特的現象,也是困擾澳門基礎教育課程的一個重要問題。[7]從社會的角度講,無論現在還是將來,“三文”“四語”都是澳門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語言就是一種財富;但就單個學生而言,在有限的時間內要同時掌握這么多種語言,是不太可能的,學生也不一定有這種需要。處理好語言類課程問題,在澳門課程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的來看,澳門語言類課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加強中文和普通話教學;提升英文的教育質量和教學效率,特別是提高英文在公立學校的地位;拓展葡語教育,公、私立學校都保證給每一位希望學習葡語的學生提供學習機會,但葡文不一定以必修的方式出現。以上各項改革,應與非高等教育階段的整體語言政策相配合。

(六)支持校本課程開發

澳門的學校課程歷來就是校本化的,各校自行規劃和設計,課程各有不同。但有學者指出,這樣的“校本課程”似乎還只能“符其字義”,與校本課程的本意及精神尚有相當距離。[8]這一判斷是準確的,因為校本課程一定是學校教師及學生依據一定的課程理念和學校教育方向自主設計的課程,而澳門大多數學校的課程都是從校外直接移植過來的,還談不上真正的校本開發。這說明,澳門的學校雖有一定的課程開發經驗,但仍然缺乏足夠的校本課程開發能力。

根據前述澳門新的課程管理體制和課程決策機制,將來澳門的所有學校都必須在遵守地區課程框架和地區課程標準的前提下,自主開發本校的課程,這對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情況下,教育行政當局必須加強對各校校本課程開發的支持,建立系統而有效的支持機制。唯其如此,前述地區課程框架和地區課程標準才能與學校課程協調運轉,澳門的課程改革方可真正見實效。

[1]方炳隆,高德祖.澳門學校課程改革與學校優質教育[A].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優質教育:傳統與創新”國際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澳門:澳門大學教育研究中心,1999.28—29.

[2]澳門教育暨青年局.澳門學校特征·課程(1993—1994)[Z].1994.

[3]馮增俊.澳門教育概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288.

[4]澳門教育暨青年局.2003—2004學年澳門中小幼學校教科書調查報告(內部資料).2004.

[5]黃漢強.澳門教育改革[M].澳門:東亞大學澳門研究中心,1991.229—231.

[6]方炳隆.澳門地區教科書選用制度[A].臺北師范學院.邁上課程新紀元(三):教科書制度研討會資料集[C].1990.42—59.

[7]楊秀玲.澳門語言政策現況及前瞻[A].古鼎儀,馬慶堂.澳門教育──抉擇與自由[C].澳門:澳門基金會,1994.60—69.

[8]黃素君.淺談優化澳門課程的路向[A].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優秀教育:傳統與創新”國際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澳門:澳門大學教育研究中心,1999.66.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