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基于價值鏈的廣西傳統產業信息化戰略思考

陳朝暉 王瑛

[摘 要] 調查數據顯示,廣西傳統產業的企業信息化總體水平有所提高,但在制定信息化戰略規劃、利用信息技術支持核心流程、 OA系統應用、IT外包、互聯網應用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理論揭示,企業與企業的競爭是價 值鏈的競爭,價值鏈的綜合競爭力決定企業的競爭力。因此,在信息化建設中導入價值鏈理論,明確信息技術應用的 關鍵環節和實施要點,提高信息化建設的效率與效果,將有助于廣西傳統產業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提升競爭力,加快 產業優化和升級的步伐。

[關鍵詞] 廣西;傳統產業;信息化;發展戰略;價值鏈

受地理位置、民族構成及經濟發展政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廣西經濟基礎比較薄弱,造紙、制糖、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傳統產業仍是廣西經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發達國家經驗表明,雖然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將增加30%的投資,但可以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改善生產環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增加85%的經濟效益。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成為增強傳統產業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選擇。

一、廣西傳統產業信息化現狀

2006年7-8月,廣西工學院“基于價值鏈的廣西傳統產業信息化戰略研究”課題組開展了廣西傳統產業信息化現狀的調查,在柳州、南寧、桂林、北海等城市進行了問卷調查,累計走訪了鋼鐵、汽車、食品、制糖、建材等七個廣西傳統產業的242家企業。下面就信息意識、信息化狀況、人員狀況、信息化綜合評價四個部分,結合調查情況加以分析說明。

(一)信息意識

2001年,廣西經貿委出臺了《關于推進廣西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意見》(桂經貿字[2001]543號)一文,確定了“十五”期間廣西企業信息化的主要目標,提出了廣西企業信息化工作重點。其中第一條就是要“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時至今日,廣西傳統產業的企業信息化狀況有喜有憂。調查數據顯示,企業對信息化目的認識中,贊同“提高運作效率”的占78.5%,“降低成本”的占57.0%,“快速響應顧客需求”的占45.9%。這表明企業對信息化建設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通過加強內部經營管理,來滿足需求和增強企業競爭力。調查還表明,“沒有對核心流程進行信息化建設”的企業只有25.2%,對“主要業務流程全部實現最優控制”的占到了16.1%,“覆蓋部分主要業務流程”的占到了39.1%,“信息化覆蓋80%以上業務流程”的為19.6%。這充分表明,廣西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不斷深入,并對核心業務競爭優勢的增強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信息化建設離不開企業領導的重視、資金支持和合理的戰略規劃。調查發現,56.8%的企業信息化建設由“一把手”(總裁或廠長/經理)來負責,設立“CIO”職位的企業只有14.5%,建立“信息化領導小組”的只有5.8%。同時,“單列信息化規劃”和“單列信息化預算”的企業分別為12.6%和12.1%,“無成文的信息化規劃”和“無成文的信息化預算”的企業分別為45.2%和54.6%。調查還發現,企業近3年的信息化投入總額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5%以下的企業比例達68.9%,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20%以上的企業比例僅為1.3%。盡管已有70%的信息系統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戰略規劃(只有16.9%的企業建立了戰略規劃部門)和足夠的資金支持,21世紀的廣西企業信息化建設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戰略思路來提升信息化建設水平。

(二)信息化應用狀況

要了解企業信息化建設,最直接的莫過于了解企業信息系統的應用現狀。調查發現,建立內部網的企業已達93.9%(全部接入的為27.3%)。然而,沒有建立網站的企業比例為36.8%,沒有建立OA的企業為46.3%。這表明盡管企業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已初具雛形,如何在現有條件下進一步推進,是許多企業面臨的戰略選擇問題。在已應用的信息系統中,“財務管理”功能應用比例為59.9%,之后依次為“庫存管理”(54.5%)、“銷售管理”(50.8%)、“顧客管理”(46.7%)、“訂單管理”(44.2%),“生產制造”與“質量管理”的比例分別為33.1%和31%,它們表明企業信息系統主要圍繞著業務流程來展開的,也符合信息系統應用的基本規律。調查數據反映,“財務管理”系統應用最廣,這與我國早期倡導的電算會計不無關系。然而,“生產管理”系統應用率僅為33.1%,“采購管理”、“物流管理”和“售后服務”的系統應用率分別為36.8%、22.3%和20.7%。這就意味著大多數企業的核心價值流程依然缺乏信息技術的有效支持。“購買通用軟件”比例高達46.8%和“委托開發”比例僅為25.3%的事實,反過來驗證了企業的上述信息系統應用狀況。

調查數據顯示,只有53.7%的企業建立了OA系統(辦公自動化)。在這方面,主要是實現了企業內部的文件管理。例如,41.7%的企業實現了“面向外部的電子公文交換”,“文檔共享”和“收發文管理”的比例均為41.3%。對生產經營有直接影響的“周/月報管理”應用比例為32.6%,“信息集成”僅為31.8%。作為日常行政管理的主要領域,包括“檔案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的應用比例均為21.5%,“固定資產管理”更低一些,僅為19.8%。OA對企業“決策支持”應用率也只是15.7%。與前面情況相類似,大多數OA系統應用沒有給企業主要管理職能工作予以應有的支持。互聯網技術應用方面的調查數據顯示,絕大多數企業建立了局域網,6成左右的企業建立了門戶網站。但是,企業網站主要用于進行“信息發布”(比例為64.1%),網絡營銷應用比例偏低,“網上采購”應用率為26.8%,“網上銷售”比例為16.5%,有助于改進服務質量的“客戶網上自助服務”比例為26.4%。這表明,企業如何將互聯網與經營進行有效結合,提高運營效率和效果,仍有待繼續努力。

(三)信息組織及人員狀況

從調查企業來看,14.5%的企業設置了“CIO”職位,有16.6%的企業信息化工作由“第一把手”之外的企業“其他領導”負責。35.5%的企業建立了“信息化辦公室”,建立“信息中心”或“網絡中心”的比例分別為33.5%和32.6%。建立“電子商務部門”和“信息安全部門”的均為21%左右,建立“數據庫部門”的企業為16.9%。數據顯示,掌握IT應用技術的員工比例在3%以下的企業數量占到了55.8%,掌握IT應用技術的員工比例在20%以上的企業只有9.5%。有觀點認為,我國企業信息化的主要問題是資金問題,技術力量不足可以通過外包來解決。實際上,企業信息化建設不僅與資金和企業成長所處發展階段密切相關,更與企業自身的IT人才有直接關系。調查企業中,認為信息化難在“缺乏人才”的比例為39.3%,“不知如何下手”的比例為24%,二者合計是63.3%。另有數據顯示,“自主開發”或“聯合開發”信息系統比例分別為13.1%和5.1%,落后狀況與掌握IT技術員工比例低下極其關聯。盡管知識經濟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僅有5.8%的企業建立了“知識管理中心”的事實表明,廣西企業尚處于依靠自然資源尋求發展的工業化初級階段,仍未進入以智力資源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時代。可以推論:IT人才匱乏已經并將對廣西企業信息化建設構成重大的障礙。 (四)信息化綜合評價

對于信息化效益問題,43.8%的調查企業認為信息化“效益非常好”,31.7%的企業認為“效益好”,只有7.9%的企業認為信息化“效益體現很少”。二者合計,75.5%的調查企業是認同信息化建設給企業發展所帶來的幫助,這為廣西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對信息化建設的難點,43%的企業認為是“缺少資金”,39.3%的企業認為是“缺乏人才”,而24%的企業“不知如何下手”。三個難點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兩個,也就是資金和人才問題。在廣西這個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傳統產業中的企業如何利用不太充裕的信息化建設資金,并使IT技術達到良好的應用效果,如何克服人才短缺瓶頸,通過信息技術改造和推進企業的發展,必須需要一種全新的發展思路。

二、對廣西傳統產業信息化建設的戰略思考

(一)“一把手工程”與信息化戰略規劃

我們注意到:在“財務管理”信息化應用比例高達59.9%之時,“無成文的信息化規劃”的企業達到了45.2%,大多數企業的核心流程缺乏IT的有效支持,大多數OA系統應用沒有給企業主要職能工作予以支持。以上問題都是信息化建設中缺乏戰略規劃的主要表現。信息化戰略通常包括主要發展目標、重點、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措施等。信息化戰略不一定要單列,但是,必須與企業總體戰略協調一致。人們認識到,信息化建設是“一把手”工程,但這并不等于“一把手”在于提供資金和人力。從信息化建設而言,“一把手”核心作用在于制定出信息化戰略規劃。有研究指出,中國企業戰略制定和執行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難以一蹴而就,需要中國企業家群體持之以恒地付出長期努力。盡管許多企業已經越來越重視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但是信息系統的效用與戰略執行的預期有相當大的距離,對戰略執行的輔助和支持的效果尚顯薄弱。在廣西這樣一個經濟水平落后的地區,要使信息化建設達到“提高運作效率”、“降低成本”、“快速響應顧客需求”等目標,企業領導人的首要任務就是提高制定和執行戰略(包括信息化戰略)能力,才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作用。

(二)“不知如何入手”與價值鏈理論的導入

“不知如何入手”是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事實上,核心流程依然缺乏IT的有效支持,以及大多數OA系統沒有有效支持主要職能,與這個問題也有很大關系。國內外實踐表明,信息化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信息化不當還會浪費巨大的IT投資。企業經營管理是由一系列價值創造活動組成的,根據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理論,選擇核心增值流程/活動進行信息化建設,不僅可以避免“無從下手”或“盲目下手”的錯誤,更是提高IT投入效益的關鍵。波特認為,企業的價值創造活動可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兩類,基本活動包括內部后勤、生產作業、外部后勤、市場、銷售和服務。輔助活動包括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基礎設施等。價值鏈上的每一項價值活動都會對企業最終能夠實現多大的價值造成影響。波特的“價值鏈”理論揭示,企業與企業的競爭,不只是某個環節的競爭,而是整個價值鏈的競爭,價值鏈綜合競爭力決定了企業競爭力。調查發現,信息技術應用率高達59.9%的“財務管理”只屬于“企業基礎設施“領域,在企業的主要增值活動中:“物流服務”應用率為22.3%,“生產管理”和“質量管理”均為33%,“市場銷售”為50.8%,“售后服務”為20.7%。在輔助增值活動中,“采購管理”應用率為36.8%,“人力資源管理”為37.2%,“技術開發”為13.6%。當企業沒有有意識地通過IT技術來支持和增強其核心增值活動時,企業的競爭優勢也就難以真正得到信息技術的有力支持。因此,每個企業都要認真甄別其核心增值流程(業務),并采用相應的信息技術加以適度支持,才能避免“無從下手”的窘境。

(三)資金、人才短缺與外包策略

調查發現,“缺少資金”的企業占43%,“缺乏人才”的為39.3%。資金不充裕是欠發達地區企業較普遍存在的現象。信息技術的廣泛性、復雜性決定了企業不可能配備技術很全面的專業人員,企業自身也難以留住一流的IT技術人才,造成專業化程度不夠,有可能影響IT工作的科學性、系統性和經濟性。兩者的缺乏不僅影響到IT投入,也使IT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得到應有回報,難以實現對核心業務的有力支援和保障。解決問題的一個策略就是IT外包。IT外包就是企業將全部或部分IT工作包給專業性公司完成的服務模式。通過這種方式,整合利用外部最合適的IT專業化資源,從而降低信息化成本,提高IT應用效率,充分發揮自身核心競爭力和增強環境應變能力。目前,已有60%的美國企業借助IT外包迅速擴展自身的業務。在信息化建設中,IT部門的職能全部或部分外包,集中精力發展自己的核心增值業務,不僅有助于提高IT服務品質,節省IT投入成本和享受專業服務,還能滿足企業深層次的個性化服務需求。

(四)容易忽視的信息化盲點與成長“助推器”

信息化建設不僅要立足于當前,還要著眼于未來,必須考慮使IT成為成長的“助推器”,避免信息化盲點。調查企業中,大部分“門戶網站”用于發布信息,建立“競爭情報”、“知識管理”和“信息安全”部門的企業比例只有16.5%、5.8%和21.1%。面對已經到來的信息社會,如何挖掘和利用豐富的互聯網資源?如何建立企業敏銳的信息觸角以捕捉稍瞬即逝的市場機會?如何激活和應用員工智力資源?如何保證企業自身信息資源的安全等問題,是每一個身處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在應用信息技術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產業的發展已不僅僅局限在某個狹小的經濟區域,傳統產業只有參與全球價值鏈和全球生產網絡,才有機會為更大的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這就必須通過掌握和利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通過信息化來提高生產效率和運作效率,提高價值鏈的增值效果和運作效率。通過調查,本文認為:價值鏈理論指明了信息技術應用的關鍵環節和要點,基于價值鏈的信息化戰略將有助于廣西傳統產業提升競爭力,加快產業優化,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朝暉.基于價值鏈的企業業務流程整合[J].企業家,2002,(11).

[2]陳朝暉.資源整合與企業價值鏈的構造[J].理論探討,2002,(3).

[3]何偉,夏萃棟.信息化對經濟增長貢獻研究述評[J].情報雜志,2006,(1)

[4]齊大慶.中國企業的戰略制定與執行[J].中國新時代,2005,(1).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