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小城鎮發展戰略研究
未知
導言 所謂發展戰略,就是人們為達到某一理想和愿望對決策系統未來目標和方向所作的選擇。 它是一個知已知彼,謀求理想目標、選擇最佳行動方案的過程。 而區域規劃則可概括為對一定地域范圍內進行經濟、社會、資源、人口、環境等協調發展與布局的總體規劃,這是一項具有戰略性、地區性、綜合性、復雜性的工作。每一個地域都應該既有發展戰略,又有區域規劃。區域規劃是區域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區域發展戰略則為區域規劃規定了目標,指明了方向,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是辯證的統一。要實現一定地域范圍內的整體持續、穩定的增長,二者缺一不可。戰略就是為實現某種目標而研究其整體關系和決定全局的謀劃。凡屬發展戰略研究、從方法論的角度考慮,都具有一些基本特點: 全局性。因而也決定了對其包含著自身系統存在和發展的環境的認識。 系統性。因而也決定了須采用現代系統分析方法與傳統方法相結合的科學方法。 對策性。這里更須重視的即是比較分析研究的確立。 指導性。因而也決定了其是為領導決策服務的咨詢性研究,是科學決策的基礎,有其獨立 的學術研究性質。成為現實性的物質力量就是一種根本的目標。 綜合性。體現在發展戰略研究的領域非常廣泛。經濟、政治、科技、社會、文化、生態、以至軍事等,以及它們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無不在研究之內,要從這樣復雜的、相互聯系的客觀現實中,抽取其整體關系,得到決定全局的謀劃,一定要進行綜合研究在綜合中得到全局的認識。 一、小城鎮的范疇和類型 城鎮體系規劃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區域規劃,因此也遵循上述所談的原則。 范疇 一般意義上,小城鎮是指縣城以下(含縣城)、鄉域集鎮以上的各種聚落。包括了地域范圍內廣大的集鎮聚落、一般建制鎮聚落、特殊建制鎮聚落(大型工礦居民點、邊境要防、農場居民點等)以及縣城駐地。當然如果此概念的外涵進一步擴充的話,則還應包括部分縣級市的市區聚落。這樣的界定是為了使城鎮的概念在內涵上遵從趨同這一事實。以便使一般性的理論指導具有針對性和實際的操作性。 據1996年底《黑龍江統計年鑒》統計:黑龍江省現有縣城47個,鎮445個,鄉集鎮697個,另有縣級市20個。單就上述范圍迭加,則有1209個城鎮型地域。 上述意義上的城鎮基本上都處在農村地域范圍內,由此承擔著連接省域13個地級市[含2個地區](即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和3萬多個農村居民點。構成了省域城鎮體系的中間層次,擔負著推動省域整體發展的管理重大職責。 從1996年各縣(市)的主要指標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上述論及的重大意義(見表1) 類型 對大量的城鎮群體進行一定范圍上的分類,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意義。首先在于根據一定原則劃分的城鎮類型可以分類進行理論指導,出同時必然在分類的基礎上施行不同的縱深研究。 根據某種角度劃分城鎮類型,在黑龍江省表現出極大的豐富性。(見表2) 這里所指的角度是針對城鎮的產生、發展的動力機制而言的,比如說,按根據自然條件可以劃分為:山區型城鎮、半山區型城鎮、平原型城鎮等。這樣劃分的意義在于上述四種類型的城鎮在制定發展戰略時,首位需考慮的是自然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在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以及其產業布局上宜充分考慮上述所言的自然的特異性。而對資源的開發利用,環境的保護特別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際運用具有重要指導性意義。 在具體實踐中,我們將影響一定范圍上地域的各種因素制定了一定綜合評價表。在群體城鎮研究中發現,影響和制約黑龍江省城鎮發展狀態的自然因素占據較重要位置,特別位置(含自然地理位置和經濟地理位置)和地勢、土壤、資源等更顯其影響的主導性。在考察各個城鎮的歷史興起和發育進程的快速或遲緩方面,那些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優化或良好的地域是最初的城鎮起因。 黑龍江省在全國范圍上來看無疑一個比較偏遠的地方,曾幾何時,這里作為統治集團的罪犯流放地。氣候的惡劣在宏觀區域內無疑是表現比較突出的,土地的荒蕪也是令當時的人類所趨之若噤的。這些是影響著地域城鎮發展的歷史因素,同時現實也在影響著,未來一定時期還將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 國民經濟 “一五”時期,黑龍江作為擁有石油、煤炭、森林、土地等關系國計民生產的資源而成為國家的重工地生產基地,特別是針對荒蕪但又比較肥沃、廣闊的土地,浩浩蕩蕩的各地區人馬開進了這里,在人類征服大自然過程中,又重重地涂上一筆: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歷史走向了二十一世紀的時候,這里居住的人群仍然在為國家做著高付出、低收入的貢獻。 傳統農業、傳統工業無疑是歷史上已形成的,同時也因之形成了人們頭腦中的傳統觀念,溫飽而足的思想仍占據在人們的思維之中。 我們在評價各種影響城鎮發展的因素的時候,歷史因素仍將作為一個重要的因素。它是現實發展中重大的障礙,是急待以充分重視的突破口性因素。 二、城鎮經濟的內核──鄉鎮企業發展戰略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在我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不斷壯大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4年鄉鎮企業實現總產值42588億元,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75%,全國社會總產值38%。鄉鎮企業的主體是工業,到1994年,鄉鎮工業實現總產值32336億元,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47%,而在東部沿海鄉鎮企業發達地區早已“半壁江山”,有的“三分天下有其二”。 鄉鎮企業在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1992年,鄉鎮企業職工人數已逾1億,超過國有企業職工人數,這個數字相當于30多年前城市工業吸收勞動力之總和。一些鄉鎮企業發達的地區,不僅吸收了本地區的全部農村剩余勞動力,而且還大量地跨縣、跨地區,跨省吸收富裕勞動力。1993年,1994年鄉鎮企業職工分別已1.2億。所以,發展鄉鎮企業已是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的、最根本的渠道,這對擁有大量剩余勞動力的我國農村來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鄉鎮企業不僅未要國家投資源,而且為國家提供了大量資金積累。如1990年至1994年共上繳國家稅金4133億元,其中1994年為1592億元,占國家財政收入5181億元的31%。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外向型經濟取得了重大成就,據統計,1994年鄉鎮企業出口商品貨值3398億元,出口創匯占全國出口創匯總額已超過1/3。在服裝、工藝品、五金工具等行業的出口中鄉鎮企業已占主導地位,輕工業品、紡織品、建材等產品的出口也占相當比重,這為我國對處經濟貿易快速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 同時,鄉鎮企業還是農業的強大支柱,對農業的反哺與支援越來越多。1990年至1994年鄉鎮企業用于補農建農資金564億多元,相當于國家同期對農業投入的90%以上。鄉鎮企業還有力地支持了農村各項公益事業,以鄉鎮企業為依托,星羅棋布的小城鎮建立起來了,這對于縮小城鄉差別,實現農村現代化意義極大。 鄉鎮企業的發展已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1990年至1994年鄉鎮企業共支付職工工資951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凈增部分的60%來自鄉鎮企業。 我國到2000年要實現小康乃至到下個世紀要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從我國國情看,難點和關鍵都在農村,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城鎮和鄉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這當然包括了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雙重意義上的現代化。 總之,上述的數字表明,鄉鎮企業地位和作用十分明顯,它的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必然,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抉擇,是具有戰略意義上的重大難巨的任務。積極發展鄉鎮企業是“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鄉鎮企業的崛起與發展,標志著我國工業化乃至國民經濟現代化有著獨特的發展道路,它將引起我國的城鄉關系、工農關系的調整和變化,使伴隨著國民經濟發展而出現的勞動力結構和人口結構在農村為主轉向城鎮為主這一世界性的一般發展趨勢有了特殊的表現形式,而且從根本上發送農村的產業結構,推動了整體產業結構的調整,改變了原有的工業生產力布局和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益。 解放以后,我國在城市工業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工家業產值的比重已由建國初期的3:7改變為7:3然而,由于原有的集中計劃經濟體制形成的城鄉堡壘,本應與工業化同步變化的勞動力就業結構部始終保持建國初期工農業2:8的比例,雖然人口翻了一番,但仍是80%的人口比例務農。 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有了一個令世人吃驚的發展。一方面,已從土地中轉移出1億多農村勞動力,造就了一支新型產業大軍,使農民從單純只是農產品的供給者,使自古以來那種農村只是農民干農業,而農業又只是種植糧食單一種植業的框框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農村產業結構也隨之有了一個引人注目的變化。1987年鄉鎮企業產值在農村社會總產值中的比重第一次超過了一半,達到51%,成為農村經濟的“半壁江山”,成為農村經濟主要力量。這個歷史性的質的變化,標志著我國農村的傳統農業經濟格局的結束,因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進入90年代以后,“八五”期間,鄉鎮企業也是國民經濟最引人注目、增長最迅速的生長點。它必然成為繁榮農村經濟的戰略重點。 按現有統計口徑,鄉鎮企業產值由農業企業、工業企業、建筑業企業、交通運輸業企業、商業飲食業企業的產值構成,其中工業企業的產值(工業產值)占3/4 以上。 我國鄉鎮企業和鄉鎮工業的迅速發展是在1978年以后,從那時起到現在,這種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84 由于城鄉改革的深入,特別是農村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批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城市的工業、商業、金融、科技也逐步向農村擴展。這就為鄉鎮工業大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 然而,在這個時期內,由于受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較大,商品經濟的發展還受到各種條條框框的限制,鄉鎮工業只能計劃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