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軍工民用產業發展戰略研究
劉敏
[摘要]陜西是全國的軍工大省,軍工民用產業的發展在拉動陜西經濟的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陜西省的重要經濟增長點。本文深入分析了陜西軍工民用產業發展的現狀、陜西軍工民用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提出了陜西軍工民用產業的發展的建議。這對于陜西軍工民用產業發展進入良性軌道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陜西;軍工民用產業;戰略
從建國初期至今,陜西的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經歷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建國初期的“軍民分離”階段、戰略轉變期的“軍轉民”階段及戰略機遇期的“軍轉民”、“民進軍”并存階段。其中,戰略機遇期的“軍轉民”、“民進軍”并存階段又可以從民用企業參與軍工領域和軍工民用產業發展兩個層面研究。由于陜西是全國的軍工大省,軍工民用產業的發展在拉動陜西經濟的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僅從陜西軍工民用產業發展角度來進行研究。
一、陜西軍工民用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探索和市場考驗,陜西目前已有近300種民用產品形成一定規模,其中有39種民品已成為企業的支柱產品。“十一五”以來,全省軍工民品產值持續增長,生產規模不斷擴大。
陜西的軍工企業在實行了軍民分立、主輔分離、軍民品分線的運行模式后,具有民品研發生產管理的單位明顯增多,并已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資體系。他們吸引了社會各界來參與軍工民品的開發生產。如西飛集團與瑞典的VOLVO客車公司、慶安集團與日本大金公司、惠安集團與日本大賽璐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的合作等。
研發的民用產品品種繁多,涉及的領域廣泛。截止2004年底,形成規模效應的民品達295個品種,年銷售額95.3億元。其中銷售額在1億元以上的品種就包括空調壓縮機、西沃牌豪華客車、微型汽車、鋁合金型材、航空零部件轉包、摩托車、柴油機、紡織用高速并條機等19個。軍工民品涉及的領域比以前更廣泛,包括民用航空、制冷設備、新型紡織機械、民用核工業、精細化工、民用爆破及油氣井爆破器材建筑裝飾材料及工程機械、醫療設備儀器、柴油機發動機等動力裝備產品、民用航天、機電一體化成套設備等等。
從總體上看,陜西目前軍工民用產業發展的現狀較之初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一是產品結構有了明顯的改觀,由軍轉民初期的低層次市場需求向高階位市場需求轉變。如在軍轉民初期生產的主要是摩托車、鍋碗瓢盆、洗衣機等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產品,現階段的產品則轉向航天、航空、核、精細化工等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的產品。二是產品由勞動密集型向高科技密集型轉變,產品的技術含量明顯提高。三是產品規模明顯擴大,并向專業化、集群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四是品牌意識增強,品牌產品市場占有率明顯增強;五是涉及的領域更加廣泛,對相關產業的輻射作用明顯增強。
二、陜西軍工民用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陜西軍工民用產業發展擁有良好的外部環境
陜西軍工民用產業發展擁有良好的外部環境。首先,冷戰結束后,西方發達國家國防工業發展戰略調整,使發展軍工民用產業成為一種國際趨勢。其次,國家加大國防投入的戰略決策,推動陜西軍工民用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民用航天、民用飛機、民用船舶等產業的發展,使陜西軍工民用產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再次,西部大開發戰略,為陜西軍工民品產業發展搭建了有利的發展平臺。西部大開發戰略中明確提出:“支持軍轉民技術產業化的發展”、“有特色的高新技術及軍轉民技術產業化項目,優先在西部地區布局”。最后,陜西地方政府的重視,為陜西軍工民用產業的生存和壯大提供了機會。陜西省政府很重視發揮軍工優勢帶動全省經濟,大力支持軍工民用產業的發展。
(二)陜西軍工民用產業發展擁有豐富的內部資源
陜西省是全國的軍工大省,其國防科技工業主要集中在關中地區,西安聚集了全省90%的軍工科研院所和60%的軍工生產企業,陜西軍工經濟的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陜西省大量高素質的軍工資源的聚集發端于“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時期國家的投資布點。經過這三個時期的國防建設,陜西形成了較強的國防工業基礎和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軍工規模優勢。陜西軍工規模居全國首位。據不完全統計,“七五”以來,全省軍工每年承擔的國家重點軍品研制試制項目約50余項,取得科研成果3000余項。
2.技術人才優勢。陜西省軍工專業技術人才密集。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5年7月,全省軍工共有專業技術人員11.2萬人,占軍工職工總數的41.76%,占全國軍工系統專業技術人員的17.3%。其中,高級以上職稱有1.821萬人,兩院院士15人,博士310人,國家級專家25人(不含軍工電子和院校),部省級專家208人,省“三五人才”48人。
3.科技實力優勢。陜西的科技實力雄厚,技術裝備和科研條件較好。全省有各類科研院所1076個,專業技術人員85萬人,普通高校52所,軍隊院校10所,民辦高校66所,國家級重點學科65個??平叹C合實力居全國前列,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條件較好。
4.行業優勢。陜西省經過50多年的國防建設,已形成了跨航空、航天、電子、兵器、船舶等幾大行業。
(1)航空工業優勢。陜西省航空工業綜合實力占全國25%以上,是全國集飛機總體設計、生產制造、試驗、試飛、試航審定、產品支援和教學為一體的最大的航空工業基地。在微型汽車、豪華客車、紡織機械、制冷設備、微型飛機開發生產和航空零部件轉包生長方面成績顯著。如航空零部件的轉包生產已開始向國際市場擴展,西飛公司、西航公司、慶安公司、紅原鍛鑄公司等單位積極參與到航空零部件研制開發的國際合作中來。
(2)航天工業優勢。陜西省航天工業的運載動力、衛星通訊、測控導航及地面站設備研制等方面在全國居領先地位,并有“中國航天動力之鄉”的美譽。如陜西航天工業研制開發了50多種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動機,30多種型號的東風系列中遠程固體火箭發動機,50多種液體火箭發動機。陜西航空工業在航空計算機和集成電路的開發生產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3)兵器工業優勢。陜西也是我國各類火炮炮彈的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陜西軍工電子在全國居前列,不僅為部隊提供了大批通訊、雷達及導航裝置,還開發了冰箱、空調、彩電等家用電器。 (三)陜西軍工民用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1.軍工民品經濟所占的比重小。近年來,盡管陜西國防科技工業呈現出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但其主要經濟效益指標仍低于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到2004年末,國防科技工業總資產貢獻率、資本保值增值率、流動資產周轉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產值利稅率等效益指標均低于全省規模以上工業水平,其中:總資產貢獻率低6.6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低12.3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低0.6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低2.8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低1.31個百分點,產值利稅率低6.8個百分點。在2004年,陜西軍工實現的工業總產值為260億元,其中,民品產值為83.74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9.02%,出口交貨值為10.8億元;完成軍工總產值198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8.16%;企業完成的增加值54.6億元,占全省增加值的6.28%。“十五”以來,陜西軍工完成工業總產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例平均為9.25%,完成工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例平均為6.49%。
由以上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陜西省軍工經濟與全省規模以上的工業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民用產品在軍工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更是少之又少。陜西省作為軍工大省,其軍工優勢沒有充分發揮,沒有有效拉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沒有充分體現出來。
2.民品結構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規模經濟形成。民品結構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軍民品發展的比例不協調。陜西軍民品發展的差距比較大,盡管在“十五”初期曾一度達到過5:5,但近幾年來,軍民品的發展差距又逐漸拉大,軍民品比例為6:4。從全國來看,軍工企業軍民品的比例為4:6,有些省份的民品發展勢頭好,其軍民品的比例達到3:7??梢姡兾鬈娒衿钒l展比例失調,軍工大省的優勢在軍工民品上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2)行業和企業間民品發展也不平衡。從行業看,陜西航空工業、航天工業、兵器工業、船舶工業的民品產值不平衡,軍民品比例不協調。如截至2004年底,航空工業民品產值48.8億元,軍民品產值比例為6:4;航天工業民品產值3.25億元,軍民品比例7:3;兵器工業民品產值14.36億元,軍民品比例7:3;船舶工業民品產值3.4億元,軍民品比例4:6。從企業看,各個企業的民品產值差距更大,民品產值上億元的單位只有慶安公司、惠安公司等13個公司。
(3)形成規模的民品品種所占比例較少。陜西未能發揮自己軍工大省的整體優勢,多層次、多品種地開發高技術和高效益產品。據對陜西省295種民品的統計,軍工企業民品產值上億的僅占5.4%,而產值在1000萬以下的品種占到56.9%。要實現民品品種的規?;l展,必須把技術密集和勞動密集有機結合,使支柱產品、拳頭產品、短平快產品同時發展,從而帶動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
(4)名牌產品所占的市場份額小。由于陜西軍工企業“數量型投資而非高質量型投資”的不合理投入結構,導致企業在發展的眾多民用產品中,市場知名度高、品牌效應好的產品不足10個(如西飛的“沃爾沃”旅行客車、西飛的鋁型材、秦川發展集團的“西安奧拓”小轎車等)。即使具有一定市場知名度和品牌效應的民品,其所占的市場份額也較小。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就是軍工企業缺乏對產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