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從進軍臺灣略窺青啤海外拓展戰略

洪磊

2002年4月,青島啤酒作為首家大陸啤酒廠家進軍臺灣市場。7月銷售量就達到80萬箱,至10月短短半年間,累計銷量就超過340萬箱,成為島內第一啤酒品牌。目前,青島啤酒在臺灣的市場占有率已達到8%,雖然和臺灣啤酒74%的占有率相距甚殊,但已位居第二。而在此之前,臺灣啤酒控制了85%的市場份額。

在市場導入一帆風順的鼓舞下,青啤“先市場后建廠”拓荒戰略得以加速進行。2002年8月30日,青啤和其臺灣銷售商三洋維士比集團旗下的臺灣三洋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協議,計劃在臺灣屏東縣龍泉投資建廠。由于無法直接投資,青島啤酒將以技術轉移方式參股,并向新建的龍泉廠提供所需的技術支持和“青島啤酒”商標使用許可,而三洋藥品將投資億元資金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分兩期建設(每期規模約為5萬噸)建成一個年產10萬噸的啤酒廠。根據現有的市場狀況,實現“當年建設當年滿產”的目標是完全可能的。并且根據協議在此期間內,一旦臺灣直接投資的限制被撤銷,在臺灣相關法律框架下,青島啤酒將有權認購該啤酒廠的股份,股權上限為30%。

就不久前“青啤廣告在臺遭禁”事件來看,青啤的建廠決策無疑有先見之明。青島啤酒2002年9月起在臺灣投放廣告,先后聘請了楊思敏、F4的朱孝天拍攝廣告片,投入不小。但由于大陸商品至今未獲開放在臺灣地區播出電視廣告,2003年4月21日由于臺聯黨“立委”的提案,“臺灣新聞局”突然通函島內各電視臺即日起停播青島啤酒廣告。同時遭禁的還有燕京啤酒,其代理商泰山企業只能是無可奈何。

但顯然這一封殺對于青啤來說影響有限。由于龍泉廠2003年下半年即可投產,預計初期年產600萬打啤酒,完全可滿足在臺的銷售。一旦青啤實現在臺本地生產,廣告宣傳將不受限制。據此,三洋維士比樂觀地宣布,2003年青啤將攻下臺灣1/10的市場份額。

臺灣啤酒的市場容量有55萬噸左右,而且社會文化等方面和大陸一衣帶水。青啤只要在臺灣市場上占住腳,哪怕只是取得5%的市場份額就將使出口量翻一番(青啤現在的市場占有率是8%)。實際上,2002年青啤對臺灣的出口量已接近總出口量的一半。而更大的意義在于,通過臺灣這個挑板青啤可以輻射更多的國家和地區。

繼2002年出口增加10%(在美國和歐洲均實現10%的增幅)之后,青啤今年拓展海外市場的力度進一步加強,建設國際化強力外銷體系成為青啤系統整合、塑造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步驟。青啤的近期戰略就是要在國際市場構筑一個“金三角”,即在傳統的美洲、歐洲、東南亞三大市場建立起三足鼎立的國際市場架構,完成青啤國際化世界版圖的雛形。從一系列策略性的市場舉措來看,青啤的戰略意圖正逐步在實現。

美國市場是青啤的傳統市場,從1978年進入美國市場到1986年8年間,青啤銷量就從2萬箱飛漲到100萬箱,是其它進口啤酒增長率的6-7倍以上,并在1981年舉辦的“華盛頓國際啤酒會”和1985年華盛頓“亞洲國家啤酒評比會”上兩度奪冠。自此,青啤在美國市場上有了一定的品牌影響力。但美國啤酒市場是一個集中度非常高的市場,七大啤酒企業壟斷了95.5%的市場份額。青啤的市場地位相對微弱,即使在進口啤酒中也遠不及進入美國市場40年的荷蘭“三碼頭”啤酒。2002年,青啤結盟控股百威的安海斯可以看作其加大對美歐市場縱深影響力的一個前奏,后者在美國市場占有率高達48%,位居第一,對于青啤鞏固國內市場、拓展歐美市場裨益顯而易見。2003年3月,青啤宣布將進軍南非市場,與世界第二大啤酒制造商——當地的SAB Miller正面較量。雖然SAB Miller控制著98%的南非市場,但青啤很有信心利用“當地消費者渴求新口味的啤酒”的機會,抓住SAB Miller的軟肋,完成市場切入和實現市場突圍。這可以看作是青啤對歐美市場的側翼性策略,——眾所周知,南非是一個和西方聯系非常緊密的國家。

而對東南亞市場的蓄謀則相對復雜和謹慎。

在香港,青啤逐漸打破實行了幾十年的單純產品出口之外貿代理方式,自主進行海外經營。從2000年1月1日直接在香港設立分公司以來,青啤2002年實現增長28%,三大系列12個品種全方位進入市場,占有率迅速提升到8%左右——拓展東南亞的前哨建立起來了。2003年又是青啤“進軍臺灣,當地建廠”計劃全面成功實現的一年。通過在臺建立縱深基地,深度開發東南亞市場可以說指日可待了,并且龍泉廠的產能在二期后只要需要將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擴增到20萬噸,直接出口東南亞。從臺灣銷往東南亞的青啤比大陸出口在新鮮度上將有大幅的提升,并且能充分利用臺商對東南亞市場的熟悉和網絡資源強化青啤的市場開拓能力。日前,青啤和東南亞某釀酒廠商的談判也正在進行中,合資甚至獨資建廠如箭在弦。一旦合作實現或建廠完成,青啤將能大幅增加其因亞洲金融危機而有所下降的市場份額,從而在緊依中國大陸的近鄰——東南亞市場構筑堅實的“一足”。

縱觀國內近年來被廣為詬病的家電業、PC業的價格戰,直到現在價格競爭浮現的手機制造業,規模生產、質量控制和營銷推廣早已不是國內企業的短板,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倒日益成為硬傷。缺乏國際市場的需求來吸收多余的產能和調整國內市場需求的波動、高端產品容量有限、市場成熟度和產品同質化不斷提高,價格戰幾乎成了國內廠家進行“窩里斗”的唯一選擇。開拓海外市場已經刻不容緩。這一兩年來,海爾通過海外設廠、TCL通過兼并施耐德、長虹等通過APEX們進行國際分銷極大地提高了國內家電產品對海外的出口,相關企業的業績有了相當大的改善,價格戰的烈度有相當的緩解。直接投資和尋找當地合作伙伴已經成為國內企業對海外市場的主要開拓策略,而海外市場的拓展能力日益成為國內廠家的核心競爭力——誰的拓展能力強,誰就越不依賴于國內市場,越能在競爭中占據主動。

在啤酒行業,近年來隨著青啤、華潤、燕京等幾大啤酒企業的兼并擴張,國內啤酒市場的競爭已空前激化,大廠和大廠之間為爭奪戰略制高點、小廠為求生存,價格競爭不絕。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產國,2002年國內啤酒產量達到2386萬噸,2003年預計將超過2500萬噸,但2002年出口量卻不過6萬噸左右,且市場集中度偏低。根據2001年的統計,國內前十大啤酒生產商的啤酒總產量僅占全國總產量的37.59%,生產規模最大的青島啤酒也僅占有國內啤酒市場11%的份額。在市場需求量不能大幅提升的情況下,價格惡性競爭全面爆發的可能性極大。位居國內出口量第一,占總體60%的青啤,其不過3-4萬噸的出口不足其總銷量的1%。顯然,國內啤酒企業的海外市場拓展能力相當有限。打造“海外市場拓展能力”的核心競爭力是包括青啤在內的眾多廠商的緊迫之路。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