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石油地緣戰略與中國西藏新疆地區安全
佚名
注釋:
[1] 《1995年美國國防部中東戰略報告》。 [2]Balkanization ,巴爾干化。帝國主義國家為了推行侵略政策和殖民主義,把某一地區分裂為若干對立的小地區,使其相互牽制。第一次大戰前西方強國就是這樣在巴爾干制造對立并長期從中漁利的。 [3] 此處采用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劉峻同志“大西南石油運輸線”的見解。 [4] 這條線路已為大國關注。1995年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訪問日本,日本承諾投資10億美元解決石油加工運輸問題。日本三菱財團與美埃克森石油公司聯手,致力于推進“跨世紀工程”一橫跨亞歐大陸、長8000公里的“泛亞石油大陸橋”。這是一條連接中亞和遠東的天然氣管道,它西起土庫曼,經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橫貫中國北方,最后一直抵達日本。它在逶迤東去的路上匯集土、烏哈三國和中國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的天然氣,集中向東亞地區輸送。據日本外交官披露,這項巨大工程將耗資220億美元,日本三菱財團會同土庫曼及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等“正在研究其路徑”,估計從土庫曼到中國沿海地區的那一段管道需要120億美元投資;然后,能源管道將從海底下通日本,約需100億美元。這位外交官坦言籌劃這一巨大工程的原因是到2010年,日本對天然氣需求將翻一番。(資料來源:杜幼康:《中亞大角逐》,見《國際展望》1997年第18期第7頁。) [5] 《中國下世紀石油從哪兒來?》,見1997年10月27-11月2日《亞洲周刊》。 [6] 1997年10月15日俄《獨立報》文章:《阿拉木圖選擇了北京》。 [7]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從美國地緣戰略的角度看,中國西藏和新疆還是有區別的。我們注意到,美國的對華外交宣傳中,不怎么提新疆分離主義活動.這是因為美國在新疆問題上有兩難選擇:從經濟上考慮,新疆與中國分離,可以隔開中國與中亞富油國的直接聯系;從政治上考慮,新疆與中國分離,又意味著起西自伊斯坦布爾的伊斯蘭力量進一步向東擴展。根據蘇聯解體以后形成的中西新的地緣政治布局看,美國外交比較傾向經濟選擇。美國上前正在不遺余力地拉攏從前蘇聯獨立的中亞諸國。美國傳統基金會中東事務高級政策分析家詹姆斯·菲利普斯就美國對外政策所寫的報告認為:“美國必須明確地表示對前蘇聯新獨立國家繼續保持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承諾,與這些新獨立國家的政府合作加強它們不受莫斯科控制的獨立地位。總之,不應在歐洲和中亞地區給予俄羅斯一外特殊的的勢力范圍。” [8]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員閻學通博士在《中國崛起的國際安全環境》(《國際經濟評論》1998,1-2期)一文中認為:“隨著美國和日本簽署了《日美安全保障聯合宣言》、中俄戰略協作合伴關系的建立和北約東擴,使冷戰后大國不進行軍事對抗的局勢向潛在的軍事對抗的危險方向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和平的最穩定的時期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