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中國騰飛之路和國家興衰理論——兼評林毅夫等著《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

張曙光

一、一部有水平的理論著作

經過五、六年的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以及一年多埋頭寫作,林毅夫、蔡方、李周三位學者,把他們的新著《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上海三聯書店,1994;以下簡稱《奇跡》;凡引自該書的只注頁碼)獻給讀者。筆者有幸先睹為快,獲益匪淺。這是一部頗有水平的理論著作。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奇跡》提出和討論的是有關經濟發展、國家興衰的重大論題。特別是在目前情況下,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世界各國和很多大的跨國公司都看好中國,中國的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創造了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所謂“中國模式”。一個擁有12億人口的東方文明大國再次走上興盛和發展之途,其本身就帶有很大的傳奇色彩。提出和討論這樣的問題,并且有所發現和有所創新,作出一種與眾不同的解釋,其意義可想而知:不僅在學術理論上是一個前進,而且在政策實踐上也有重要的價值;不僅對中國本身的改革和發展有明顯的指導作用,而且對于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也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

其次,《奇跡》從理論上再現了中國近半個世紀,特別是近十多年來的歷史和現實。由于作者明確提出和緊緊抓住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趕超戰略”是傳統經濟體制形成的邏輯起點,而扭曲的宏觀政策環境、資源的計劃配置制度和毫無自主權的微觀經營機制三位一體的傳統體制,是由于選擇和實行這一戰略的要求而內生地決定的,其已經進行和將要進行的改革也緊緊圍繞著發展戰略的轉變,并在全書中把自己的理論邏輯貫徹到底,因而,不僅做到了歷史和邏輯的有機統一,而且實現了改革和發展的巧妙結合。充分顯示了作者札實的理論功底和分析能力。這一點是目前國內出版的同類著作不曾達到的。與《奇跡》的分析比較起來,那些就事論事地描述改革和發展的進程,空泛地、一般地討論改革、發展和穩定的相互關系,就顯得蒼白無力了。

再次,理論并不深奧,它是簡明扼要,易于理解的,理論的簡潔性、權威性和真理性是統一的,“只有既能解釋許多不同種類的事實而又簡明扼要的理論才是令人滿意的理論”(奧爾森,1982),《奇跡》一書就具有這樣的品格和特色。作者提出的理論是比較簡潔的,其基本結構是,作為外生變量的“趕超戰略”是由政府主動選擇的;作為內生變量的三位一體的經濟體制,是適應于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而逐漸形成的;作為參照系的比較優勢戰略,是實行戰略轉型的方向和體制轉軌的目標。已經出現的增長奇跡,是由于在調整微觀經營機制和放松資源的計劃配置制度上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從而激發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為過去受壓抑的部門的增長創造了資源條件;而改革的問題和困難以及改革周期的出現,是由于宏觀政策環境改革的相對滯后;進一步的選擇是,以改革被扭曲的宏觀政策環境為中心,完全拋棄“趕超戰略”,加快向比較優勢戰略的轉變。《奇跡》的這一理論不僅解釋了中國連續十多年高速增長奇跡的發生,而且也說明了亞洲“四小龍”的成功;不僅解釋了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失敗,而且也說明了亞洲、美洲一些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經濟陷入發展困境的原因。

最后,《奇跡》的成功,再一次證明了經濟學規范和方法的力量。經濟學的基本前提假定是理性行為假定或最大化行為假定。作者把生產者和消費者、個人和企業、家庭和政府都看作是按照經濟理性行為的經濟當事人,把傳統體制的形成和實踐,改革措施的實行和結果,都看作是理性的當事人共同選擇和相互博弈的必然產物。由此出發,作者提出和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理論假說和需要回答的主要問題,然后用規范的經濟學語言、嚴密的理論邏輯以及大量的經驗材料和歷史數據加以實證,從理論上再現了中國改革和發展的矛盾運動過程,說明了改革和發展中的很多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其實,經濟學的基本內容并不是告訴人們某些經濟問題的現成結論和一般知識,而是要教給人們正確觀察和思考經濟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說,學習經濟學主要是為了獲得一種進行經濟思維的方法論。讀了《奇跡》,讀者在這方面一定會有所收獲。

二、三個理論分析框架的比較

前已指出,《奇跡》的主題是經濟發展和國家興衰,作者們為此提出和構造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在此之前,除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增長理論以外,討論這一重大主題,并形成自己獨立理論體系的還有兩個著名代表:一個是諾斯教授的理論,其代表作是《西方世界的興起》(1973)和《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1981);另一個是奧爾森教授的理論,其代表作是《集體行動的邏輯》(1965)和《國家興衰探源》(1982)。三個理論分析框架所依憑的都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前提,即理性行為假定,所使用的都是現代經濟學的規范和方法,都認為對經濟增長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術因素,都對這一主題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釋。為了推進對這一重大問題的研究和經濟學理論的發展,筆者想借此對這三個理論分析框架作一比較分析。

諾斯教授的理論是從考察西方的經濟史中得到的。在諾斯的分析框架和理論體系中,產權理論和國家理論是兩個主要的基石,諾斯教授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說明了經濟增長和經濟衰退的根源,對人類的經濟發展作出了新的解釋。

有效率的產權是經濟增長的基礎,而國家的行為選擇則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任何一個有組織的社會中,不論是否承認財產所有權,都是以某種產權體系的存在和作用為特征,區別在于不同的產權結構在保障個人或集團實施權能和獲取利益方面的專一和有效程度不同。一個社會的所有權體系如果能夠明確規定個人的經濟自由權利,并對之提供有效的保護,就能減少個人活動和努力的成本和費用,增加獲利的可能,使個人收益接近社會收益。這樣就能增大經濟激勵,使整個社會更富于創造精神,從而實現經濟增長。反之反是。然而,任何一種產權結構的建立都必須有國家的參與,都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博弈過程。作為一個合法使用強制手段且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機構,國家處于建立和保護產權的地位,國家活動的規模經濟特征,使得由其提供界定形成產權結構的基本規則,能夠降低交易費用,因而,個人要求并愿以一定的權利限制和利益損失為代價,來換取國家的服務;但是,這種代價以不超過建立和行使產權增加的收益為限。國家既可以此為限,確認個人經濟自由權利,建立起有效率的產權結構,也可以超過這個限度,侵害個人權利,建立一種能夠最大化自己的短期利益但卻是無效率的產權結構。國家究竟采取何種行為選擇,取決于來自社會和外界的壓力和約束,包括作為選民的個人的態度、統治者的國內競爭對手和競爭國家的壓力。至于意識形態,其基本功能是使個人和團體的行為方式理性化,成功的意識形態能夠通過人們對制度公平的認同減少“搭便車”行為。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中,尼德蘭和英格蘭的成功以及法國和西班牙的失敗,正是由于前者形成了比較強大的市民社會,約束了國家的行為,因而建立了有效率的產權結構,實現了經濟增長,后者出現了國家權力的過分擴張,侵害了個人的權利,建立了無效率的產權,因而在競爭中敗北。

諾斯理論提供的解釋具有根本的性質。用這一理論來考察中國改革前后的經濟發展,仍然可以說明很多重要問題。改革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績效其所以不夠理想,其所以未能實現趕超的初衷,就是由于國家當時建立的產權制度,不僅其建立和行使的成本超過了它的收益,而且在于它無法阻止甚至是鼓勵了“搭便車”行為。改革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出現,就是由于著手建立和發展一種有效率的產權結構,逐步縮小了個人收益和社會收益的差距,增大了整個社會的創新激勵。事實上,注重產權改革和企業改革的經濟學家也是這樣思考問題的。然而,問題的關鍵不在這里。因為,說明了這一問題,只是提出而不能解決產權改革的任務。只有從理論上說明了改革前為何和怎樣建立了那樣的產權制度,而改革又為何和如何形成了今天的產權結構,才能為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解釋這一問題上,由于面對的具體對象有很大不同,諾斯教授的理論也需要有所發展。因為,我們不僅要說明非國有產權的自然發育,還要解釋從國有產權向非國有產權的轉變;不僅要說明各種產權形式的創造和作用,而且要說明各種社會力量的成長及其與政府的博弈過程;不僅要說明計劃權利的重新界定和交易,而且要說明經濟自由權利的確立和實施;不僅要說明合約方式的變化,而且要說明基本法律制度和行為規則的重建。所有這些問題有些是諾斯不曾遇到,也不曾提出討論的,卻是我們直接面對、必須給予回答的,但是,卻被作者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镀孥E》雖然把微觀經營機制作為一個重要的解釋變量,用以說明中國的改革和發展,但并未明確提出產權問題,而且從整個行文來看,這個問題似乎并不重要,只要轉變了發展戰略,在現有的產權結構的基礎上,仍然可以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例如,在討論微觀經營機制的改革時,《奇跡》只考察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的改革,(第120-134頁)未提及其他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在討論改革的成就時,《奇跡》雖然把非國有經濟和鄉鎮企業作為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依靠力量,也只是認為“管理體制的放松,為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和按付出的有效勞動進行分配的激勵機制,使非國有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第158-165頁)并未討論這方面進行的產權制度創新究竟發揮了什么作用。《奇跡》多次討論國有企業的改革,但都沒有從產權制度方面提出問題,自然也就解釋不了國有企業的改革問題。

奧爾森教授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解釋經濟增長和國家興衰,提出了一種獨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