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當前深化經濟改革的思考
佚名
2005年,是我們明確規定的“改革年”,有時也說:是改革的“攻堅階段”;改革的重點,是政府行政管理體制與職能轉換。到現在為止,時間已經過去一大半了,但重點改革的進展似乎并不很理想。這是為什么?從當前的實際分析,我認為有以下兩個問題,有必要進一步認真思考和研究解決。
一、有必要恰當地估計當前改革的進程,以利于進一步增強人們深化改革的決心
我國的經濟體制,經過近27年的改革,不僅有力地突破了原來那套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而且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舉世公認和有目共睹的。當前的改革形勢,總的說也比較好,這都應當充分加以肯定。但時至今日,對整個改革的進程,究竟處在一個什么樣的階段,存在兩種明顯不同的估計。如有的認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形成,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如何繼續完善的問題;有的則認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或者說“四梁八柱”已經基本形成,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必須進一步突破深化,使之能夠盡快全面建成的問題,由于對改革進程估計的不同,理所當然對深化改革的決心和力度的認知就不會完全一樣。
對于上述兩種不同意見,我個人認為,后一種比較符合改革的實際。其理由主要是:黨的十四大報告和十四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規定,我國要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對四個重要方面的體制,包括市場、企業、宏觀和分配,進行全面系統的改革。但至今為止,這四個方面的改革,發展都很不平穩,即有的領域改革發展較快,或者說基本上已經可以按照市場經的原則運行了;但有的領域,改革的發展則明顯落后,或者說在相當程度仍然只能按照計劃經濟的原則運行。例如:
1、在市場方面:這是市場經濟運行的主要標志,也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首先必須推進的改革。因為沒有市場,就不可能有市場經濟。但到現在為止,其進展情況大體只是:商品市場發展較快,以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農副產品收購總額和生產資料銷售總額為例,其價格放開由市場調節的比重,已經分別達到了95.6%、96.5%和87.4%,說明商品市場已基本建成。但要素市場的發展卻很不理想,至今土地一級市場基本上還是國家壟斷的;資金和資本的運用,絕大部分還主要由國家計劃或政府意圖安排;勞動力在國有企業中仍然不能合理流動等。當然,無論在什么國家,商品和要素都不可能達到100%的市場化。但在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國家,其綜合市場度至少應該達到85%左右,而我國現在大約還只有60-70%。說明我們在這方面還有相當的距離。
2、在企業方面:企業體制機制的科學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順利運行必不可少的微觀基礎。目前改革的現狀大致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特別是非國有制企業,不但其體制機制已經能夠同市場經濟相適應,而且成了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增加收入、繁榮市場的重要力量。其所提供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勞動就業崗位,已經分別占全國的2/3和4/5左右,真可謂功不可沒。但國有企業,除一些中小型企業已經陸續改制以外,絕大多數大型企業,特別是一些國有壟斷企業,其體制機制至今還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要求仍然不相適應。
3、在宏觀方面:建立科學有效的宏觀調控制度,是保證市場經濟健康運行,防止經濟出現劇烈波動甚至混亂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主要依靠層層政府機構、采用指令性計劃和行政命令進行調控的方法,必須進行改革。在這方面,至今為止,有關調控手段的改革,即主要運用金融、財稅等經濟手段和必要的法律手段,來代替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進行調控,僅已經基本建立起來,而且在最近兩次宏觀調控中得到了成功的運用。便一整套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包括機構精簡、職能轉換、人員壓縮等,不僅至今還未到位,而且成了當前進一步深化改革的主要障礙與阻力。
4、在分配方面:如何堅持按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認真搞好社會財富的合理分配,不僅是在市場經濟運行中,有效調動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不斷增強改革動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構建和諧社會、達到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目的的主要條件。這方面的改革,現在進展的基本情況是:在同一行業和同一單位的初次分配中,原來那種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分配制度已經打破,主要體現效率優先,按照勞動數量和質量的分配格局已經逐步形成。但不足的是,在不同行業和不同單位之間,僅僅由于經營與壟斷條件的不同,勞動者的分配差距明顯偏大,加之,一整套必不可少的再分配制度,包括嚴格的稅收調節制度和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至今還沒有全面建立起來。導致在貫徹“效率優先”的同時,如何做到“兼顧公平”的改革問題,至今也還是沒有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