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政府從經營企業轉向經營資本是我國國有經濟市場化的必由之路

潘九根

[摘要] 國有經濟的市場化改革,是指對形成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國有經濟的企業制度,政企關系,運行機制等進行市場化的改造。而從市場化的企業制度,政企關系以及運行機制三個方面對我國國有經濟的市場化改革進行理論探討和現實剖析,可以發現,實現政府由經營企業到經營資本的轉變,使國有企業名符其實,即僅僅是企業資本國有,而不再是企業國營,是完成我國國有經濟市場化改造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經營企業經營資本市場化

一、引言

所謂國有經濟的市場化改革,是指對形成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國有經濟的企業制度,政企關系,運行機制等進行市場化的改造。在我國二十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歷程中,實現國有經濟的市場化改造,始終是經濟體制改革中心環節。然而,時至今日,這一目標仍然沒有完全實現。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并非推進國有經濟市場化改革的目標出現了偏差,也不是改革推動者的勇氣和決心不足,而是沒有找準改革的切入點和路徑,理清改革的順序和進程。本文擬從企業制度、政企關系、運行機制三個方面對國有經濟市場化改革問題進行粗淺的探討,以期澄清理論認識上的一些誤區,減少改革實踐中的盲目。

二、企業制度的現實要求

國有經濟的市場化,當然最根本的標志是國有企業的市場化,而國有企業市場化的核心,則在于建立市場化的企業制度,為此,在我國國企改革的歷程中可謂是不遺余力,無論是放權讓利、利改稅、承包制,還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際上都是力圖從制度上推動國有企業由計劃經濟中的政府附屬物向市場經濟中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市場主體轉變,而且以“產權明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基本內涵的現代企業制度,實際上也反映了市場經濟對企業的要求,但是,迄今為止,這一制度并未普遍建立起來。究其根本原因,是進入企業的各要素所有者的市場主體地位沒有最終確立,這樣,企業各要素所有者的平等契約關系也就缺乏現實的基礎,最終導致企業市場化的基礎――一個(或一組)由各類資源所有者締結的市場合約(周其仁,2000)的虛擬化。

在現實的改革中,盡管曾經在兩權分離理論的指導下,極力推動企業經營自主權的落實。從1988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到1992年頒布《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再到1993年頒布《公司法》,實際上都是在圍繞這一目標進行。但是,這一改革的結果只是把計劃經濟中企業作為純粹的政府附屬物演化成了企業內部貨幣資本所有者對其它要素所有者的無限權力和無限責任,而沒有把企業造就成建立在市場合約基礎上市場主體。在企業內部各要素主體之間的權力分配格局中,貨幣資本的所有者(或者說經濟意義上的所有者)――政府所行使的權力往往超越“資本的權力”,而其它要素(如人力資本所、勞動力等)有者的主體性權力則仍然受到限制。例如,目前政府仍然擁有對企業經營者的行政性任免權,對企業本身社區化功能設置權等;而作為人力資本所有者的企業經營者和作為勞動力所有者的企業員工自由選擇市場合約的權利仍然受到限制;個人往往只能在給定的國有企業組織的框架內競爭,既不可以從他認定無效的企業組織中“退出”,更不能創立與集中選定的國有制模式競爭的生產組織,或者說“退出”和“創立”的成本非常高昂。根據權力和責任相匹配的原則,當企業出現危機時的責任也就理所當然地要由權力無限擴張的貨幣資本所有者來無限承當。這恐怕就是在承包制中出現“包盈不包虧”,公司制企業中出現經營者年薪只看級別不看績效等現象,以及國有企業的不良債務總是要由政府最終償還的最符合實際情況的理論解釋。

造成企業內部各要素主體之間的地位不平等,權力不對稱的根源在哪里呢?有人歸因于公有制,進而力主國有資本退出,對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改造,認為私有化以后,市場化的種種問題和障礙就會迎刃而解。但是,實際上真正的根源并不在于公有制本身(因為,私有化并不意味就能實現市場化,如前蘇東地區,相反,在市場化的經典國家,如英美諸國卻一度上演了國有化和私有化的輪回劇),問題的真正根源在于計劃經濟體制中政府直接經營企業(或者說把國有資產等同于國有企業)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在政府直接經營企業的情況下,盡管我們強調“兩權分離”,強調把企業推向市場,但是, 政府的行政權力對企業經營行為的直接干預并沒有消失,只是從企業外部移植到了企業內部,并與國有資產相結合,形成國有企業中貨幣資本所有者的資本性權力無限擴張,其它要素所有者的主體性權力最終受制于貨幣資本主體的機制。可以說,迄今為止的國企改革,只是完成了企業市場化的一半,即把存量企業推向了產品市場,而企業市場化的另一半,即企業本身也成為市場配置資源的結果,則由于政府仍然在直接經營企業而任重道遠。要完成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造的另一半,治本之策在于實現政府經營企業到經營資本的轉變,復歸政府在國有企業中的“資本權力”,確立其它要素所有者的市場主體地位,這也是國有企業深化產權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根本立足點和現實要求。

三、政府職能轉變的切入點

國有經濟的市場化,,實質上是把兩國有企業由計劃經濟體制中一個利益主體(即政府)裂變為市場經濟體制中的兩個利益主體(即政府和企業)。因此,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離,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政企關系,也就必然成為改革的基本目標之一,而且,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離的目標在經濟體制改革之初就被明確了下來。以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為分水嶺,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經歷了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以增強企業主體性能力為目的的“分權式”(包括行政性分權和經濟性分權)改革,后一階段則是以強化宏觀調控,弱化微管理,實現政企分開,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為目的的一攬子改革。但是,至今政企分離的目標并未在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中實現。如果說十四大以前的改革主要是企業面對政府在放權過程中的種種梗阻而無可奈何的話,現在則是政府面對在企業失控狀態下的大量國有資產浪費和流失而無可奈何。究其原因,并非改革的目標出現了偏差,也不是改革的勇氣不足,而是沒有找準改革的切入點。

當然,從單純的市場經濟體制中政企關系重構的層面看,由于已有較為成熟的市場經濟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可引用和借鑒顯然要容易得多,我們的改革也正是遵循這一思路進行的,但現實的難題是,對國有企業而言,即使是經濟體制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政府不僅是國有企業的宏觀調控者,而且是它的所有者,如果作為所有者的政府和企業的關系沒有理順,則作為宏觀調控者的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也難以理順,因為無論是作為宏觀調控者還是作為所有者,政府是同一個政府,其利益是一體的,這也正是改革到了今天仍然無法解決政府“越位”、“缺位”的、和“錯位”問題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實現政企分離,必須以理順政府作為所有者和企業的關系,真正實現企業國有資產的“兩權分離”為基礎。構建這一基礎,在筆者看來,實現政府從經營企業到經營資本的轉變是切入點,因為實現這一轉變,首先是明確了國有資產安全的責任主體是政府,政府作為所有者必須對國有企業的經營者進行嚴格的監控,而不是把國有資產的保值完全寄希望于企業經營者的自覺行為,這就可以解決國有企業的“所有者缺位”問題,避免國有資產及收益的流失;其次,明確了國有資產的資本性質和經營主體,為國有企業的產權交易,國有資產的“進”與“退”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現實載體,既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國有企業的“內部人控制”問題,又可以解決政府目標和企業目標不一致的矛盾,拓展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內涵和渠道。這實際上也就構筑了國有企業“兩權分離”之后的權力制衡機制,解決現實改革制度設計中的“放權悖論”(劉世錦,1995)問題。即政府在弱化微管理職能,放棄直接干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權力,確立國有企業的市場化利益主體地位的同時,構建國有資產所有者的實體性利益主體,制約企業經營者行權,保證其符合企業的整體利益最大化的目標。, \ 四、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基礎

國有經濟的市場化改革之所以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因為其最終目的,不僅僅在于使國有經濟本身按市場化的方式運行,而是要使整個國民經濟體系按市場化的方式運行,以市場機制的自由選擇和公平競爭原則取代計劃機制的命令安排和行政部署原則,既煥發國有經濟的活力,又調動其它經濟主體的積極性,提高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的資源配置效率。但是,在我國目前的經濟體制中,市場機制并未完全取代計劃機制而充分發揮作用,是當前各界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現狀的共識性基本判斷。而所謂市場機制并未充分發揮作用,也就是指自由選擇和公平競爭原則沒有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得到普遍的體現。具體表現在,同處一個市場,但國有企業在相當程度上處于貴族地位,擁有許多特權(包括市場空間壟斷、資源獲取特權等),而這些特權都是來自于政府在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過程中對國有企業利益傾斜偏好。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價格雙軌制”,九十年代的股票市場的融資準入制度安排,以及至今仍未開禁的行業準入限制等。

從計劃經濟的體制貫性看,國有企業在市場中的貴族地位是政府控制經濟的“權力情結”沒有完結的結果,國有企業的特權只不過是政府行使和體現其經濟控制權的方式和載體。不過,在筆者看來,除此之外,還有更深刻的經濟根源,即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形成于計劃經濟體制的特殊利益關系還沒有得到校正。目前,盡管我國已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政府已主要以宏觀經濟管理者的身份出現于市場之中,但政府和國有企業的利益關系遠遠沒有和其它企業的利益關系那么超然。首先,政府的財政收入仍然主要由國有企業提供,目前盡管國有企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份額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卻提供了近三分之二的財政收入;其次,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依賴于存量國有企業的良好經營;第三,政府對國有企業的經營績效承擔了最終的風險責任。這種特殊的利益關系再加上依附于行政序列的企業倒逼機制,也就構成了政府在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過程中注重保護國有企業利益的合力,而這一傾向的結果是必然形成對其它經濟成份的歧視,阻礙市場機制作用的充分發揮,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因此,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安排真正成為利益關系調整市場化的行為引導,就必須以割斷政府和國有企業這種特殊的利益關系為基礎。

割斷政府和國有企業這種特殊的利益關系,最隹的選擇就是實現政府由經營企業到經營資本的轉變,因為實現這一轉變,盡管政府和國有企業的利益關系與和其它企業的利益關系仍然會有特殊性,即除了宏觀管理者和微觀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之外,還存在資本所有者和企業的關系,但是,這種特殊性將是受到嚴格限制的關系。首先,作為資本要素主體的政府,在國有企業中的利益只是企業的剩余收益,相應的權力和責任也只是資本的剩余索取權和以出資額為限的有限責任;其次,作為資本經營主體的政府和國有企業的利益關系是建立在動態而不是固化的市場合約基礎上,既可以在存量國有企業中行使資本的剩余索取權實現利益,規避風險,也可以通過撤資方式來實現之。這樣政府不惜背上“與民爭利”之名,動用一切資源和權力搞活搞好所有存量國有企業的利益驅動力也就自然消失了。因為在這種政企關系格局中,因為企業能為政府帶來更多的剩余收益或它的經營行為更符合政府的其它目標(如公共產品的產出效率更高、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等),政府才給企業投資,企業才成為國有企業,而不是因為是國有企業,政府就必須保障它的續存。這樣,政府也就可以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擺脫既要當“裁判員”,又要當“運動員”的困擾,輕裝上陣,致力于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制度設計和實施。

五、小結

從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實現政府由經營企業到經營資本的轉變,使國有企業名符其實,即僅僅是企業資本國有,而不再是企業國營,是完成我國國有經濟市場化改造的必由之路。而實現這一轉變,核心內容是在政府的權力結構體系中實現“政資分離”,并以此為起點,一方面加強宏觀調控體系的建設,健全和完善政府的宏觀經濟管理和調控功能;另一方面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明確和規范政府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的主體地位和權力。

主要參考文獻:

《公有制企業的性質》,周其仁著,《經濟研究》2000,6

《中國國有企業的性質與改革邏輯》,劉世錦著,《經濟研究》1995,4

《政企關系演變的實證邏輯-我國政企分開的三階段假說》,王珺著,《經濟研究》,1999,11

《構建國有資產管理新體制》,胡家勇著,:《經濟學動態》2002,1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