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城市垃圾處理的循環經濟體系
佚名
隨著世界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人們對城市生活垃圾所引起的污染越來越關注。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從源頭預防和全過程治理開始滲透到國民經濟的政策中。黨的十六大指出: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注重能源資源節約和合理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從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棄物利用和社會消費等環節,加快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積極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處置是城市現代化進程中重要問題,形成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資源化等產業為主的循環經濟體系,是保護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措施。
一、城市垃圾處理現狀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迅速提高,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城市垃圾產生量急劇增加,且增長勢頭不減。近十年來,我國城市垃圾產量大幅度增加,城市垃圾平均以每年8.98%的速度增長,北京等少數城市已達到15%-20%,目前我國城市垃圾累計積存量已達60億噸。在我國668個大、中城市中,約有200多個城市被垃圾包圍。我國每年產生近1.5億噸城市垃圾,其中80%-90%來自大中城市,而目前我國城市垃圾處理率僅為50%左右,真正符合無害化處理要求,與國際通用標準接軌的處理率可能更低一些。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每增加單位GDP的廢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物要高出10倍以上。
我國城市垃圾的處理處置水平一直較低,較少采用減量化(包括源頭和收集系統)措施,不能日產日清,無害化處理低,資源化利用處于起步階段。多年來,大部分城市采用露天堆放、自然堤溝和填坑的簡單方式消納城市垃圾,河流堤岸、山坡平地甚至成了天然垃圾堆放場。這種堆放方式帶來嚴重后果:(1)侵占大量土地,近10年來,每年減少農業耕地36萬公頃,其中城市垃圾的占地不可忽視;(2)污染水體,如長江三峽庫區垃圾堆放量達3000萬噸,不僅污染了長江水體,也對發電構成了嚴重威脅;(3)污染土壤,垃圾中的重金屬元素如As、pb、Cu、Cd、Hg等進入土壤,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并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污染大氣,無序堆放的垃圾自然釋放大量的有毒氣體,垃圾任意焚燒釋放的二惡英及其他有毒氣體污染大氣;(4)“白色污染”對城市的景觀污染。垃圾已成為城市發展中的棘手問題,不僅造成公害,更是資源的巨大浪費,在每年年產1.5億噸的城市垃圾中,被丟棄物“可再生資源”價值高達250億元。如城市垃圾中廢塑料約占5%-14%,按年產1.5億噸的城市垃圾計算,其中的廢塑料總量即1500萬噸,按現行價格400元/噸計,可創產值約60億元。
二、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與城市垃圾處理
循環經濟是把國際“環境與發展大會”確認的并得到與會公認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觀念用于城市垃圾的一種經濟學概念。它是相對于工業化以來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傳統經濟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是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是以“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表現為“兩低兩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環率,是物質資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要求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原則(Reduction)、再使用原則(Reuse)、再循環原則(Recycling),并把減少廢物作為優先原則。
減量化原則(Reduction):要求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來達到既定的生產和消費目的,從而在經濟活動的源頭節約資源和減少浪費;再使用原則(Reuse):指制造的產品、外包裝及包裝容器經過簡單凈化和恢復能以初始狀態以同樣的方法重復多次使用;再循環原則(Recycling):指生產出的消費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加工成可利用的資源、新的產品或材料,而不是垃圾。再循環包括原生再循環和次生再循環,原生再循環為廢品循環用于同種類型新產品,如金屬再生金屬、紙再生紙等;次生再循環為廢物資源化成其他類型產品原料。
3R原則主旨是首先要減少經濟活動源頭的自然資源的使用量和污染產生量,主要是在生產階段盡量減少各種廢物排放;其次是對資源不能削減的廢物和經過消費者使用的包裝、舊貨等可利用的廢物加以回收利用,使它們回到經濟循環中去;在避免產生和回收都不能實現時,才允許將最終的廢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即衛生填埋、堆肥和焚燒等。因此,循環經濟是使我國整體經濟資源利用從封閉經濟狀態轉變為開放的良性循環經濟模式的根本原則,具體體現在經濟活動的單個企業、共生企業群和全社會三個層面,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途徑包括推行清潔生產、綜合利用資源、建設生態工業園區、開展再生產資源回收利用、發展綠色產業和促進綠色消費等方面。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建立和發展城市垃圾處理循環經濟體系,是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可以實現社會、環境、經濟“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