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過剩”與國民經濟深層次矛盾
程曉勇
[摘要]近幾年來,我國對于“流動性過剩”的討論越來越熱烈,從銀行業漸漸擴大到了全社會。筆者認為對“流動性過剩”雖然是從銀行體系體現出來,但其根本原因在于國民經濟的深層次矛盾。筆者試圖從國民經濟的矛盾上入手,對中國目前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現狀及成因作一分析,并對解決問題的路徑選擇進行框架式探討。 [關鍵詞]流動性過剩 國民經濟 深層次矛盾 “流動性過剩”的概念是2004年國有商業銀行首先提出的。“……流動性相對過剩和經營結構調整,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過剩已日漸顯現……”。此概念提出后,一直被不斷地引用。首先在銀行界達成了共識,成為對銀行巨額儲蓄壓力的一種替代說法。2006年以來,這一概念的外延被進一步擴大,成為整個經濟界的口頭禪。 一、“流動性過剩”的成因 1.國民經濟深層次矛盾體現為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 國民經濟的基本運行體現為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大環節。我國目前,生產環節的深層次矛盾為粗放型經營的現狀與集約性經營目標的矛盾,粗放型經營的一個標志性的現象就是重復建設。分配環節的深層次矛盾是投資與消費的矛盾,投資率高而消費率低。交換環節的深層次矛盾體現為供需結構不合理,我國目前供大于求的商品達到了70%到80%。至于消費環節的深層次矛盾為國內購買力不足。不僅如此,供應商的產品供給結構和居民商品需求結合也存在嚴重的不匹配問題:一方面低附加值產品充斥市場,而居民對這類商品處于充分消費狀態;另一方面市場需求的一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研發不足。國民經濟的深層次矛盾導致社會資金過剩,而在國民經濟運行中過剩的資金最終體現為銀行體系的“流動性過剩”。 2.居民儲蓄率過高 (1)收入差距擴大。中國的基尼系數已高達40%以上,甚至超過印度。財富向少數人集中,而富人的邊際消費傾向比較低,因而富人的存款傾向會更高。 (2)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中國目前的特點是,不僅富人儲蓄率高,普通居民的儲蓄率也很高。這是中國體制改革的特殊時期的特定結果,一方面舊有的福利體制被打破,住房的商品化、教育的產業化以及公費醫療成為過去式,都使居民把大量的收入存入銀行作為養老金、醫療費用以及子女的教育費用。 3.巨額順差與貨幣超發也是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 當前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貿易順差貢獻尤多)是流動性過剩的重要成因。2007年以來,國家不斷出臺政策試圖遏制順差過度增長,但外匯儲備激增不減。這就意味著,由于中國央行需要發行基礎貨幣結匯,中國的貨幣供給量將在今年隨外匯儲備的增加而繼續增長。這些增加的貨幣供給自然也首先會體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巨額順差導致了經常賬戶的巨大盈余,進而導致了過剩的儲蓄,以及由過剩流動性帶來的資產價格泡沫化。 二、“流動性過剩”的危害 過度的流動性帶來了巨大的潛在風險。它既可能表現為高通貨膨脹率,也可能表現為資產價格泡沫。 1.“流動性過剩”是通貨膨脹的前兆 “流動性過剩”首先帶來的是資產價格的上漲。但是,我們也要明確,資產價格膨脹也會導致通貨膨脹。僅看到物價指數的穩定而不注意金融資產和不動產價格的上漲,很可能會導致貨幣政策過松,以致不能及時制止泡沫經濟。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股票價格和不動產價格急劇上升,但物價指數卻相當平穩,因而沒有提高利息率,緊縮銀根。泡沫破裂后,日本陷入戰后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在目前中國存在大量超發、但暫時沉積為居民儲蓄存款的貨幣的情況下,資本市場的過度發展(也可以是房地產市場的過度發展)很可能激活處于冬眠狀態的沉積貨幣,暫時退出流通的貨幣將重返流通領域去追逐商品,從而導致通貨膨脹的復活。這一過程在我國已經顯現,去年資產價格猛漲,而CPI穩定,進入2007年后,尤其是進入下半年,基本副食品價格開始上漲,通貨膨脹已見雛形。所以,流動性過剩是通貨膨脹的前兆,從流動性過剩到通貨膨脹只是個時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