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談關于2007年度中國GDP增長的思考

常明月

[論文關鍵詞]GDP 07年現狀 增長原因 未來展望

[論文摘要]2007年我國GDP同比增長11.4%,成為了經濟偏熱的預警,同時也引起了全國經濟學界大范圍的討論。針對這一熱點,先從GDP準確定義入手,分析07年增長狀況及原因,最后結合社科院的08年經濟預測藍皮書,展望GDP發展態勢,意在成為宏觀調控通貨膨脹、抑制經濟增長過快之借鑒。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是通過顯著增長的GDP所體現。在過去的2007年里,我國GDP顯著增長,標志著我國工業生產力、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高,夯實了我國成為世界性的經濟強國的基礎。但是GDP增長過快,意味著經濟存在著滯脹的可能性,其后果就是通貨膨脹。所以,對GDP增長原因的準確分析是極有現實意義的,一來制定出積極的經濟政策,促進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二來可作為經濟滯脹的“警示燈”。

一、對GDP涵義的準確理解

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Product,簡稱GDP)。

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它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更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

對這個概念還須進一步作幾點說明:

(一)國內生產總值是SNA核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指標,也是我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核心指標。

(二)國內生產總值是反映常住單位生產活動成果的指標。常住單位是指在一國經濟領土內具有經濟利益中心的經濟單位。經濟領土是指由一國政府控制或擁有的地理領土,也就是在本國的地理范圍基礎上,還應包括該國駐外使領館、科研站和援助機構等,并相應地扣除外國駐本國的上述機構(國際機構不屬于任何國家的常住單位,但其雇員則屬于所在國家的常住居民)。經濟利益中心是指某一單位或個人在一國經濟領土內擁有一定活動場所,從事一定的生產和消費活動,并持續經營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單位或個人,一個機構或個人只能有一個經濟利益中心。一般就機構(單位)而言,不論其資產和管理歸屬哪個國家控制,只要符合上述標準,該機構在所在國就具有了經濟利益中心。就個人而言,不論其國籍屬于哪個國家,只要符合上述標準,該居民在所在國就具有經濟利益中心。因為常住單位的概念嚴格地規定了一個國家的經濟主體范圍,所以其對于確定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口徑,明確國內與國外的核算界限以及各種交易量的范圍都具有重要意義。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共有四個不同的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額。用公式表示為:

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為消費、I為私人投資、 CB為政府支出、X為凈出口額。

二、2007年度我國GDP增長狀況

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1月24日對外公布了如下數據,“初步核算,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246619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增速創1995年以來新高。至此,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連續五年實現兩位數增長。”

國家統計局在2007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并公布,去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4.8%,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8%;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4.8%,漲幅創11年新高,預示著中國經濟發展走進“低燒”地帶。

(一)GDP增長情況

1.季度增長

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50287億元,同比增長11.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7個百分點。第二季度,我國GDP比上年增長11.9%,三季度降到了11.5%,四季度進一步降到了11.2%,這說明經濟增長偏快的勢頭初步得到遏制。政府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不斷上調存款的準備金率,并發行國債,加大宏觀調控,投資增速在緩慢回落,其中,三季度投資增速比二季度回落1.6個百分點;四季度比三季度再次回落2.3個百分點。貿易順差的增速也在逐步回落,三季度比二季度回落了22.2個百分點,四季度比三季度回落了37.9個百分點。說明政府實行的緊縮政策得到了明顯的成效。

2.產業增長

第一產業增加值28910億元,增長3.7% ;第二產業增加值121381億元,增長13.4%;第三產業增加值96328億元,增長11.4%,第二產業增長速度最快。

我國財政收入超過5萬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18.5% ,利潤達到22000多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6.8%;糧食總產量50,150萬噸,比上年增產350萬噸。在過去5年里,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扣除物價因素的影響年均增長9.8%,農村居民的純收入五年年均增長6.8%.就業也在顯著增加,五年新增城鎮就業達到5100萬人,平均每年超過1000萬人。

(二)GDP增長原因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運行速度的重要數據,一旦超過10%,將大幅拉升消費品價格,引起通貨膨脹。

2007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上年上漲4.8%,漲幅比上年提高3.3個百分點(12月份上漲6.5%.這一數據超出了此前普遍預計的全年上漲4.6%,12月份上漲6%的預期)。其中,城市上漲4.5%,農村上漲5.4%。

通過各方數據分析得出,食品、居住價格上漲是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的主要原因。

分類別看:

1.食品類:

(1)國內糧食供求的暫時性偏緊導致糧價上漲。

(2)國際食用油價格上漲帶動國內食用油價格上漲。

(3)世界糧食減產推動國際糧價上漲,帶動國內糧價上升。

(4)肉禽蛋價格的恢復性上漲推動食品價格上漲。食品價格上漲12.3%。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上漲31.7%,蛋上漲21.8%。

2.居住類:

居住價格上漲4.5%,其中 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比上年上漲7.6%,漲幅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

對于2007年物價的快速上漲,從總量上來講,我國貨幣的流動性壓力比較大,充裕的貨幣供給是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影響因素之一。股市大熱,甚至出現泡沫狀態,讓人們盲目投入到股市當中,以至貨幣流通壓力過大。從結構上講,影響這一輪CPI上漲的誘因是去年年中豬肉價格的上漲。另外,國際性的初級產品價格上漲,對中國市場也有輸入性影響。 三、展望未來我國GDP的發展

2008年一始,物價仍然處于居高不下的狀態,對于奧運年的經濟發展情況,經濟藍皮書《2008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在宏觀調控措施的影響下,GDP增長率將有所回落,可以保持在接近11%的水平上。

(一)產業增長預測

農業生產2008年將繼續保持近年來的良好勢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率是5%。2008年工業增長將略有減緩,但仍將達到12.2%的較高水平。本年中重工業增長快于輕工業增長的趨勢仍將持續,輕重工業增加值增長率的差距將維持在一個百分點以上。第三產業在2008年的增長速度將繼續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上,與第二產業增長的差距仍較明顯,本年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率將為10.4%,增長較為穩定,且略有加快。

(二)資產投資預測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在2008年將繼續高速增長,現價總量約為171370億元,實際增長率將約保持在20.0%左右,名義增長率將保持在24.2%左右。與前兩年相比,200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可能略有減慢,但是投資增長仍然明顯高于經濟增長速度和消費增長速度,抑制投資增長速度過快仍然應該是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的任務。值得高度注意的是,連續多年存在的投資增長明顯大幅度高于GDP增長的狀況使得當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例持續攀升,預計2008年將可能進一步超過60%。

(三)對外貿易預測

近年來,我國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持續高速增長。這種外貿高增長、高順差的“雙高”局面在2008年將繼續下去。預計2008年受人民幣升值和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等因素的影響,進口速度有所上升,出口增長速度將有所減緩,但是外貿順差將繼續有所上升,進口和出口的增長速度將分別為22.9%和20.5%左右,順差有可能超過2900億美元。

(四)政府政策措施

在2007年度的世界各國GDP排名我國位于美國、日本、德國之后,名列第四,但是人均GDP卻遠遠落后于這些發達國家,位于世界108位。所以在宏觀經濟保持平穩快速增長的同時,“以人為本”的觀念的更加應該深入人心,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都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08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將增長10.9%左右。2007年黨中央、國務院繼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努力提高農民收入水平,農村居民收入得以實現繼續增長。預計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率將到達8.0%左右。①

(五)奧運年的影響

隨著2008北京奧運會的來臨,經濟也會呈現一個上漲的狀態。奧運會勢必會推動一批產業的發展,如旅游業、交通運輸業、郵電業、衛生體育業、社會服務業、商業、餐飲業、教育以及文化娛樂業等領域,同時拉動經濟上漲。

(六)資本市場的影響

現在中國的股市仍然處在一個“慢牛”的狀態,漲跌不穩,貨幣流通壓力仍然較大,物價高升不降。

四、小結

總的來看,我國目前宏觀經濟形勢基本穩定,國民經濟在2008年中仍將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GDP增長率將保持在較高水平上。但是必須密切注視近一段時期以來在宏觀經濟運行中新出現的各種復雜的不利因素,特別要關注居民消費價格的明顯上漲對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所可能帶來的影響,審時度勢,繼續努力做好宏觀調控工作,抓住有利時機,積極化解消極因素,力爭在深化改革和加強經濟結構調整的同時,保持國民經濟的適度快速、穩定協調的健康增長。

注釋

①以上數據摘自《2008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中國社會科學院

[1]《國民經濟統計學》,邱東主編

[2]《2008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中國社會科學院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