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動力研究
伊銘
內容摘要:我國正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然而從發達國家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發展來看,我國循環經濟相關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仍有很大差距。企業是循環經濟的主體,企業是否積極主動的參與循環經濟將對循環經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國外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動力研究,旨在促進我國企業積極參與循環經濟,加快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進程。
關鍵詞:企業 循環經濟 動力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經濟增長模式。
循環經濟的理論起源和發展
循環經濟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環境保護主義運動興起的時代。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K.E.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可以看作是循環經濟思想的早期代表。鮑爾丁認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它要靠不斷的消耗自身有限資源而生存。如果人類的經濟活動總是開發資源和破壞環境,超過了地球的承載能力,最終會因為耗盡物質而走向毀滅。因此,宇宙飛船經濟要求以新的“循環式經濟”代替原來的“單程式經濟”。這種理論啟發了人類經濟活動必須從單向線形經濟轉向符合生態規律的循環反饋式經濟。
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增長的極限》,系統地考察經濟增長與人口、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科學技術進步之間的關系,向全世界發出了100年后經濟增長將會因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而停滯的警告。同期,以德國為代表的發達工業國家,在為解決環保問題而對廢棄物處理的過程中,逐步由單純的末端治理,發展到從源頭預防、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并對廢棄物進行資源化處理后再生循環利用。1990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珀斯和特納在其《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一書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一詞,在這之后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而循環經濟模式兼顧了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目標,發達國家都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具體途徑。
目前,發達國家的循環經濟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理念:一是生態經濟效益理念,這一理念要求企業生產過程中要實現物料和能源的循環往復使用,以達到廢物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二是工業生態系統理念,要求企業之間產出的各種廢棄物要互為消化利用,原則上不排放到工業園區以外,其實質就是運用循環經濟的思想組織園區內企業之間物質和能量的循環使用;三是生活垃圾無廢物理念。這種理念本質上要求越來越多的生活垃圾處理要由無害化向資源化方向過度,要在更廣闊的社會范圍內或在消費過程中和消費過程后有效地組織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利用。
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發達國家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摸索形成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四種基本模式,使循環經濟在企業、區域和社會三個層面扎實有效地展開。
杜邦模式。基本特征是:通過推行清潔生產、資源和能源的綜合利用,組織企業內各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延長生產鏈條,減少生產過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盡量減少廢棄物和有毒物質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資源,同時提高產品的耐用性等。
卡倫堡模式。基本特征是:按照工業生態學的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產業間的代謝和共生耦合關系,使一家工廠的廢氣、廢水、廢渣、廢熱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業生態園區。
DSD(德國的廢棄物雙元回收體系)模式。基本特征是:建立廢舊物資的回收和再生利用體系,實現消費過程中和消費過程后物質與能量的循環。
日本模式。2000年,日本制定了《促進循環社會形成基本法》,提出把整個社會建成循環型社會的發展目標。循環型社會是指限制自然資源消耗、環境負擔最小化的社會。
發達國家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動力
循環經濟發展的基礎存在于微觀經濟活動中,而循環經濟發展的主體則是企業,企業能否真正參與循環經濟并發揮循環經濟主體作用,將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國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循環經濟得到大力發展的發達國家,企業都積極對循環經濟發展做出響應并努力進行實踐。通過對循環經濟發展的四種基本模式進行研究,表明國外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動力主要表現為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兩個方面。
(一)內在動力
首先來看杜邦模式,該模式又可以稱為是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模式。在該模式中,美國杜邦公司創造性地把循環經濟三原則發展成為與化學工業相結合的“3R制造法”,通過在企業內部放棄使用某些環境有害型化學物質、減少一些化學物質的使用量以及發明回收本公司產品的新工藝,使企業在整個行業激烈的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
再看一下卡倫堡模式,該模式又稱為是企業之間的循環經濟模式。在該模式中,以丹麥卡倫堡工業園區內的電廠、煉油廠、制藥廠、石膏板生產廠四個企業為核心,通過貿易方式利用其他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自己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原料,從而減少廢物的產生量和處理費用,給每個企業都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上述兩種模式中,企業都是積極主動參與到循環經濟中,無論是杜邦公司的內部改革還是丹麥卡倫堡工業園區內企業之間的協作,那么這些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直接的內在動力究竟是什么?我們來看一下兩種模式中,企業參與循環經濟之后有什么變化:到1994年杜邦公司的總廢物減少了1/4,有害廢棄物減少了40%,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70%;卡倫堡工業園區內的企業不僅廢物的產生量和處理費用減少,而且以貿易的方式獲得原材料,大大降低了成本,使企業獲得顯著的直接經濟效益,并且最為重要的是在園區內形成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參與循環經濟最終都為上述兩種模式中的企業帶來了收益,正是因為最終可以獲益,在這兩種模式中企業都積極參與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屬于“經濟”范疇,具有經濟屬性,因此作為循環經濟主體的企業在參與循環經濟時一定會考慮經濟效益。如果只在物質上循環,經濟上是負效益,企業將失去參與循環經濟的動力,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直接的內在動力仍然是從中獲利。
下面將對循環經濟的“3R”原則展開分析,進一步證明參與循環經濟確實可以為企業帶來收益,企業存在參與循環經濟的內在動力。
持續贏利性增長是企業經營的基本目標,而從根本上講,一個企業要贏利,必須從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兩個方面著手。如公式1所示:
毛利=總收入-總成本公式1
企業可以通過擴大銷售量、提高產品單價等方法增加收入,也可以通過規模經濟、技術優勢等方法降低成本,但隨著全球資源的日益匱乏和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各種生產資源的價格不斷上升,盡管各種替代資源不斷產生,但價格也較原來有所提高,如何更好的增加企業效益、降低生產成本已經成為企業參與競爭并獲取競爭優勢必須研究的課題。
循環經濟3R原則主要包括減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環原則。減量化(Reduce)原則是指在投入端實施資源利用的減量化,主要通過綜合利用和循環使用,盡可能節約自然資源。這一原則對于企業來說等于是生產要素投入的減少,在不影響企業原有生產的情況下,生產要素投入的減少就是投入成本的減少,可以增加企業毛利。
再使用(Reuse)原則是指在保證服務的前提下,產品在盡可能多的場合下、用盡可能長的時間而不廢棄,目的是提高產品和資源的利用效率。這一原則對于企業來說則要求其在產品設計時要盡量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如產品的標準化,這樣有利于維修和升級替換。經管企業在提高產品和資源利用效率時的投入成本要比原來有所增加,但隨著企業產品標準化程度的不斷加強,企業將逐漸形成規模經濟,而生產成本也將逐漸下降,長遠來看,再使用原則仍然可以增加企業毛利。
再循環(Recycle)原則要求生產出來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不可恢復的垃圾。無論是原級再循環(廢品被循環用來產生同種類型的新產品,例如報紙再生報紙)還是次級再循環(廢物資源轉化成其它產品的原料),這種可利用資源的獲取價格對于生產企業都是低廉的,而產生可利用資源的企業更可以因此而獲得一定的收益。再循環原則同樣可以減少企業成本、增加企業收入。
因此,我們說企業參與循環經濟最終將一定可以從中獲益,企業存在參與循環經濟的內在動力,這個內在動力就是獲利。
(二)外在動力
盡管從長遠來看,參與循環經濟可以為企業帶來收益,企業存在參與循環經濟的內在動力,但卻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愿意立即參與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企業短期內無法實現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而且很多企業沒有資金用于產品設計來達到延長產品使用壽命的目的;還有一部分企業即使有能力實現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但它們并不愿意為社會作貢獻,不愿意履行社會責任。當存在以上原因時,促使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內在動力將無法起作用,此時只能依靠外界力量來推動企業參與循環經濟。
下文將從循環經濟的另外兩種模式展開分析。首先看一下DSD模式——德國的廢棄物雙元回收體系,該模式主要是在社會層面上展開。DSD是專門組織回收處理包裝廢棄物的非盈利社會中介組織,1995年由95家產品生產廠家、包裝物生產廠家、商業企業以及垃圾回收部門聯合組成,目前共有1.6萬家企業加入。這些企業組織成網絡,在需要回收的包裝物上打上綠點標記,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業進行處理。該模式成立專門組織對包裝廢棄物進行分類收集和回收利用,有效地保護了原材料資源,將整個消費和生產改造成為統一的循環經濟系統。盡管政府也參與其中,但政府只規定回收利用的任務指標,其他一切均按市場機制運行,如果盈利,DSD還會返還給企業或相應減少第二年的收費。
再看一下日本模式,2000年日本把建立循環型社會提升為基本國策,并將該年定為“循環型社會元年”,頒布和實施了《循環型社會形成推動基本法》等6部法律,通過完備的立法和嚴格的執法確保循環經濟得以實現,并制定鼓勵循環型社會發展的經濟優惠政策,建立生態工業園區發展靜脈產業,以政府綠色采購來啟動和引導市場需求,充分發揮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職能。
在這兩種模式中,無論是通過社會組織對包裝廢棄物進行回收,還是建立循環型社會,政府都在企業參與循環經濟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當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內在動力無法發揮作用時,就需要外在的力量來推動企業參與循環經濟。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各種經濟和產業政策,引導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具體的推動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外在動力主要包括:
立法。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法律規章予以保障,許多國家都通過立法的方式加以推進。從德國、美國、日本、法國、瑞典等發達國家已有的循環經濟立法可以看出,系統出臺循環經濟法律,用法律形式促使企業參與循環經濟,對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節約型社會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如美國加州《綜合廢棄物管理法令》規定玻璃容器必須使用15%-65%的再生材料,未達到要求的城市將被處以每天1萬美元的行政罰款;再如日本的《家用電器回收利用法》規定,電視機、冰箱、空調和洗衣機四種家用電器必須回收利用,并且規定空調的回收利用率為60%以上、電視機為55%以上、冰箱為50%以上、洗衣機為50%以上,規定時間內生產企業達不到標準的將受到相應處罰。
政策。法律具有強制性,強制企業必須參與循環經濟,但一個國家為了發展循環經濟就必須在強制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同時,給企業各種優惠措施,引導其從被動參與轉為主動響應,這樣有利于發揮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政府可以通過各種經濟和產業政策向企業實施優惠。如美國亞利桑納州規定,對分期付款購買回用再生資源及污染控制型設備的企業可減銷售稅10%;荷蘭規定采用革新性的清潔生產或污染控制技術的企業,其投資可按1年折舊,而其他投資的折舊期通常為10年。
當然,對于一些缺少參與循環經濟意識、容易形成資源浪費的企業,政府也將通過各種政策予以管治。如美國加征新鮮材料稅,以促使企業少用原生材料,多用再循環產品;日本規定,廢舊物資廢棄者應該支付與廢舊家電收集、再商品化等有關的費用。
宣傳。除了通過法律強制、相關政策引導之外,促使企業積極參與循環經濟還在于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社會公眾參與循環經濟的意識增強了,他們將愿意為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做出自己的貢獻,他們會選擇使用那些不污染環境、有利于維修和升級替換、以及可以循環使用的產品,這將極大的促使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對循環經濟的社會宣傳,美國從1997年開始把每年11月15日定為“循環利用日”;日本電視經常播放垃圾分類的節目,由一些熱愛公益事業的明星引導人們對垃圾進行正確分類。
企業是循環經濟發展的主體,企業能否積極主動參與循環經濟將會影響各國循環經濟的發展進程,盡管企業存在參與循環經濟的內在動力,但在一些情況下,仍然需要外在推動力來促使企業參與其中。只有當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內在和外在動力同時發揮作用,循環經濟才能真正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