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努力推動世界經濟恢復增長
辛華
“共享人類智慧,共謀全球發展”。全球智庫峰會于7月2日下午在北京舉行,歐盟委員會前主席、意大利前總理普羅迪、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主席桑頓、孟加拉國銀行家尤努斯等中外來賓800多人出席。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了來京出席全球智庫峰會的外方代表。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出席開幕式并發表致辭。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曾培炎主持開幕式。董建華、蔣正華、唐家璇、徐匡迪出席開幕式。 全球智庫峰會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旨在匯集全球之智慧,探討金融危機復蘇的趨勢并研究應對之策。 一、中國經濟運行出現積極變化,總體形勢企穩向上 第一個急不可耐拍出“板磚”的是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在7月2日晚上的開幕式上就提了一連串問題。 “關于這些問題,世界上充滿了各種說法和判斷,孰是孰非?”基辛格博士如此發問。他的這些問題包括:這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會持續多久?影響會有多深?是否會帶來其他后果?以后是否還會反復出現?世界經濟不久的將來,究竟是會通脹還是通縮?會走出L形、V形、U形、W形還是其他? 李克強的主旨演講對基辛格博士的問題做了部分回應。李克強詳細回顧了去年以來中國采取的一系列應對金融危機的舉措以及中國各項改革的進程,并表示,目前中國經濟已企穩上升。今年一至五月,中國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了一成五;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了近三成二;制造業采購指數已連續四個月保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一季度城鎮登記失業率百分之四點三,與去年大體持平;夏糧也已連續六年豐收,實現增產。 李克強說,去年下半年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國政府及時果斷地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實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增加政府支出,加大公共投資,實行結構性減稅;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推動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目前,這些政策措施已初見成效,總體形勢企穩向好。但同時應當看到,國際金融危機尚在蔓延和深化,中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夠穩固。 李克強指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今年中國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應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保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有機結合起來。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危機往往孕育新的機遇,催生新的產業變革和結構升級。要大力促進經濟轉型,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較快增長,著力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面向未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開拓城鄉區域新的發展空間,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與活力。我們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雖然迄今為止,在這場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大比拼中,中國的表現算得上是個“優等生”,但李克強也提出,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好,世界經濟復蘇之路復雜,恢復經濟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中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夠穩固,外部經濟環境依然嚴峻,一些長期積累的矛盾突出,不確定的因素依然存在。 對于后一階段的危機應對,李克強表示,中國將主要從五個方面入手。第一,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以加快發展,開拓農民和城市普通居民的消費水平,“把擴大消費重點放在住、行消費上,推動居民消費升級”;第二,面向未來,發展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三,開拓城鄉區域新的發展構建,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第四,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第五,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等。 在全球性經濟下,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的跡象。對此,李克強強調,各國要相互開放市場,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他說,各國需要繼續擴大有效需求,相互開放市場,努力實現穩定發展;需要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改善國際貿易投資環境,維護商品、服務、人員正常流動,促進技術轉讓,保持國際貿易和投資規模。他承諾,中國將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堅持實施互利共盈的開放戰略,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在國際合作中,實現自身發展,并促進世界共同發展。 二、加快全球并購與全球產業的整合步伐,做大做強國有企業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李榮融出席“全球并購與全球產業整合”的主題討論并發言。 李榮融說,經濟全球化加快了全球并購和產業整合的步伐。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國的經濟聯系也日益緊密,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在不斷地加深,全球的經濟已成為一個有機的、互動的整體,經濟全球化與科技進步相互結合,也給我們的世界帶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進一步加快,企業的跨國并購活動也日趨活躍,規模也逐漸擴大。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2008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全球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連續增長五年,2007年達到18330億美元,增長了30%,其中全球的跨境并購是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原因。跨國并購達到16370億美元,比2000年高峰時期增長了21%,企業跨國并購活動日趨活躍,促進了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生產與資本的擴張,有助于企業強化市場地位,降低經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益,優化配置。 同時,跨國并購企業促使市場進一步全球化,產業進一步國際化,加快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跨國并購已經成為世界知名企業迅速擴張,實現規模效益和提高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成為受到世界高度關注的重要的國際經濟現象??鐕臼墙洕蚧闹匾苿恿?。目前全球已經有79000個跨國公司以及79萬個分支機構,跨國公司直接對外投資達到十五萬億美元,跨國公司控制了全球產出的40%、貿易的60%、技術轉讓的70%、國際直接投資的90%,跨國公司實現的全球經營戰略是加快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基礎,跨國公司進行的國際化投資也是加快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有利條件。跨國公司開展的跨國并購和國際貿易為加快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已經成為國際經濟關系中最為活躍、最有影響的力量。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三位,在應對金融危機當中,被國際社會給予很大的期望。但中國目前擁有的跨國公司的數量不多,中國企業的規模和整體實力與其在國際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還很不相稱。在2008年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世界五百強當中,中國大陸地區僅占5%,而美國占30.6%,日本占12.8%,法國占7.8%,德國占7.4%,英國占6.6%。我國三大石油公司的盈利額加起來還比不上美孚,中國必須積極融入并推進國際化進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大集團,提高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和產業整合的能力,在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構建和諧世界中發揮我們應有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貢獻。 李榮融認為,跨國并購是中國大型企業加快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隨著中國改革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中國的大型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體制、機制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已經成為具有較強實力的市場競爭主體。市場化、國際化的程度也越來越高,實施走出去戰略,已經成為企業進一步加快發展的重要途徑。整體素質和實力都明顯提高,創新的能力也顯著增強,為中央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創造了比較好的條件。中央企業體制機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大部分中央企業及其下屬的子企業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的改革。 截止到2008年底,中央企業控股的境內上市公司244家,境外的上市公司81家,石油、石化、通訊、運輸、冶金等大型企業都在境內外上市,寶鋼集團、神華集團、中遠集團、中交集團、中國南車等企業都實現了主營業務整體上市,部分中央企業開展了建立規范的董事會的試點,建立并完善了外部董事制度,初步實現了企業的決策權和執行權分開,董事會選聘考核獎懲經理人員,中央企業的治理結構更加完善,決策更加科學,管理也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