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蘇之路并不平坦:2010年世界經濟展望
佚名
2009年世界經濟經歷了一個由深度衰退到艱難復蘇的轉變。在超常規的政策干預和應對下,國際金融危機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全球經濟急劇下滑態勢得到遏止并且趨穩好轉。在經歷2009年的大調整后,2010年世界經濟有望實現適度增長,但也不能忽視世界經濟持續增長所面臨的諸多困境和挑戰。各國政策制定者不僅面臨著如何適時適度地退出經濟刺激計劃的艱難選擇,而且也面臨著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創造就業機會的巨大考驗。 一、主要國家經濟復蘇步伐呈現不均衡狀態 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年初,全球經濟形勢急轉直下,各國經濟活動迅速減速。在各國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財政和金融政策刺激下,自2009年第二季度起,國際金融市場漸趨穩定,主要經濟體經濟下滑速度放緩并逐步恢復增長,特別是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普遍走在了復蘇的前列。為此,主要國際經濟組織或機構也改善了對全球經濟的預期前景,紛紛上調預測數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09年世界經濟將收縮1.1%。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全球經濟衰退已在2009年第三季度結束。 從目前形勢看,在制造業反彈和庫存重建的帶動下,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指標止跌向好,消費和投資緩慢恢復,經濟活動的環境有所改善,全球經濟復蘇跡象逐漸明顯而廣泛。展望2010年,在發達國家經濟持續復蘇和新興經濟體高速增長的帶動下,全球經濟將繼續處于復蘇階段,維持目前緩慢回升的態勢。IMF預測,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為3.1%。但是,相比過去大規模衰退后的復蘇力度,這一復蘇程度將是相對偏弱的。在世界經濟復蘇進程中,各國和地區的復蘇步伐會明顯不同,復蘇速度參差不齊。其中,發達國家經濟有望實現低速增長,新興經濟體繼續引領全球經濟復蘇,而亞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將實現快速增長。 在這場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中,發達國家經濟全面陷入衰退。2009年發達國家經濟整體收縮3.4%,美國、日本及歐元區三大經濟體經濟均為負增長,其中日本跌幅最大,歐元區跌幅超過美國。隨著各國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的落實和寬松貨幣政策釋放大量流動性,日本經濟在2009年第二季度、美國和歐元區經濟在第三季度先后觸底后,出現了由收縮向緩慢復蘇的轉變。目前,三大經濟體經濟繼續處于恢復增長中。 2010年發達國家經濟將普遍繼續復蘇,但增長依然乏力。IMF預測,2010年發達國家經濟將實現1.3%的小幅增長。從復蘇力度的次序看,主要國際經濟組織做出了不同預測。OECD認為,美國有可能最快(增長2.5%),日本次之(增長1.8%),歐元區最后(增長0.9%);IMF認為,日本有可能最快,美國次之,歐元區最后,因為亞洲地區經濟高增長將為日本經濟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但無論怎樣,2010年發達國家的經濟復蘇將是低速的、平淡的。 在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中,發達國家的家庭和金融部門受到重大沖擊。受家庭凈資產縮水影響,加上失業率居高,私人消費欲望和能力短期內難現大幅恢復;而金融部門“去杠桿化”的調整尚未完成,金融機構放貸意愿不強,信貸市場仍然偏緊,這一切都必然會制約消費和投資的增長,進而影響經濟復蘇力度。在經歷這場危機后,發達國家面臨著經濟發展結構和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挑戰,面臨著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創造就業機會的考驗。目前,許多發達國家提出要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帶動新一輪經濟增長,但從成本和產業規模看,新能源、新材料的成本遠高于現有的能源和材料,其產業規模也不足以支撐全球經濟的強勁增長。目前,發達國家經濟占世界經濟總量的2/3,如果發達國家經濟不能蓬勃發展,世界經濟將不會強勁增長。 在全球經濟衰退中,發展中國家經濟受到明顯沖擊,出口需求下降、外部資本流入驟降、投資需求減少、大宗商品價格暴跌、海外勞工匯款減少等,其整體經濟明顯減速。但在亞洲經濟表現強勁的帶動下,2009年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繼續保持了增長。展望2010年,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將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其中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速度最快。IMF預測,2010年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將由2009年1.7%的小幅增長恢復到5.1%,高于發達國家3.8個百分點,而亞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保持快速復蘇,增長率將達到7-3%,居全球各地區的首位。 在全球經濟復蘇中,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以中國和印度引領的亞洲經濟體表現出強勁復蘇態勢,發揮了拉動全球經濟回暖的火車頭作用。IMF預計,中國經濟在2009年和2010年將分別增長8.5%和9.0%;印度經濟增長率將達到5.4%和6.4%;俄羅斯經濟在2009年收縮7.5%后,2010年有望增長1.5%;巴西經濟在2009年下滑0.7%,2010年將增長3.5%。危機前多年高速增長夯實的經濟基礎、較強勁的內生增長動力、相對較低的銀行存貸比、果斷的經濟刺激政策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反彈,均決定了新興經濟體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動力。在經歷了本輪危機后,新興經濟體經濟強于發達國家的趨勢將更加明顯,其經濟實力和引領世界經濟的影響力日益加強和深入,并將在全球金融和經濟架構的重塑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總體上看,當前世界經濟反彈明顯,但基礎還較脆弱,全面復蘇動力不足,各國經濟好轉主要是依靠政策刺激和政府投入所推動,整體經濟活動依然遠低于危機前水平。2010年,世界經濟持續增長面臨的主要風險有,金融市場仍存隱患,失業率高企不下,消費和投資需求不足,貿易保護壓力還在,全球資本流動尚不穩定,通貨膨脹風險增大以及財政赤字增加等,這些因素的存在將增加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而未來國際金融體系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將會帶來一些新的動蕩。因此,需要密切關注上述各因素對各國實體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對各國政府政策調控帶來的挑戰。 一是失業率高企風險。在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中,各國就業形勢日趨惡化。目前美國及歐盟存在著9-10%的高失業率,日本失業率也在5%以上。據國際勞工組織預測,發達國家的就業要到2013年才有望恢復到危機前水平,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的就業可能在2010年開始恢復,但要到2011年才能恢復到危機前水平。各國普遍高企的失業率將制約居民收入的增長和消費支出的擴大,從而使經濟復蘇變得更加緩慢和艱難。 二是通貨膨脹顯性風險。在應對危機中,各國央行紛紛大幅降低利率水平,同時采取定量寬松貨幣政策,直接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過度寬松的貨幣供應積累了通脹風險,增大了市場的通脹預期。隨著全球經濟前景改善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上升,2009年下半年以來,各國生產和消費物價指數呈現環比波動上升的走勢。2010年,在流動性過剩及經濟復蘇的背景下,全球通脹壓力難以削減,通脹風險可能將從隱性風險漸變為顯性風險。 三是經濟刺激政策調整風險。截止目前,各國政府大規模的、同步的全球刺激經濟政策的實施是成功的。隨著經濟復蘇進程的確立,經濟刺激政策將逐步退出。但過早退出有可能導致經濟復蘇進程夭折,過晚退出則有可能誘發通貨膨脹風險,因此審慎把握和選擇刺激政策的退出時機將是一個艱難抉擇。可能的結果是,2010年上半年各國宏觀經濟政策重心仍是刺激經濟增長,下半年如果經濟復蘇得到鞏固,各國經濟政策將發生一些轉變,部分刺激政策將逐步、有序地撤出,以避免形成新的泡沫資產,促使世界經濟在復蘇之后能夠平衡而持續地增長。 二、世界貿易呈恢復性增長但增速低于全球經濟 2009年是世界貿易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困難的一年。在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陰霾下,發達國家進口需求大幅下降,發展中國家出口受阻,加上貿易融資的限制,全球總需求急劇減少,導致世界貿易和生產大幅萎縮。自2008年第四季度,世界貿易出現罕見的負增長,貿易下降的幅度遠超過全球經濟下滑的幅度,主要貿易國家的進出口額以20-40%的幅度下降。據世界貿易組織(WTO)預測,2009年全球貨物貿易量的降幅將超過10%,回落到2005的水平,這也是1982年以來的首次下滑,二戰以來的最大降幅。 導致過去一年來全球貿易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貿易下降最主要的還是由于缺乏需求所致,而不能歸咎于貿易體系失靈。由于各國經濟規模縮水導致缺少必要的進口需求,并且需求減少的范圍比過去更加廣泛,最終造成貿易額極度萎縮,貿易下降速度加快。貿易的收縮不僅成為全球經濟危機蔓延的載體、擴散的渠道,而且還是一個加速器,加速了世界產出的收縮。 在這場危機中,各大類產品的貿易都受到嚴重影響,但受影響的程度存在著差異。其中,燃料和礦產品貿易的下降幅度超過制成品和農產品貿易,這主要是由于國際原油價格大幅波動所致;而制成品貿易的下降幅度要超過農產品貿易。在制成品貿易中,汽車和鋼鐵產品的降幅是最大的。據WTO統計,2009年第一和第二季度,全球鋼鐵產品貿易分別下降38.0%和11.5%;汽車產品貿易分別下降47.1%和45.8%。這兩類產品也成為全球貿易保護與貿易摩擦的重點產品。 隨著全球經濟止跌企穩,自2009年第二季度全球貿易形勢開始好轉。貿易急劇下滑態勢受到遏止,貿易額環比增長回升,同比降幅收窄。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的進出口額基本在3月或4月觸底,此后從低點恢暖的跡象更加明顯。目前,全球貿易改善的態勢繼續增強,但貿易恢復的進程尚不穩定,仍較脆弱。展望2010年,在全球經濟前景向好的環境下,世界貿易將呈現恢復性增長,但增幅不僅低于危機前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全球經濟的增長水平。IMF預測,2009年世界貨物貿易量將萎縮13.0%,2010年恢復增長2.7%,低于同期世界經濟3.1%的增幅。 隨著世界經濟逐漸企穩和好轉,2009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呈現震蕩上揚的走勢。尤其是2009年二季度以來,在石油、有色金屬價格上漲的帶動下,國際初級產品價格回升幅度明顯加大。截止2009年11月,IMF編制的以美元計價的初級商品價格指數比2008年12月上升41.1%,其中食品飲料類上漲16.1%,工業用農業原材料上漲26.8%,金屬上漲37.3%,能源上漲53.1%,但價格水平仍低于危機前的高位。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供求關系繼續主導初級產品市場,但外部非經濟因素對商品市場走勢產生著很深的影響。2009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反彈與同期美元貶值及投機因素有著密切關系。 展望2010年,全球經濟形勢繼續向好將為國際商品市場提供有利的經濟環境,商品的需求將有所增加。若僅從供求關系看,預計在全球經濟明顯復蘇之前,國際市場商品價格上漲的空間有限。但鑒于影響商品價格變化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在增加,因此不排除因美元貶值、避險、儲備或投機需求增加等因素影響,從而推高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行情的可能,特別是包括美元走勢在內的金融因素仍會造成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波動。有分析認為,盡管2009年底美元出現小幅升勢,但美國的低利率、巨額財政赤字和經常賬戶赤字等因素預示著美元將繼續貶值,這將為國際市場商品價格上漲提供條件。 自2008年底世界經濟形勢急劇惡化后,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壓力持續上升。2009年,盡管各方一再承諾要摒棄貿易保護政策,但各國采取的限制貿易和扭曲貿易的政策措施呈現增加之勢,全球貿易壁壘增多。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發展的突出特點是,在符合WTO規則前提下提高貿易壁壘,即利用貿易規則的模糊地帶實施貿易限制的做法不僅存在,并且日漸蔓延,比如越來越多地發起貿易救濟調查、提供出口補貼、在約束關稅范圍內提高適用關稅水平、有意濫用貿易技術壁壘等。在這股貿易保護主義浪潮中,發達國家更青睞于采取出口補貼和相應支持措施,而發展中國家的措施種類多樣,出口補貼、提高關稅、進口禁令、非關稅措施等。作為限制進口的重要措施,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在全球范圍內正被充分運用。截止2009年10月底,2009年以來全球已發起反傾銷調查171起,反補貼調查28起,保障措施調查26起,立案數量明顯增多。 從實踐看,各國實行的貿易限制措施大部分針對傳統上受保護的行業,如奶制品、鋼鐵、汽車、消費類電子產品、紡織、服裝及鞋類產品、化學制品和塑料等。據WTO統計,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間,農產品首當其沖,受新出臺貿易限制措施的影響最大,約占全球受影響進口額的35.5%;其次是鋼鐵產品,占28.2%;機電產品居第三,占9.3%;紡織、服裝和鞋類居第四,占7%;居第五位的是礦產品,占4.5%。上述五類產品占全球受影響進口額的85%。但總體上看,貿易壁壘的提高只影響了很小一部分貿易額。據WTO統計,從2008年10月到2009年10月,各國采取的貿易限制措施只影響到世界貿易額的1%。 盡管貿易保護主義做法不會成為主流,但要看到,貿易保護行動是以犧牲別國的利益為代價。雖然有一些貿易保護措施對整個市場的影響可能不大,但對特定出口商來說就意味著市場的封閉。另外,貿易保護措施從表面上看僅是對某一行業進行限制,但事實上其負面效應會通過傳導機制影響到被制裁行業的上下游產業,從而造成更大的損失。如果各國都采取加大貿易限制措施的力度,這將影響投資者的信心,惡化全球經濟和貿易發展的環境。因此,反對和遏制貿易保護主義依然是全球共同的任務。 目前,還沒有跡象表明各國政府大規模地放松或停止實施貿易限制措施。展望2010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將難以減輕。由于經濟復蘇緩慢,就業形勢嚴峻,許多國家仍寄希望于貿易保護轉嫁國內就業矛盾,各國政府也將難免不斷屈從于保護主義的壓力,各種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將會繼續存在。對此,各國需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避免其惡化成為更大的問題。 三、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將出現溫和復蘇態勢 金融和經濟危機對全球跨國公司短期內的對外投資計劃造成很大負面影響,導致全球跨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大幅縮減。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委員會(UNC-TAD)統計,受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影響,2008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流入量為1.697萬億美元,比2007年的1.979萬億美元下降了14%。其中,流入發達國家的FDI驟降29%,為9620億美元;流入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經濟體的FDI繼續保持增長,增幅為17%,為6210億美元。 2009年,全球FDI下滑趨勢持續,而且變得更加顯著。UNCTAD預計,2009年全球FDI將下降30-40%,跌至1.2萬億美元。與2008年不同的是,2009年FDI在全球各地區均有下降,預計發達國家的FDI將下降60%,是導致全球FDI減少的主要原因,而發展經濟體和轉型經濟體的FDI也將出現25-40%的降幅。 跨國公司撤資增加以及跨國并購減少是導致全球FDI下降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影響,跨國公司采取了抽回投資、收回公司內部貸款以及償還母公司債務等行為,以降低成本和配合企業重組。2008年末到2009年上半年,一些國家的撤資額超過了外資流量的總額,給這些國家的外資存量造成很大沖擊。另一方面,受金融市場緊縮和跨國公司現金短缺影響,跨國并購活動大幅減少,跨國并購交易額劇減。據OECD預計,2009年全球企業跨國并購總額可能僅為6000億美元,比2008年下降56%,為1995年以來最大的降幅。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OECD成員的跨國并購額將大幅下降60%,由2008年的1萬億美元減少到2009年的4540億美元,而巴西、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和南非等新興經濟體的跨國并購額也將銳減,降幅為62%,由2008年的1210億美元減少到2009年的460億美元。不過,自2009年第三季度,伴隨全球經濟形勢趨好和投資者信心的部分恢復,美國和歐洲企業并購活動出現活躍跡象,并購交易有所增多。 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不僅嚴重影響了全球FDI的前景,也改變了FDI的格局。聯合國貿發會議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流入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經濟體的FDI占全球流入量的比例已升至43%。其中,中國和印度兩國已占南亞、東亞、東南亞區域外資流入量的一半,占全球外資流入量的1/10。這兩個最大的新興經濟體的強勁表現,促成了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FDI流動格局的重塑。 在經歷2009年的大幅驟減之后,再考慮到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的經濟都已顯示逐步回暖的勢頭,可以預計,2010年全球FDI出現溫和復蘇的可能性大大提高。UNCTAD預測,2010年全球FDI流入量可望回升至約1.4萬億美元,2011年有可能進一步升至1.8萬億美元,基本達到2008年的水平。預計那些對商業周期變化影響較小,并且需求基本穩定的行業(如農業綜合產業和某些服務業),以及擁有長期增長前景的行業(如制藥業和節能環保產業),有望成為推動下一輪對外投資增長的主力軍。 在國際直接投資的地區流向上,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將依然成為最具有吸引力的國家。UNCTAD在《2009-2011年全球投資前景調查》報告中將“金磚四國”列于未來對外投資最受青睞的五個國家之中,具體排名為中國、美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實際上,近年來,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不僅吸引了更多的國際投資,而且它們自身也正成為重要的對外投資者。據UNC-TAD的數據,2008年,大約1/5的全球對外直接投資(近3510億美元)來自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經濟體,與1990年相比實現了50倍的名義增長。可以預計,隨著全球經濟重心向新興經濟體轉移態勢明顯,全球經濟資源將可能更多地流向新興經濟體,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將帶來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