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2004~2005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未知

1月5日,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舉行的“2005年世界經濟與全球政治形勢發布會”上,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李向陽發布了“2004~2005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的課題報告。

報告指出,2004年全球經濟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經濟增長率高于20世紀90年代高速增長時期的平均水平,創造了過去20年來的最高記錄。報告同時指出,受周期發展的制約和一系列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會明顯放緩,但仍能保持適中的速度,預計在4.3%左右。

一、主要發達國家經濟的增長趨勢

報告顯示,2004年美日歐三大經濟體的增長速度普遍提高,美日經濟增長勢頭強勁,歐元區經濟增長率相對較低。2004年美日歐三大經濟體增長率分別可達到4.3%、4.5%和2.0%。其中,日本經濟承接上年度經濟增長的勢頭,多年來增長速度第一次有可能接近美國。

就經濟增長的貢獻因素來看,美日歐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美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于消費和投資,但受就業市場的影響,第二季度消費需求增長緩慢,對增長的貢獻度大幅下降。由于貿易收支狀況的持續惡化,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直為負。日本經濟在繼續依賴外需拉動的同時,消費開始成為增長的重要動力,政府支出的作用逐漸淡出。

報告預測,2005年三大經濟體的基本增長態勢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只是要比2004年的增長率有所降低。根據多數國際組織的預測,美國的增長率為3.4%~3.5%,日本的增長率為2.2%~2.3%,歐元區的增長率為1.9%~2.2%。其中,下調幅度最明顯的是日本,,相反,歐元區經濟基本上能夠繼續維持2004年的增長水平。

二、主要發展中國家與轉軌國家經濟的增長趨勢

報告指出,2004年主要發展中國家均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東亞地區經濟作為一個整體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地區;印度的增長率雖然有所放慢,但在發展中國家大國中仍然位居前列,僅次于中國和俄羅斯,其連續穩定的高增長正在令世界所矚目。根據不久前修正過的數字,按照財政年度計算,2003年財政年度印度的經濟增長率為10.4%,首次超過中國成為全球第一。俄羅斯經濟已經連續實現第六年的增長,并且內需增加已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從2003年的3.9個百分點上升到2004年上半年的4.7個百分點。南美洲的巴西已經擺脫阿根廷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從上年度的負增長進入中速增長階段。南非作為非洲經濟的領頭羊創造了過去50年來連續5年增長的新記錄。

主要發展中國家與轉軌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得益于以下幾種因素:第一,發達國家復蘇進程的加快,對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拉動作用。尤其是東亞地區經濟,許多國家2004年上半年出口增長率超過了20%。第二,世界初級產品價格上升改善了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增加了外匯收入。此外,世界石油價格上升對墨西哥、俄羅斯等石油出口國帶來了巨大的收益。第三,世界主要貨幣的匯率基本上保持了穩定,為發展中國家進出口貿易和國內貨幣政策創造了較好的外部環境。第四,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在經歷了2002~2003年低位徘徊之后開始明顯回升,其主要推動力就是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增加。外國直接投資總額將從2003年的1476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669億美元,其中對非洲地區的投資從136億美元增加到144億美元,對中東歐地區的投資從515億美元增加到532億美元,對獨聯體國家的投資從38億美元增加到57億美元,對東亞地區的投資從528億美元增加到798億美元。

報告預測,2005年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都將會隨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而有所放慢,但印度、俄羅斯、中國、東盟等經濟體仍將會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三、影響全球經濟增長的不確定因素

報告指出,2004~2005年全球經濟將會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但仍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可能會危及經濟的持續增長。如石油價格上漲、美國的“雙赤字”以及發達國家的房地產泡沫風險等。

(一) 世界石油價格上漲風險

截止到2004年10月18日,世界原油價格已經沖破55美元/桶,比年初的32美元/桶上漲了70%左右。過去5個月期間OPEC的日產量已經增加了350萬桶,美國也決定動用戰略石油儲備,但石油價格仍然在不斷攀升。對此,我們的一個基本判斷是,目前的油價上漲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投機的結果,但這種投機的背后是世界石油供求的不穩定性。雖然石油供給的基本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但受非經濟因素的沖擊,全球石油供給方與需求方的合作關系被破壞,降低了市場對穩定石油供給的信心。因此,短期內石油供給的穩定性將取決于美國的中東政策和國際石油需求的變化。

從需求方面來看,全球經濟復蘇,美國等發達國家大量增加庫存直接拉動了石油需求的增長。而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的高速經濟增長,加上對外部能源的依存度不斷上升,客觀上助長了這種趨勢。

從供給方面看,短期內,伊拉克戰爭后伊國內政局的不穩定性、俄羅斯政府對尤克斯公司的處理方式以及其他國家特別是委內瑞拉、尼日利亞發生的政局動蕩和工會運動都制約著供給的正常增加。在這種形勢下,各大石油公司和產油國出于安全和規避風險的考慮而采取的審慎投資態度,不利于供給增加。全球剩余生產能力已由20世紀70年代的4%左右降到目前的1%左右,達到歷史最低點。據國際能源署測算,每年對世界石油資源勘探開發的投資需要2100億美元,由于大公司和產油國擔心價格回落造成的巨大損失,實際投資缺口每年為15%左右。

但就目前而言,世界石油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沒有發生變化。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的估計,2004年前兩個季度全球原油需求分別為8197萬桶/天和8006萬桶/天,同比增長191萬桶/天和314萬桶/天;全球原油供給量前兩個季度分別為8234萬桶/天和8151萬桶/天,同比增長362萬桶/天和319萬桶/天。預計2004年全年需求和供給的增長率分別為2.8%和3.4%。世界原油市場仍然是供略大于求。

在全球石油供求基本保持平衡的格局下,石油價格的高漲很大程度上是市場投機的結果。針對1997~1998年世界石油價格暴跌(達到12美元/桶,最低曾經出現9美元/桶),美國運用其在國際石油體系中的霸權成功地進行了干預: “收買”了石油輸出國組織前三大生產國,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委內瑞拉,使它們傾向于擴大各自的產量和市場份額;促使各國支持石油輸出國組織所希望的22~28美元的價格。這一進展幾乎受到普遍歡迎。代表供需雙方的兩大國際石油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和國際能源署攜手監督供需關系,迅速且有效地重建了市場的穩定局面,將價格穩定在希望的價格區間內。但隨后發生的政治事件(特別是“9?11”事件,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卻摧毀了上述協議的基礎。雖然伊拉克每日200萬桶石油出口幾近消失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自從沙特公民卷入“9?11”恐怖襲擊,及后來美國公司被排除在沙特巨大的天然氣儲量開發合同之外,沙特和美國之間強有力的關系遭到了破壞。在石油供求問題上,石油輸出國組織與國際能源署之間出現意見不合,并出現公開的相互侮辱,取代了以往的井然有序狀態。無組織的市場不可避免地出現混亂,導致最近價格的投機性飛漲。

報告認為,如果我們認定對石油供求不穩定性所做的投機是最重要的因素,那么目前的油價上漲趨勢將不可能持久。雖然短期內油價也可能維持在高位,甚至繼續創出新高,但中期內油價回落是不可避免的。

(二) 美國“雙赤字”的風險

“雙赤字”本身并不是新問題,歷史上里根執政時期就出現過,但最終以1985年“廣場協議”美元大幅貶值得到了解決。布什政府執政以來,財政狀況從盈余轉化為赤字,貿易狀況持續惡化。2004財政年度美國財政赤字預計為4220億美元,財政赤字/GDP為3.6%;貿易赤字/GDP的水平連續創造新記錄,2004年預計為5.5%。

“雙赤字”的根源是美國國內的儲蓄率不足和由此所引發的投資缺口(儲蓄與國內投資的差額)擴大。個人儲蓄/個人可支配收入已經降到危險的水平,只有1.5%,不僅低于20世紀90年代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7.2%的長期平均水平。2000年美國的投資缺口大約為-2.5%,到2004年第二季度已經上升到-6%。

(三) 房地產市場的泡沫風險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主要發達國家的房產價格連續攀升,甚至在2001~2002年的經濟衰退期間也沒有停止。以美國為例,1995~2003年房屋實際價格已經上升了36%,遠高于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兩次高漲階段的上升幅度(分別為13%和17%)。截止到2003年第三季度,居民持有的房屋不動產總價值達14.6萬億美元,占居民總資產的28%,相當于當年GDP的130%。

目前的房地產市場的持續繁榮很大程度上是低利率促成的結果。以往房地產市場周期發展的歷史表明,房屋價格的下跌都是和利率的提高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房地產市場已經處于高位很久的情況下,發達國家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將面臨兩難困境:為抑制通貨膨脹而采取的加息行為有可能會觸發房地產市場的暴跌。今后一段時期內,能否通過穩健的貨幣政策使房地產市場實現“軟著陸”是對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各國中央銀行的一項嚴峻的考驗。

四、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

報告指出,國際金融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