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市場條件下個人價值的質疑及思考
賈幸孌
論文關鍵詞:個人;社會價值;自我價值;尊重;滿足
論文摘要:個人的自我價值是個人作為客體對自己的需要的滿足。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不是個人的自我價值,而是個人作為價值主體對社會價值的占有和享用。每個人都應該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的自我價值的高度統一,并且努力使個人的社會價值大于個人的自我價值。
個人價值問題是決定青少年個人追求導向的重要問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核心問題。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個人價值觀,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人們通用的價值觀點(以下簡稱“通用觀點”)包括兩個方面,即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這種“通用觀點”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對人們的價值觀產生著誤導。
一、價值關系中的主體和客體是確定的
在個人與社會的價值關系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個人的社會價值”。這里的個人是價值的客體,社會是價值的主體,價值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同樣,在“雷鋒”與“社會主義中國”的價值關系中,雷鋒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雷鋒的社會價值,這里的“雷鋒”是價值的客體,“社會主義中國”是價值的主體,價值是雷鋒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還是在個人與社會的價值關系中,“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就應當是社會的價值。這里的社會是價值的客體,個人是價值的主體,價值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同樣,在“雷鋒”與“社會主義中國”的價值關系中,“社會主義中國”對“雷鋒”的尊重和滿足應當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價值。這里的“社會主義中國”是價值的客體,“雷鋒”是價值的主體,“社會主義中國”對“雷鋒”的尊重和滿足是價值。
在一個確定的個人與社會的價值關系中,“通用觀點”認為“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個人的社會價值,個人是價值的客體,社會是價值的主體。同時又認為“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是個人的自我價值”,個人也是價值的客體。“通用觀點”把“貢獻”與“索取”兩個相反的價值關系的客體都說成了個人,把“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中本來是主體的個人當作了客體,丟掉了作為客體的社會,顯然是錯誤的。
二、價值的確定和歸屬
價值的確定者是主體人。客體不是價值的需求者,并且作為客體的物也沒有判斷的能力。所以,價值不是由客體來確定的。主體人是價值的評價者、確定者。可見, “人是一切價值的尺度”是有道理的。正是由于作為主體的人們的需要各不相同,評價價值的標準各不相同,對價值的追求各不相同,所以,也就形成了人們的不同的價值觀。
價值屬于客體。價值作為積極作用是由客體發出的,是作用于主體的。但是,價值的歸屬不是一個所有權的問題。在個人與社會的價值關系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個人的社會價值”。這里的價值的客體是個人,價值的主體是社會。責任和貢獻是由個人履行和做出的,是作用于社會并由社會享用的。所以,這個價值屬于客體的個人,責任和貢獻是個人的社會價值。還是在個人與社會的價值關系中,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應當是社會對個人的價值。這里的價值的客體是社會,價值的主體是個人。尊重和滿足是由社會作出的,是作用于個人并由個人享用的。所以,這個價值屬于客體的社會,尊重和滿足是社會對個人的價值。在一個確定的個人與社會的價值關系中,“通用觀點”認為“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個人的社會價值,責任和貢獻屬于客體的個人,是正確的。但是,同樣在這個確定的個人與社會的價值關系中,卻認為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是個人的自我價值。這就把本來屬于客體的社會的價值,歸屬于作為價值主體的個人,顯然是錯誤的。
三、什么是人的自我價值
“通用觀點”認為“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個人的社會價值,正確的闡明了個人的社會價值。但是,卻錯誤地認為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是個人的自我價值,沒有正確闡明究竟什么是個人的自我價值。個人的價值是客體的個人對主體的人類、群體、他人和自己的需要的滿足,是對主體的人類、群體、他人和自己的積極作用。個人作為客體對主體的人類、群體、他人的需要的滿足是個人的社會價值。個人作為客體對自己的需要的滿足,對自己的積極作用,是個人的自我價值。一個人用自己勞動創造滿足自己需要的程度越高,個人的自我價值就越大;反之,個人的自我價值就越小。人們創造個人的自我價值,就是堅持自己養活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自尊自立,自力更生。我們應當鼓勵人們創造較大的自我價值,反對不勞而獲,反對寄生和剝削。
四、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不是個人的價值
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雖然不是個人的自我價值,并不是與個人價值毫不相關,而是與個人價值息息相關,密切聯系的。首先,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是個人作為價值主體對社會的價值的占有和享用。在價值關系中,個人不僅作為價值的客體,而且作為價值的主體。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靠自己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必須得到社會的尊重和滿足,才能存在和發展。在個人與社會的價值關系中,個人得到社會的尊重和滿足,是作為價值的主體對社會的價值的占有和享用。其次,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是個人價值實現的前提條件。任何個人,只有得到生存和發展,才能有可能實現個人價值。如果一個人得不到社會的尊重和滿足,就不能生存和發展,更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不是個人價值,而是個人價值實現的前提條件。再次,任何個人只要對社會產生了積極作用,也就實現了個人的社會價值,社會就應該對他的社會價值給予承認和肯定。社會根據個人的社會價值,給予個人一定的物質或精神的滿足和尊重,這是社會對個人價值的承認和肯定,是個人價值實現后的一定程度的體現。
五、個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關系
個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的自我價值之間密切聯系,并且同社會對個人的尊重滿足相互關聯。個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主要區別是價值的主體不同。個人社會價值的主體是人類、集體和個人,而個人自我價值的主體是自我。
個人的社會價值離不開個人的自我價值。因為,如果一個人的一生,一點也不能自己滿足自己,完全靠社會來滿足。那么,這個人不僅沒有個人的自我價值,也不可能有社會價值。如果一個人的一生有些創造,但是不能完全自己滿足自己,還需要社會來滿足。那么,這個人雖然有一定的自我價值,卻不可能為社會做出任何貢獻,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社會價值。所以,只有在個人一生能夠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的基礎上,才可能為社會做出貢獻。也就是只有在具有了一定的自我價值的基礎上,才可能有個人的社會價值。
個人的自我價值也不能離開個人的社會價值。個人和社會是相互需要、相互滿足的關系。任何一個人,總是作為價值的主體得到社會對自己的尊重和滿足,才能生存和發展。那么,個人不能只作為價值的主體,享用社會對自己的尊重和滿足,必須作為價值的客體對社會作出任何貢獻。如果只享用社會對自己的尊重和滿足,而不創造個人的社會價值,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就會遭到社會的反對,也就不能很好地實現個人的自我價值。因為,任何人自己滿足自己,都不是離開社會而獨立實現的,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實現的。離開了社會,個人就無法滿足自己,實現個人的自我價值。
[1] 周全華.高校政治理論課
[2] 曾童年.審美--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境界[J].湖南教育,2002,(9):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