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透徹國內CPI與宏觀經濟
李瑞民
摘 要: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與預測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隨著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0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透徹國內CPI與GDP的關聯性與合理性。
關鍵詞:CPI;GDP; 通貨膨脹;宏觀經濟
前不久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0年上半年中國的經濟數據,這些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72840億元,同比增長11.1%。比去年同期加快3.7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長3.6%,增加值13367億元;第二產業增長13.2%增加值85830億元;第三產業增長9.6%,增加值73643億元。其中公布CPI同比上漲2.6%,PPI同比上漲6.0%。6月份當月CPI同比上漲2.9%,PPI同比上漲6.4%。
CPI是指消費物價指數,其構成可分為兩大類:非食品類與食品類。在中國食品類主要占CPI比重的33.2%,非食品類要素占據CPI的比重大約為66.8%。上半年的CPI同比上漲2.6%,當CPI上漲到3.4%則會拉響通貨膨脹警鐘。這些數據的公布則反映國內的通貨膨脹情況。那么是不是CPI越低越好呢?
在宏觀經濟學中有三大指數:CPI,PPI,GDP。CPI前面已經介紹,PPI是指生產物價指數,GDP為國內生產總值。如果CPI指數高,那么假設你用手里的錢去買車,那么你相對于以前的物價就是貴啦,而經銷商則相對于以前是盈利啦,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增值,最終企業會盈利。以此類推于全國各個行業,這樣國內的GDP會升高。如CPI降低,沿著CPI到PPI,PPI到GDP的關系,那么GDP則會降低。那么我們換一種說法,CPI越低越好嗎?其實也不是這樣子的,根據菲利普斯曲線的經驗性估計,價格與失業存在反比關系函數,也就是說當價格水平較高時,那么失業率比較低,而在CPI降低時,同時失業率較高。這同樣符合國內的情況。如果CPI變負,PPI也會繼續下行,雖然我們認為各種商品是便宜啦,但這并不是好事。因為CPI的下降,其并不是因為降低了成本的原因,是因為在國內的總需求,尤其是在市場上國民需求微弱,這樣同樣也會導致GDP的下降。
在中國CPI包括八類大產品的價格變動,有食品類,煙酒,衣著類,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交通和通信類,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居住類其中食品占CPI 33.2%。從以往的數據來看,食品往往是各因素中對CPI影響最大的。例如,2007年中期以來的CPI價格指數上漲,80%以上是由食品來解釋的。而在食品大類中,豬肉的權重約為10%左右,但由于豬肉價格波動最大,因此對CPI的影響也就較大。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性分析得出測算結果,豬肉價格的變化領先CPI和食品價格兩個月,而食品和CPI變化時同步的。那么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豬肉拉動食品,食品拉動CPI,CPI影響GDP,那么說我們中國的GDP只是簡單的與豬肉的價格有相對較大的關聯性,這當然顯得荒謬。
造成這樣現象的原因主要原因有如下,第一:中國的CPI權重和歐洲差異很大 ,歐洲的CPI中住房權重占到四成,而中國不把住房記入CPI 。但是中國CPI中食品的權重占到三成以上,因此食品價格的變動對于CPI有決定性的作用因。CPI的權重改變周期很長往往跟不上人民生活的變化。所以中國的CPI數據不能真實地反映通貨膨脹率。第二:CPI中除去食品和資源價格后,有一個被稱為核心CPI的東西,而中國核心CPI沒有太大的變動。因為,在國際上來說由于各種原因往往食品和能源的價格變動會很大,所以有時候不被考慮為一個對于經濟衡量最重要指標。第三,中國食品的價格變化源于供需關系的原因,以價格變動豬肉來說,1,病情和整個食品產業聯動固然造成養豬成本提高,同時資料顯示在近兩年的時間里豬肉的價格一直趨于較低導致農民的對于養豬的積極性下降。即使被認為中國最好的豬肉行情的現在,養一頭豬的利潤只有250元左右,這還不到一個農民工出外打工兩個星期賺的錢。2,豬肉是周期性的,也就是說一頭豬從小到可以買有一個周期。這個周期帶來的不只是幾個月才能滿足供應的問題。它有連帶效益,因為豬量少所以種豬一樣少,于是市場上小豬的數量也少,于是要改變情況不是一天兩天的事。3,中國產業結構決定在現在主要還是一戶一戶為單位的養豬為多,不能形成產業從而豬肉的成本過高,所以改變產業結構也不是急的出來的。 加息對于改變以上問題沒有太多的作用,因為利息只對貨幣的供求有直接的影響所以在影響到豬肉價格很難,同時又面對人民幣升值壓力。加息對于這個不是關鍵問題。而更重要的是,對于貨幣流動性的管制。因為利息只對貨幣的供求有直接的影響所以在影響到豬肉價格很難,同時又面對人民幣升值壓力。加息對于這個不是關鍵問題。而更重要的是,對于貨幣流動性的管制。
主要因為CPI有著滯后性,但是市場的經濟活動與政府的貨幣政策又是以其我參考指標,CPI穩定,那得就業率,PPI,及GDP就呼叫越好的增長。不過從中國目前的國內實際經濟情況來看,其CPI的數據與GDP的聯系并不像西方國家那么具有權威性。所以要讓CPI充分反映GDP,要讓其更合理化,政策推出機制是刻不容緩的。貨幣政策的調整,除了控制新增貸款外,預料先提高存款準備率,再提高利率,同時容許人民幣升值來降低進出口物價,還有適當調整目前的分類指數權重,使統計出來的CPI與人民的實際感受一致,才能讓CPI更加合理化,更能反映GDP,對預測宏觀經濟走勢更具有權威性。
參考文獻:
[1] 樊彩躍.中長期保持“高增長、低通脹”面臨的主要問題[J]宏觀經濟管理,?2008.
[2] 趙盈.我國GDP時間序列模型的建立與實證分析[J].西安經濟學院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