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張立群:資金流動性過剩、資本市場發展與宏觀經濟的穩定

張立群

今年年初以來的經濟運行情況

今年年初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些新特點,主要是經濟增長率趨高,物價漲幅加大,貨幣供給增長加快,外貿順差繼續較快增加。

經濟增長率提高主要受外貿順差擴大影響

2006年第四季度以來,在投資增長趨緩的影響下,經濟增長率也呈現回落態勢。今年第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3.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4.9%;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2.7%(3月份同比上漲3.3%,環比下降0.3%),漲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5個百分點。比較突出的是外貿順差達46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1億美元。綜合三大需求的情況看,外貿順差擴大是拉動經濟增長加快的主要因素。分析外貿順差的結構,一般貿易對國內工業增長的拉動更為直接。

物價漲幅提高,主要受食品價格的影響

今年第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上漲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6.2%,居住價格上漲3.8%,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下降1.4%,其余商品價格與上年同期相比大體持平或略有上漲。食品價格上漲是影響消費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2006年10月以來國內糧食價格上漲,有其合理性,主要是由于糧食生產成本提高,消費和加工需求增長,國際市場糧價持續走高,以及國家按最低收購價“托市收購”。最近兩個多月市場糧價已經趨于穩定。今年上半年和全年糧食價格將會保持基本穩定,繼續上漲的空間很小。目前,國家掌握小麥、稻谷大部分糧源,調控市場的能力較強。預計食品價格難以持續上漲,消費價格的漲幅也不會持續提高。

貨幣供給量增加較快,主要是M1增長較多,這與股市發展有一定的關系

今年第一季度的貨幣供給增加較多,3月末,廣義貨幣M2比上年同期增長17.3%,狹義貨幣M1增長19.8%。M1增加較多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企業擴大生產和采購;二是資金流向股市。考慮到股市開戶增加較快的情況,股市對貨幣供應量增長的影響估計更大些。

綜合來看,當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特點,還不足以改變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態勢。

資金流動性過剩問題短期難以解決

資金流動性過剩主要指流通中的貨幣總量偏大。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外匯儲備的迅速增加。2002~2006年,中國外匯儲備由2864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0663 億美元。按照對應期的匯率計算,增加的外匯儲備導致人民幣資金投放約6.3萬億元,相當于同期M2余額增量的34%。由于結匯渠道的人民幣投放屬于基礎貨幣,考慮到貨幣乘數的作用,增加的貨幣供應量還要大。因此,結匯已成為人民幣投放的主渠道。為了控制貨幣投放的增加,近年來央行較多地運用了公開市場對沖操作的手段,并收到明顯成效。但隨時間的推移,因對沖操作形成的大量銀行票據,正在成為貨幣投放的新因素,被對沖操作延遲的貨幣供給,開始加快釋放出來。這些情況,對央行的貨幣政策操作帶來很大沖擊。

引起外匯儲備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外貿和外資的雙順差。從未來的外貿順差情況看,預計仍將保持較大規模,這主要是由于:第一,國際產業轉移帶動了中國加工貿易出口大幅度增長。第二,國內競爭壓力將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推向國際市場,例如輕紡、服裝、家電等,而中國勞動力的資源優勢,以及民營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推動了一般貿易出口大幅度增長。第三,受國內市場激烈競爭,以及替代進口活動的(國內產業升級導致很多產品國產化程度提高)影響,進口增速提高的空間不大。第四,匯率升值幅度不大,比較平穩,考慮美元對歐元貶值的情況、國內物價水平較低對進出口的影響等因素,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幅度更小一些。2005年6月至2006年7月,人民幣對美元名義匯率升值4.56%,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2.71%,因此,匯率變化對外貿順差的調節力度不大。從投資角度看,預計國外對我國投資仍將大于我國對國外的投資,主要由于:我國正處于加快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時期,經濟成長性好,投資回報率高,同時勞動力、土地價格較低,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必然會吸引較多的外商投資;而國際市場資金流動性過剩,投資空間比較狹窄,競爭激烈,風險較大,必然限制中國向國外投資的增長。綜合兩個方面的發展態勢,可以認為,外貿外資雙順差的格局還會持續一定時間。

調控措施得當,資金流動性過剩不會對宏觀經濟穩定產生大的影響

貨幣供應量偏大,直接的作用是擴張社會總需求,可以從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兩個部分進行分析。

一方面,實體經濟的需求,包括居民和政府的消費需求,企業和政府的投資需求,居民的住房投資需求等。目前這些需求的擴張受到不同的約束,貨幣供給增加對這些需求的擴張作用也受到一定抑制。具體分析,居民消費主要決定于家庭收入和財產情況,收支安排比較理性,受消費信貸等因素的影響不大。企業投資主要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目前投資風險較大,預期回報率較低,因此,即使資金比較充裕,對其投資行為的影響也不大。對于政府投資則需要注意,出于中長期發展目標,很多政府參與的項目亟待啟動,對資金需求量很大,資金充裕的情況對其很容易形成推動。2006年在控制各級政府投資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是控制土地供給,嚴把準入門檻,按照產業政策審查信貸資金等,對違規項目采取了必要的行政處罰。目前來看,已經取得一定成效。在這些措施的作用下,貨幣供給量偏大對政府投資的影響也受到一定控制。居民住房投資,主要受支付能力影響,2005年以來,為了抑制過旺的買房需求,在房貸政策方面作了必要調整,因此,住房貸款擴張推動買房需求擴張的可能性也較低。另一方面,實體經濟的供給增長潛力則較大。2003~2006年,我國糧食產量由8614億斤增加到9949億斤,增長了15.5%。2002~2006年,轎車產量由70.36萬輛增加到387萬輛,增長了4.5倍;城鎮住宅建筑面積由44.1億平米(2000年)增加到107.7億平米(2005年),增長了1.44倍;微型電子計算機產量由877.65萬臺增加到9336萬臺,增長了9.6倍;手機產量由8023萬部增加到48014萬部,增長了4.98倍;鋼材產量由1.6億噸增加到4.7億噸,增長了1.93倍;水泥產量由6.6億噸增加到12.4億噸,增長了88%;燒堿產量由788萬噸增加到1597萬噸,增長了1.02倍;原煤產量由13.81億噸增加到23.8億噸,增長了72.3%;發電量由14808億度增加到28344億度,增長了91.4%。在需求受到不同程度的約束,而供給能力比較強大的背景下,物價漲幅不會很高,不會出現貨幣增發導致的通貨膨脹。綜合以上分析,貨幣供給量偏大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不大。

虛擬經濟方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股票、債券等證券需求的刺激方面。當前我國證券市場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股權分置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券商和上市公司管理逐步完善;受宏觀經濟向好的影響,上市公司業績改善,一批國有大企業,包括國有商業銀行、中石化、中國人壽等企業在境內上市。總體看,證券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大發展時期。貨幣供應量偏大,為證券市場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也容易推動相關需求過快擴張,引起虛擬經濟過熱和價格泡沫。如果股價上漲過快,一方面會重新造成極高的市盈率,重現投機性為主的股市格局,影響證券市場改革成果,對企業股份制改革造成不利影響;另一方面資本市場過熱會通過企業資金增加,居民收入預期增加的鏈條,傳導到實體經濟,推動投資(包括居民住房投資)和消費需求擴張。這些對宏觀經濟穩定十分不利。

以上分析表明,貨幣供給量偏大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主要集中在證券市場方面。穩定證券市場,是資金流動性過剩局面下穩定宏觀經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對策思考

鑒于以上分析,當前宏觀調控的重點之一是穩定證券市場。2006年以來,我國證券市場發展較快,股指持續上升。穩定證券市場的重點,還是加強基礎性建設,強化管理,完善規則,規范秩序。特別要嚴格管理違規資金入市炒作。同時,加強信息披露,注意風險意識宣傳,防止盲目炒作導致的非理性需求膨脹。

從貨幣政策方面看,根據穩定證券市場運行的目標,應采取“穩中偏緊”的取向,以公開市場操作、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為主回收資金流動性。同時應小幅提高存款基準利率水平,維持存款實際利率為正,推高貨幣市場利率水平。同時,進一步擴大貸款利率下浮幅度。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和企業債券市場,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和金融市場吸納資金流動性的能力。

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大體穩定的前提下,對資金流動性過剩問題和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應該著眼于較長時間安排解決策略。不宜以過急和過大幅度的措施控制出口、增加進口;人民幣匯率調整的幅度也不宜過大和過快。在資金供給過剩的環境下,利率的調整也不宜過多,否則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發展將受到不利影響。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