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思想演變與我國宏觀調控政策選擇
未知
一、宏觀經濟學的矛盾焦點
宏觀經濟學在許多方面是頗有爭議的,主要是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和對宏觀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如何解決,在經濟學家間往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形成許多學派。在政府如何治理經濟方面的作用,學派之間的主張分歧甚大。一部分經濟學家認為,政府如果實行“無為而治”,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減少政府不必要是干預,宏觀經濟的局面會更好。另一部分經濟學家則持相反觀點,認為現代經濟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聽任市場經濟的自發波動會使宏觀經濟的目標難以達到。誰都不否定市場經濟和政府的作用,但每當出現一個宏觀經濟問題時,總是有兩派意見,一派強調市場的作用,另一派強調政府的作用。至于談及政府的干預時,對政府應當在多大程度上干預,在什么時候干預,以及實行什么樣的政策等諸多方面,在經濟學家間又爭論不休。 我們在這里將考察近代宏觀經濟思想的演變過程。由于宏觀經濟學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所以,經濟的社會背景基本上也是外國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在實行市場經濟中必然會碰到宏觀經濟調節的問題,事實上我們已經歷了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兩方面的問題,了解國外宏觀經濟學派以及在不同時期政府所實行的不同的經濟政策和效果,是不無益處的。
宏觀經濟學派爭論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三個方面:
1.價格和工資是剛性的,還是靈活的? 一般說來,主張政府減少干預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都認為價格和工資相對是靈活的,也就是價格會隨著供求關系的變化而有漲有落,市場會很快出清。根據他們的觀點,失業現象是暫時的,不值得大驚小怪,從長期來說,市場的力量會使勞動力嚴重過?,F象消失,只有很小一部分自然失業(這部分人的失業是正常的,無需政府關心)。對一時出現的勞動力過?,F象,他們主張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讓企業和勞動者對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及時作出反應,對勞動職位的空缺及時發布信息,鼓勵勞動者在不同地區間和不同職業間流動。 他們認為,價格和工資從短期上說是有一定的剛性的,所謂剛性也就是不夠靈活,固定不變或只上不下。其主要原因是工會的力量比較強大,要把工資定在高于均衡的水平之上。在這種情況下,非均衡的失業現象會持續存在一段時間。他們的政策主張是,對工會的權力要有所制約,使工資水平隨著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使剛性消失,非均衡的失業現象也就會隨之消失。應該說,持這種觀點的人可稱為右翼觀點。 左翼和中間派的觀點對價格和工資的靈活性的假設基本上持否定態度。他們的基本假設是,價格和工資是剛性的,也就是相對固定的,或者只能上不能下。在經濟不景氣的時期,對勞動的需求發生疲軟現象,要削減工人的工資必然會遭受到工會和工人的反抗。即使在某種程度上對工資作了削減,但也不足以解決非均衡的失業問題。而且削減工資的結果反而會減少總需求。 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同樣對需求變化的反應顯得很不靈活。隨著市場的結構變得越來越集中,壟斷程度明顯增加后,企業對需求不足的反應不是通過削減價格來增加銷售數量,而是通過別的辦法對付之。如果企業認為需求不足是一種暫時現象的話,他們就增加存貨,減少現在的銷售,或者減少生產,從而減少就業。如果企業認為需求不足會持續一段時間的話,他們就會采用成本加成的辦法,把經濟損失轉嫁給消費者。如果工資是剛性的,或只能上,不能下,并且工資成本的比重很大的話,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也會是剛性的。因此,他們批評右翼觀點,認為要依仗市場的力量解決失業的問題是一種奢望。
2.總供應是固定的,還是可伸縮的? 如果總需求發生變化,國民產出會發生什么反應?會對就業發生什么影響? 右翼的觀點認為,總需求的變化,對總供應只有在短期內會作出一些反應,從長期來說是不會作出什么反應的??偣遣皇苄枨笠蛩貨Q定的。它取決于生產要素的生產力和數量,也就是整個經濟的生產能力,而不取決于總需求的水平??傂枨笏降臄U張只會引起通貨膨脹。它不能造成國民產出和就業水平的長期增長。同樣,總需求的萎縮從長期來說也不會導致國民產出的下降和失業的增加,它只能引起價格的下降。 因此,如果政府要通過擴大總需求來實現總供應的增加和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并不是一種良策。他們主張,要直接鼓勵企業的發展和競爭,不要妨礙市場的正常運作,只有這樣,總供應才會增加。這種主張,通常被稱為供應學派經濟學。 與右翼的觀點相反,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總需求的擴大會促進總供應的增加,如果總需求有足夠的擴大,失業率會下降。只要政府保持一種較高的擴張的總需求,國民產出和就業水平的增加就會持續到長期。被擴張的總需求刺激的市場會變得充滿活力和不斷擴張,從而刺激企業充分利用生產能力,雇傭更多的工人,增加投資,進而增加整個經濟的生產能力。 他們認為,要做到這一點,政府不能“無為而治”,不能對市場放任不管,相反,要加強對總需求的管理,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波動要及時調節,確保經濟穩定、持續的增長,防止經濟的大起大落。不同觀點主要表現在對總供應曲線的性質的理解上。 右翼觀點認為,總需求的擴大幾乎不會對總供應產生什么影響,所以總供應曲線是一條垂直的曲線,總需求曲線的擴大,不會使總供應曲線向外移動,結果只能造成價格水平的上升。 反對右翼觀點的人們認為,社會生產能力是存在過剩的,總需求曲線的向外移動(擴大)會使國民產出增加,從極端的角度說,總供應曲線是一條水平線,總需求擴大的結果會使國民產出顯著增加。 不偏之為中的觀點是總需求的擴大,既會使國民產出增加,也會使價格水平上升。如果經濟特別不景氣,有大量的生產能力過剩,開工率甚低,失業率很高,總需求的擴大會使國民產出增加很多,價格水平上升不大。但是,總需求擴大的效果不是始終如此的,隨著生產能力的利用率逐漸增加,生產能力趨向于飽和,總供應曲線就變得陡直起來,企業會發現要增加產出會很困難,對總需求擴大的最直接、明顯的反應就是提高價格水平。從長期來說,如果總需求的擴大導致了社會投資的增加和生產能力的增加,總供應曲線會向右移動。從這點來看,長期總供應曲線比短期總供應曲線更有彈性。
3.預期的作用 人們有各種各樣的預期,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分析,預期主要是指人們對價格和產出的變化會有多快的反應和多大的反應?他們預期的內容是什么?這些預期對經濟產生什么影響? 持右翼觀點的人認為,人們對經濟環境和經濟政策變化會反應很快,特別是對價格變化的預期。他們特別強調價格變化預期的作用。如果總需求擴大了,人們就會預期價格水平就要上升了。工人對工資的增加理解為物價的上漲,名義工資的增加只是一種幻覺,因為工資的增加部分很快會被價格上漲所吞噬。企業對產品需求的增加也被理解為是通貨膨脹的信號,開始以增加產出作為響應,后來發現用提價而不是增產的方法更為“有效”。不多時,企業紛紛仿效,整個經濟提價成風。企業不久發現工資、原材料等外購物品都漲價了,成本明顯提高,企業以此為由,又進一步提高價格,結果價格水平被步步推高。因此,國民經濟的產出不會增加,因而就業人數也不會增加,只是價格水平提高。他們認為,總需求的擴大對增加產出和增加就業無濟于事,它只是通貨膨脹的代名詞。如果有什么作用的話,那就是使企業喪失生產的信心,不敢輕易投資,結果長期的經濟增長受到嚴重的影響,就業水平不會因此而提高。 與右翼觀點相反的經濟學家則認為,預期的內容不是如此簡單的。人們是否預期總需求的增加會導致通貨膨脹,這要看現行經濟的狀況,以及擴張總需求的力度如何,不能一概而論。如果經濟處于嚴重蕭條的時期,失業率很高,社會生產能力嚴重利用不足,政府以直接投資于基礎設施、醫院等公共工程的形式擴大總需求,國民產出和就業人數就會迅速增加。在這種情況下,預期的效應是有利的。企業對擴大總需求不僅僅預期為通貨膨脹,而是預期經濟會得到復蘇,企業會得到發展,市場也會擴展。于是,企業就愿意投資,結果經濟進一步得到發展,國民產出進一步增長,就業人數進一步增加。 因此,對預期理解的差別反映在對總供應的看法上,右翼觀點是總需求的擴張不會產生新的國民產出和就業人數,總供應曲線是無彈性的,是一條垂直的線,所以,其效應是直接導致通貨膨脹;反對右翼觀點的人認為,總需求擴大的結果會增加總供應和就業人數,企業因而會預期國民產出增加。 對這些基本的宏觀經濟學問題的看法不同,反映在政府的作用上也是存在兩種觀點的。凡是認為總需求只會導致通貨膨脹的人就主張政府不要干預經濟,實行放任不管的政策,讓市場經濟發揮充分的調節作用。要制定的政策就是要保護市場的正常運作,比如,限制大企業的壟斷,限制工會的壟斷等。從長期來說,國民產出會增加,非均衡的失業率會降低到均衡的失業率(自然失業率)。擴大總需求的做法,如同飲鴆止渴,毫無益處,從長期來說會影響國民產出的增長和就業。凡是認為總需求會有助于國民產出的增長和就業的人認為,如果聽憑市場調節,非均衡的失業現象會長期存在,而且會相當嚴重。因此主張政府干預,擴張總需求,從而促進總供應的擴張和就業人數的增加。
二、宏觀經濟思想的演變和發展過程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