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再思發展經濟學理論
高晶晶
摘要:人類的期待日益增加是我們時代的一個普遍性特征,人們的期望增加超過了社會滿足期望的能力幾乎是一條人類行為的規律。如我們所知道的,現代性的一個偉大的理智轉折就是用進步的觀念取代了社會變遷的周期性的觀點。人類進步被設定為:如果不是不可避免的,至少是高度可證實的;它同時還被設定為總是有條件的,并且也是連續的。 關鍵詞: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發展
正文:解釋經濟發展的最著名理論是經濟自由主義、經典馬克思主義和不發達學說。經濟自由主義和經典馬克思主義都贊成世界經濟二元論,他們把世界經濟的發展看作為經濟增長從發達國家向傳統經濟國家轉移的過程;欠發達國家被納入到擴大中的世界經濟里,通過貿易技術和投資的流動,從傳統經濟改造為現代化經濟。 一、自由主義對經濟發展的觀點 按照自由主義者的觀點,世界經濟是經濟發展中的有益因素,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往往有利于后者;通過貿易、國際援助和外國投資,欠發達國家經濟獲得了出口市場、資金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影響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是本國經濟的有效組織。對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來說,經濟發展要求排除政治和社會對市場體系的功能和效率的阻礙,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許多要素已從世界經濟中發達的中心地帶擴散到外圍的欠發達國家,這種擴散的速度和方向取決于下面一些因素:經濟要素的國際流動;對外貿易的數量、條件和構成;國際貨幣體系的結構。從長期看,市場力量的運行會使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的經濟水平、實際工資和要素價格趨向同等;而經濟發展的基本障礙在于欠發達國家內部:僅能維持溫飽的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重太大,技術教育不足,儲蓄傾向低下,財政制度薄弱以及最重要的是政府政策的效率低下;一旦這些障礙消除,市場開始有效地運行,那么一國經濟就會開始擺脫落后狀態。 阿瑟?劉易斯認為,假如一國的經濟具備三個簡單的成分——足夠的雨量、中等教育體系和敏銳的政府——就可以發展。問題不在于窮國為什么窮,而是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所說的,為什么若干國家已經克服了發展的障礙,改造了自己,并且通過適應變化中的經濟條件使自己富裕起來。已有的答案是,卓有建樹的國家使市場的發展不受政治干預的妨礙。政治腐敗、寄生性社會結構和官僚結構、偏向城市和奉行經濟民族主義孕育了不適當的公共政策。 二、經典馬克思主義對經濟發展的觀點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是世界范圍的一種動態性、擴張型經濟進程;通過帝國主義擴張,它最終會包容整個世界,使所有社會采用它的商品生產方式。而當社會過渡和資本積累的任務完成后,資本主義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將讓位于它的繼承者——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制度。 當馬克思把注意力從歐洲大陸轉向亞洲、中東和其他地方時,他發覺他的理論不適用于歐洲以外的國家;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不存在資本主義以前的各階段,而且,這些文明社會似乎缺乏社會變革的內部機制。馬克思認為,它們在歷史上是停滯的,沒有能力向前發展;盡管帝國主義是邪惡的,馬克思認為它也是一種進步力量。 列寧認為,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是它發展了世界,而不是使世界不發展;占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經濟在擴張時播下了自我毀滅的種子,從而破壞了自己的地位。 三、不發達理論的觀點 所有不發達理論的實質性內容是:國際資本主義經濟井然有序地運轉著,使欠發達國家經濟畸形和得不到發展。黑非洲、亞洲、中東和拉丁美洲大多數國家在經濟上和技術上繼續處于依附地位;他們繼續出口商品和原材料以換取工業品,許多國家已遭受到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滲透。這些國家中有一些不是進入更高的經濟發展階段,而是實際上在食品、資金和現代技術方面增加了對發達國家的依賴。不發達理論把這種形勢歸咎于外部世界經濟,而不是歸咎欠發達國家本身。 一個正在建立中的神話不是一個可驗證的命題,它是一種傳說,一種歷史哲學,是尋求提供一種框架。如果我們要想取得有意義的進步,那么我們必須把主導性的神話置于重要地位,并要公開地檢驗這些神話,而不是把它們藏匿于一種非實在的、科學性的掩飾之后。 關于現代世界的基本傳說早在19世紀中葉就已經建立起來了。這個基本的傳說就是:很久很久以前,歐洲曾是封建社會,處在黑暗的歲月。絕大部分人使農民。絕大部分農民受擁有很多土地的地主的統治。通過一些進步,中間階層出現了,并成為市民。新觀念出現或者再現了。經濟生產在擴大,科學技術在繁榮。最后,這一切帶來了一場“工業革命”。伴隨著巨大的經濟變化的是政治變化。資產階級在進步的擴展中、在自由的氛圍中以這種或那種方式推翻了貴族統治。所有這一切變化是一起來的,然而它卻不是在每個地方同時發生的。一些國家較其他國家率先實現了發展。長期跑在前面的英國是受寵的候選者;世界經濟中受英國霸權的保護得以發展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另一些國家較為“落后”或欠發達。但是,既然給定了這一基本的樂觀主義態度,那么就沒有必要絕望,因為落后的民族只要模仿前面的或進步的民族,就能夠品嘗到同樣的進步果實。 留意19世紀知識界的幾大爭論,那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這些爭論包括: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爭論、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爭論等等。所有各方都將上述基本傳說作為可信賴的事情予以接受;他們僅僅是出于政治行動的考慮,才對這個精心組織的神話及其各種涵義有所爭論。自由主義者是那些對作為人類自由使者的中產階級的崛起表示慶祝的人,他們提倡將人類進步的福利擴展到那些被認為是落后的群體和國家中去。保守主義者是那些對貴族統治的衰落表示遺憾的人,他們爭辯的是個人主義不等于自由,只不過是對巧取豪奪的一種許可。自由可在傳統和權威的復原中找到。馬克思主義也相信中產階級的崛起和貴族統治的衰落。他們贊同自由主義關于資產階級是人類自由的使者,但同時也論證了,如保守主義所說的那樣,資產階級的自由是對巧取豪奪的一種許可。 當我們談到一個歷史系統中的危機,不是指系統內的一個危機性困難,而是指系統的結構扭曲如此之大,以至于僅有的可能的結果就是系統的消亡。什么是這個歷史系統危機的結構淵源?概括地說,我們可以稱之為:經濟擠壓、政治擠壓和意識形態擠壓。 經濟擠壓可以還原到作為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的兩大基本矛盾。其一為:一面是每位業主竭力通過減少成本,使競爭極大化來獲得利潤;另一方面則是如果存在非充足有效的世界需求,那么就有在一個擴張和競爭的世界經濟中實現利潤的不可能性。第二個矛盾是由生產的無政府主義所引起的,其結果是對于一個給定的、作為競爭者的業主,其投資往往陷入他或他作為一個階級成員的對立方向上。當然,兩個矛盾是直接相關的。 經濟擠壓必然也要產生一種政治擠壓,將在不論是國家間的還是國內的上層中產生激烈的內在矛盾。這種局面還被如下的事實所惡化,即因為“在上層”分配的增加,那么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強烈的懇請者會進入世界人口的那部分之中,以這種或那種方式來分享世界的剩余價值。 如果像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主導意識形態所宣稱的那樣,差別的鴻溝已消除是真實的,那么,大家就很難理解世界上還存在什么反體制運動的群眾基礎。人們關注的事實是:增長率并非如此之快,而是如此之慢。結果是大家所熟悉的。世界經濟中存在一種周期性的滯漲現象, 浮華時代是短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