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主權是我國市場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征
佚名
提要: 馬克思學說的靈魂是勞動者主權,馬克思深刻揭示了勞動者主權形成的條件,描繪了勞動者主權代替資本主權的趨勢,預測勞動者主權是未來新經濟制度的特征,維護勞動者的主權地位是我國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要求。
關鍵詞:資本主權 尋租資本 勞動者主權
一、 經濟制度的權力結構
經濟制度的權力結構是由生產權力結構、分配權力結構、交易權力結構、消費權力結構融合而成的有序系統,而在這一權力系統中處于起點、對整個權力系統具有主導作用的權力就是經濟制度權力結構中的主權,簡稱經濟主權。經濟主權貫穿于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即社會經濟結構的各個環節中,如果一種主權只存在于生產過程,而不存在于消費過程,相反,如果某一經濟主體在消費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但卻不在生產過程中承擔相應責任,則這種主權是不全面的,其地位也是不穩定的,因而也就不構成特定經濟制度的主權形式。
一個經濟主體,要處于特定社會經濟制度的主權地位,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必須擁有或掌握特定歷史階段起主要作用的生產要素;第二,能夠先進的生產或先進的生產工藝有效地使用這些生產要素,也就是說,它能夠將生產要素根據生產力已經達到的水平進行有效的配置。以機器大生產為主的社會,資本是起主要作用的生產要素,盡管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但是活勞動并不直接形成價值,只有活勞動中的有用勞動,并且與生產資料結合在一起,物化在商品中,才能形成價值,成為社會的可用財富。這種狀況也就決定了勞動力的所有者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權力結構中處于從屬的地位,同理,資本的稀缺性及其在社會經濟結構中的支配地位決定了資本的所有者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結構中的主權地位。然而,正因為勞動具有創造價值的屬性,因此當勞動一旦有條件擺脫對資本的依賴,這種形式的勞動就會成為處于主導地位的生產事素。這時不再是勞動依賴資本,而是資本依附于勞動。社會生產結構的這種變化也就決定了具有這種勞動特質的所有者在社會經濟制度結構中的主權地位。以信息技術為主要特征的知識經濟,對物質資本的依賴程度很小,在這里一種有用的活勞動直接就能形成價值,一條信息,一個好的建議常常可以創造出非凡的財富來。因此,知識經濟的來臨必然為勞動者主權地位的確立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 勞動者主權是馬克思經濟學說的靈魂
馬克思經濟學說的靈魂應是貫穿于馬克思全部經濟中的主線,這條主線就是勞動者主權,也就是說,“勞動是生產的真正靈魂”。⑴馬克思的其他經濟理論都是從屬于這條主線,為了更好地論證這條主線服務的。
馬克思創立的勞動者主權論并非是偏袒勞動者忽視資本作用的主觀見解,而是通過嚴謹的理論論證和豐富的實踐檢驗得出的結論。馬克思的勞動者主權論大體包括以下內容:
㈠、勞動者主權的理論依據。勞動價值論和生產力決定論是勞動者主權的
兩大理論依據。勞動價值論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勞動一般的理論,勞動的一般理論科學地說明了人類社會不同歷史時期的物質則富,勞動都是其存在和的真正本源;二是特殊形式的勞動,馬克思主要考察了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生產力決定論是馬克思創立的歷史唯物論的重要內容,這一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后的、根本的根據是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勞動者的創造力,在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唱主角的只能是、也從來就是勞動者的主體性行為。當科學技術的發展達到這樣一個高度,資本所有者已經無能力駕馭這種先進的生產力,因而不得不將資本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資本的運營日益成為一種專門的勞動技能時,勞動者主權地位的物質基礎也就具備了。
㈡、勞動者主權的論證。 這種論證主要體現在以下內容:⒈、福利源泉論;馬克思用他創立的剩余價值理論和資本積累理論為武器,揭穿了所謂資本家養活工人的神話,工人不僅創造出了自己需要的生活資料,而且養肥了資本家,工人的勞動是資本主義社會福利增長的源泉;2、消費效益論;工人的消費與資本家的消費有著完全不同的性質,從再生產的角度,工人的消費是一種生產性消費,是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而資本家的消費卻對社會生產無任何正面意義,它不會使資本增加,而只能是社會財富的純粹消耗。3、經濟動力論;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來自兩個方面,即資本和勞動,工人的經濟動力不僅來源于生活資料的壓力,而且來源于勞動的天然創造性。因為任何一種有用勞動在創造價值的同時,也創造出了新的勞動方法、積累了新的生產經驗,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在這兩種動力中,來自資本的動力是暫時的、有限的,當生產能夠給它帶來剩余價值時,資本的動力就維持著,否則,這種動力就遞減甚至消失。相反,來自勞動的動力卻是長久的、無限的,如果說在資本主義社會這種動力還來自于生活資料的壓力,那么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實現了“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勞動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勞動者的勞動熱情就會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⑵
㈢、資本主權向勞動者主權的轉化。馬克思的《資本論》深刻地揭示了資 本
主權形式的特征,同時也描述了資本主權向勞動者主權轉化的特點和,提出了經濟制度的主權形式從資本主權向勞動者主權轉化的必要條件。1、以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主要特征的生產力的發展已達到這樣高的程度,以股份公司為代表的社會資本代替個別資本成了資本的主要形式,資本經營的效率也主要決定于經營者,而所有者的約束作用從內開始向企業外部轉移,原來的個人約束已被制度約束所主導。2、勞動者自我意識能力的增強,“他們越來越被迫起來要求利用這種財富和生產力為全社會服務,以代替現在為一個壟斷者階級服務的狀況”。⑶3、社會制度的深刻變革。隨著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上層建筑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有了一套新的規則規范經濟主體的行為,這些規則賦予勞動者在社會經濟制度中的主權地位。這樣的社會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包括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級段與高級高段),因為,共產主義社會已具備了勞動者主權存在的必要條件:首先,生產力的發展已經達到了這樣高的階段,人們積累財富的欲望已被積累知識、提高勞動技能的興趣所取代,知識和人才成了社會的主要經濟資源;其次,社會的物質財富極大的豐富起來,勞動不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人們不可缺少的一種生活方式,資本的多少也并不能完全體現個人的社會地位與社會價值;第三,人們的道德水來也達到了一個與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新階段,鄙視單純占有和支配財富的行為,倡導發展個人才能,各盡所能,奉獻社會的行為將成為占主導地位的道德規范。⑷
不難看出,如果用價值標準判斷,勞動者主權與資本主權的社會認可度是截然不同的,資本主權的確立依據是效率,但它忽視社會公平,甚至以犧牲公平換取較高的經濟效率,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和勞動量的增長,是以勞動力本身的破壞和枯竭為代價的”。⑸而勞動者主權形式確立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效率標準,另一個是道德標準,這里的效率是建立在公平基礎上的,是把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起來了的效率,這里的道德是以勞動光榮、奉獻光榮為主要特征的道德,這種道德本身就是提高經濟效率的制度保證。因此,勞動者主權比資本主權有更高的社會認可度。三、 勞動者主權是我國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
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鄧小平同志曾經做過肯定的回答: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是共同富裕,⑹這種建立在誠實勞動基礎上的、以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為手段的廣大勞動者的共同富裕,與馬克思的勞動者主權論是一脈相承的。勞動者主權和共同富裕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勞動者主權是從社會經濟的主體方面說明勞動者在社會經濟制度中的主導作用,共同富裕則是指勞動者對勞動成果的占有狀況,因此,共同富裕是勞動者主權的集中體現,是檢驗勞動者主權是否確立的重要指標。
生產力的,技術的進步,都是一個逐漸累積的過程,與此相適
應,共同富裕的實現,勞動者主權地位的確立也將是一個較長的過程。我們正在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如果從經濟主體地位的角度考察,也是一個勞動者的主權地位逐漸確立的過程,我把這一過程大體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型勞動者主權時期,具體指建國初期至改革前,這一時
期確立了工人階級在政治、經濟生活中的領導地位,其中也包括了這一部分勞動者在當時的經濟制度中的主權地位,這種主權地位的基本體現是工人的全民身份,全民身份將農民等其他勞動者輕而易舉地排除在享有經濟主權地位的集團之外。但這種主權是依靠政治和行政權力確立的,因為當時并不具備與這種主權地位相對應的生產力,從長遠來看,工人的主權地位與工人在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不協調狀況,不僅不能促進生產力的全面提高,而且有礙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當國有經濟的改革不可避免地推進到以產權制度改革為主要的關鍵時刻時,政治型勞動者主權形式也就名存實亡了。第二個階段是尋租資本主權時期,具體指在公有制推行承包責任制到國有中小型企業民營化改革基本完成時期,這一時期民間資本比重很輕,科學技術還處于恢復時期,而依靠價格雙軌制、承包制、產權制度改革,以及從房地產市場、證券市場的不規范運作中,不少人通過尋租獲取大量資本,這些尋租資本一方面加劇了社會的不公平,另一方面填補了國有經濟不活、民有經濟發展不足而形成的經濟真空,成了這一時期經濟結構中的主角。第三階段是資本主權與勞動者主權形式的并存時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社會的經濟結構與經濟運行將從無序走向有序,經營性利潤將取代尋租性利潤成為經濟主體獲利的主要形式,但以知識為主的經濟階段并沒有形成,因而形成了資本主權與勞動者主權并存的主權形式。第四個階段是勞動者主權地位的完全確立期,這一階段的特征是,在制度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完全建成,在生產力上,知識已成為起主導作用的生產力,絕大多數勞動者熟悉以現代信息技術等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科學技術。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社會的財富來源于分工,將生產和消費一分為二;而信息社會的財富來源于融合,將生產和消費合二為一。”“當物質財富為知識財富取代時,”財富也應歸于知識財富的生產者。⑺
,我國的經濟主權形式正處于第二階段與三階段的交替期,但我們應
該肩負起將我國經濟的主權形式向第四階段不斷推進的使命。
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00頁 人民出版社 1979資本論》
⑵ 馬克思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5— 19頁 人民出版社 1972
⑶⑷ 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277頁 人民出版社
1972
⑸ 馬克思 《資本論》 第一卷第十三章 人民出版社 1975
⑹ 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 第三卷 第370頁 人民出版社 1993
⑺ 姜齊平 《知識經濟,主權在誰?》 互聯網搜集 20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