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的比較
顧鈺民
摘要: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新制度經濟學都有完整的企業理論,本文就兩大理論體系中企業的起源、性質、產權結構等內容進行比較研究,梳理出兩者不同的分析思路、分析視角、分析特點,既看到相同點,又看到不同點,為更好地吸收和借鑒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的企業理論、發展馬克思經濟學的企業理論提供基礎性依據。 關鍵詞:企業理論;產權結構;比較研究
企業是社會經濟的細胞,是現代生產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遵循不同的思路研究企業問題,形成不同的企業理論。對二者進行比較研究,有助于從不同的視角深化對企業制度的認識,為我國企業改革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 一、馬克思經濟學的企業理論 企業理論是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生產問題的內容之一,生產的進行和效率的提高離不開生產組織形式的不斷創新。從微觀層次上看,這一矛盾運動過程表現為生產力的發展與企業制度的演變。 (一)企業的起源 馬克思以生產力發展為基本線索來說明企業的起源。他認為,企業的產生源于生產力發展而導致的社會分工和協作。社會分工包含兩個層次:一是社會各產業之間的分工,這是宏觀層次上的分工。二是生產某一產品之間的分工,這是微觀層次上的分工,與企業的產生相聯系的社會分工是微觀層次上的分工。社會分工的發展,首先使生產者彼此獨立,每個生產者只是專門生產一個產品的某個部分。這種分工使生產專業化、工具專門化,從而有效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整體的生產效率。但分工使生產者彼此獨立并不能完成整個產品的生產,在分工的基礎上還必須使彼此獨立的生產者之間形成密切的協作關系,只有分工與協作的統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生產。這就需要有一種生產組織形式,企業就是因分工與協作的需要而產生的生產組織形式,它既形成了分工,又實現協作。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時指出:“資本主義生產實際上是在同一個資本同時雇用較多的工人,因而勞動過程擴大了自己的規模并提供了較大量的產品的時候才開始的。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或者說同一勞動場所),為了生產同種商品,在同一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這在歷史上和邏輯上都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馬克思這里所說的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就是企業生產的起點。因為企業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組織形式。分工與協作生產的客觀要求產生了企業這一生產組織形式。同時,企業的出現又實現分工與協作的統一。社會化生產的要求與企業這一生產組織形式的出現,形成生產力發展與生產組織形式發展的良性循環,生產力因有企業這一生產組織形式而不斷得到發展,企業也隨著生產力發展而不斷向其高級形態演進。 (二)企業的性質和功能 馬克思認為,企業的基本性質和功能是進行財富的生產,并能利用分工、協作及由此帶來的多方面好處進行生產。企業是因社會生產需要出現的,不進行生產的組織就不是企業。當然,這是就企業的最初形式而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企業不再局限于只生產物質產品,從事流通和提供服務的經濟組織也被納入企業范疇,但這并沒改變對企業性質和功能的定位,而只是其性質和功能內涵的進一步擴大。 從生產角度來定位企業的性質和功能,是對企業本身屬性的界定。企業的這一性質和功能不會因為企業的經濟性質不同而改變,無論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還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企業本身的性質和功能都不會改變。馬克思對企業的研究并不局限于企業本身的屬性,而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方面來研究企業理論。從生產力角度來研究的是企業本身的性質和功能,是關于企業的一般理論;從生產關系角度來研究的是企業的經濟性質,即企業的產權性質。企業作為一種生產組織制度,其經濟性質由產權結構的性質決定,不同的企業產權性質決定企業的不同經濟性質,體現不同的經濟關系。從生產力角度研究企業要解決的是這一組織怎樣提高生產效率,從生產關系角度研究企業要解決的是在不同條件下應建立怎樣的產權結構。馬克思經濟學中關于企業理論的這兩方面是密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的。企業的生產效率受企業產權制度制約,企業產權制度的變化,從根本上說為了使企業發展具有更高的制度效率。從這一意義來講,研究企業的產權制度最終要落實于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 (三)企業的產權結構 馬克思對企業產權結構的研究是從兩方面展開的:一是企業產權結構變化的原因;二是企業產權結構變化對企業發展帶來的影響。 第一,企業產權結構變化的原因。馬克思認為,企業產權結構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由生產力發展對企業規模擴大的要求。當機器大工業在社會生產中確立主體地位后,企業就成為社會生產的基本形式。由于機器普遍應用于生產,使生產的技術條件得到徹底改變。隨著生產技術條件的進一步發展,企業規模也不斷擴大,企業發展需要的投資量也越來越大。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社會勞動組織本身,從而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要求生產大規模地進行,從而要求單個資本家預付大量貨幣資本。”企業規模的擴大,要求投入資本的最低限額隨之不斷提高,這使單個資本的能力難以滿足生產力發展這一要求。為解決企業擴大規模需要大量資本的問題,企業產權結構逐漸由單個業主的產權結構向股份制產權結構演變。馬克思說:“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歷時較長范圍較廣的事業,要求在較長時間內預付較大量的貨幣資本。所以,這一類領域里的生產取決于單個資本家擁有的貨幣資本的界限。這個限制被信用制度和與此相聯的聯合經營(例如股份公司)打破了。”馬克思遵循生產力發展——企業規模擴大——對單個資本數量要求提高,從而使企業產權結構也發生相應變化這一思路來揭示企業制度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的原因。從最初的單個業主制企業,發展為合伙制企業、工廠制企業、股份制(公司制)企業。馬克思關于生產力發展決定產權結構變化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在這里得到集中體現。 第二,企業產權結構變化對企業發展帶來的影響。馬克思認為,企業產權結構變化對企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首先,企業產權結構變化使企業規模的擴大突破單個資本數量的限制,從單一產權向多元產權變化,企業也從個人企業向社會企業轉變。馬克思指出:“那種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并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里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即那些直接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并且它的企業也表現為社會企業,而與私人企業相對立。”其次,企業產權結構變化使企業內部的各種關系趨于復雜化。因為產權結構變化,產權主體多元化,必然導致資本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資本所有者并不是資本使用者,而實際使用資本的,又不是資本的所有
者。正如馬克思所說:“實際執行職能的資本家轉化為單純的經理,即別人的資本的管理人,而資本所有者則轉化為單純的所有者,即單純的貨幣資本家。”“在股份公司內,職能已經同資本所有權相分離,因而勞動也已經完全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剩余勞動的所有權相分離。”所有者不直接經營和管理企業,經營者不是企業的所有者,企業的產權關系就必然涉及多個經濟主體,從而在企業中就出現委托代理關系。如何處理好企業中的產權關系及委托代理關系,成為現代企業發展必須要處理好的復雜而又重要的問題。 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的企業理論 企業理論在西方新制度經濟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科斯關于企業性質的理論、阿爾奇安的團隊生產理論及所有權與控制權理論最具影響力。 (一)科斯關于企業性質的理論 企業為什么存在?這是科斯的企業理論首先要回答的問題。科斯指出:“人們通常認為協作能通過價格機制來實現,那么,為什么這樣的組織是必需的呢?為什么會存在‘自覺力量的小島’呢?在企業之外,價格變動決定生產,這是通過一系列市場交易來協調的。在企業之內,市場交易被取消,伴隨著交易的復雜的市場結構被企業家所取代,企業家指揮生產。顯然,存在著協調生產的替代方法。然而,假如生產是由價格機制調節的,生產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組織的情況下進行,面對這一事實,我們要問:組織為什么存在?” 科斯從現實世界出發,以現實世界中存在企業這一組織的客觀事實為依據,從理論上解釋在生產由價格機制來協調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為什么會存在。科斯認為:“可以假定企業的顯著特征就是作為價格機制的替代物。”科斯對企業性質的這一界定,要說明的是,在現實世界中,價格機制和企業這一組織(企業家)都具有協調功能。那么,為什么在有的情況下是通過價格機制來協調,而在另外的情況下是由企業家來協調?對此,科斯把價格機制和企業組織這兩種協調方式的特征做了深入的分析。他認為,如果人們想要控制別人和指揮別人,他必須支付給別人多于這些人在價格機制下所能得到的報酬,目的是能指揮這些人。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因為在現實世界中,企業存在的目的是賺錢,而不只是付錢。企業之所以能存在的理由就是,它進行生產的成本要小于通過價格機制的生產成本。通過價格機制進行生產是有成本的,這種成本最明顯的就是所有發現相關價格的工作而形成的成本。市場上發生的每一筆交易的談判和簽約的費用都會構成生產成本。雖然這些成本可以最小化,但不可能消除這些成本。當企業出現時,雖然契約不會被取消,但卻可大大減少。通過一個契約,生產要素為獲得一定的報酬同意在一定限度內服從企業家的指揮。這一定限度就是對企業家指揮生產要素權力范圍的限定。通過對價格機制和企業組織這兩種協調方式的分析,科斯的結論是:市場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并允許某個權威如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的成本。企業家必須在較低成本的狀態下行使他的職能。因為企業家可以低于他所替代的市場交易的價格得到生產要素,如果他做不到這一點,就要回到由價格機制來協調的狀態。 科斯企業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對企業的性質做出界定:企業是一種協調機制,是一種能替代市場價格機制的組織。企業能存在是通過企業(企業家)的指揮協調,以低于市場價格機制的成本來進行生產。當企業不能以低于市場價格機制來進行生產時,這種協調機制又會讓位于市場價格機制。把握科斯企業理論的要義,一是企業是否是一種具有與市場價格機制同樣功能的生產協調機制;二是企業是否能以低于市場價格機制的成本協調生產。科斯就是從這兩方面展開對企業的研究并形成他的企業理論。 (二)阿爾奇安關于團隊生產和所有權與控制權的理論 阿曼·阿爾奇安是新制度經濟學派研究企業理論的重要代表,他有多篇關于企業理論的論文。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他和德姆塞茨合寫的《生產、信息成本和經濟組織》。他們認為:“對經濟組織理論來說,有兩個重要問題——要解釋是什么條件決定了專業化和合作生產的好處,是從像企業這類組織的內部還是通過市場獲得更好,同時還要解釋這種組織的結構。” 第一,關于團隊生產的問題。阿爾奇安認為,從生產的角度看,企業就是一種專業化合作生產或是團隊生產。作為團隊生產,必須解決好兩個重要問題:一是考核投入要素的生產力;二是確定對要素的分配報酬。如果報酬不與生產性努力相對應,那么該組織就沒有提供生產性努力的激勵;如果報酬與生產力為負相關,那么該組織將遭到破壞。阿爾奇安認為,考核投入要素的生產力問題,在通過市場競爭的產品交換中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如果經濟組織考核得差,報酬和生產力之間僅是松散地相關,那么生產力將較小;但如果經濟組織考核得很好,生產力將會很大。所以,考核和分配問題是企業作為一種經濟組織首先要解決好的兩個重要問題。在此基礎上,阿爾奇安重點分析了企業作為一種團隊生產的特點。由于進行合作的團隊成員的邊際產品不能直接被觀察出來,一個團隊給市場提供的東西可能被當作這個團隊的而不是這個團隊成員的邊際產品。考核或確定團隊成員的邊際產品是需要很大成本的,這種成本呼喚新的組織和程序。如果沒有成本就能觀察到團隊中各成員投入的行為,那么沒有一個成員會有偷懶的動機。但由于互相監督必然會帶來許多成本,所以當每個投入所有者作為團隊一份子而工作時,他會有更多偷懶的動機。要克服團隊成員的偷懶行為,就需要有很大的監測成本。所以,怎樣才能降低這種監測成本,就成為團隊生產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阿爾奇安認為,在不同類型的企業中,降低監督成本的制度效率是不同的。其中,古典企業的效率最高。古典企業具有的特征是:“為使團隊成員有紀律和減少偷懶,擁有剩余索取權的人一定有權力修改個體成員的契約條款和激勵,同時沒有必要終止或改變所有其他投入的契約。因此,尋求增加他們的生產力的團隊成員不僅賦予監督者剩余索取權,而且賦予了他改變該團隊的個體成員資格和行為的權利。當然每個團隊成員可以終止他自己的成員資格(即退出該團隊),但是只有這位監督者可以在不必終止這個團隊本身或他與這個團隊的聯系情況下,單方終止任何其他成員的成員資格,并且他能單獨決定擴展或減少成員人數,改變成員的成分,或賣掉這個團隊監督者所擁有的剩余索取權。正是這個全部權利的集合定義了古典企業(資本主義、自由企業)的所有權(或雇主)。”因此,古典企業的所有者或雇主是這個組織的當事人,他有著與其他投入所有者簽訂契約的權利,擁有剩余索取權,這樣的制度安排增強了對團隊生產中聯合投入所有者偷懶行為的監測能力,從而降低檢測成本。 阿爾奇安的團隊生產理論可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生產的專業化具有比較優勢。這種比較優勢形成了一組聯合投入的團隊生產,當由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