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經濟理論在會計分析中的應用
王艷
對于任意給定的一個社會目標,在自由選擇、自愿交換的分散化決策條件下,需要設計一個經濟機制來達到既定的社會目標。一般來說,機制設計需涉及兩個基本點方面的問題,一是信息問題,即所制定的機制是否只需較少的運行成本;另一個是激勵問題,即在所制定的機制下,每個人即使追求個人目標,其客觀效果是否正好達到社會所要實現的目標。經濟學中把這兩個因素作為判斷一個制度好與壞的標準。從發達國家現行的會計制度來看,它們都較好地解決了會計行為中的激勵和監督問題。經濟機制設計理論所提供的新觀點和新方法有助于我們設計出符合中國現實的、解決我國現實問題的會計制度,并且在理論上預測這一制度的后果。
(二)、產權理論在會計研究中的應用 1.產權與會計準則 會計準則從現象上看是一種規范,但如果從產權經濟學角度、契約經濟學角度和公共選擇理論的角度分析,會計準則實質上是一種產權制度,體現一種契約關系,并具有資源稀缺、壟斷供給以及非競爭性消費等特點。因此,會計準則的制訂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還是一個社會問題。任何一種會計準則都體現了對某些特定主體產權的保護,會計準則的基本結構是產權經濟模式的自然反映。會計準則與其他制度安排一樣,具有約束功能和激勵功能,有效的會計準則應是交易費用最低的準則。會計準則隨著產權的變動而變動,會計準則的變遷應符合成本效益原則。 劉峰、黃少安于 1992 年發表了《科斯定理與會計準則》一文。這是國內第一篇運用現代產權理論研究中國會計準則制定的文章。該文著重闡述了科斯定理與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制定的關系。首先從產權制度選擇角度來理解制定會計準則的必要性。將原來妨礙企業的自主經營活動的一統到底的會計制度及僵化的會計處理方法不能及時處理新的經濟業務都作為制度成本的一部分來考慮。通過分析認為,如果選擇體現產權制度的會計準則,就會降低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其次從節約交易費用角度來理解會計準則采取強制形式的合理性。 2.產權與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 國有企業實質上是一組非市場合約,以租金激勵體制代替利潤激勵體制,代理階層追求非生產性活動所得收益遠遠大于從事生產性活動的收益。會計信息喪失了它原本意義上的用途,而僅僅作為一種尋租的手段可以根據需要隨意調節。所以,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只從會計人員這一方面入手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必須在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大環境下,從明晰產權入手,采用完善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等綜合手段來治理。 有些學者從代理雙方信息不對稱推導出會計監督不力這一必然現象。會計監督的目的在于界定產權和保護產權,企業的所有者由于處于企業外部而處于信息劣勢的地位,因此,對所有者利益的保護應是關注的重點。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是始終存在的,解決的出路在于設計一種機制使所有者與經理層達到激勵相容,這樣經理層對會計的監督就會有效。 還有一些學者從會計信息是一種公共產品這一視角研究會計信息的適度管制問題。他們認為,會計信息是公共產品,因而會產生外部性、搭便車等問題。對會計信息本身的產權問題也要通過政府規定強制性的信息披露來解決,因為公益物品在純粹由私人提供的情況下會造成嚴重的供不應求。 結論 從中國獨特的制度變遷中,借鑒西方的經濟學理論并與中國改革的實踐相結合,解釋轉軌經濟時期我國的會計問題,豐富和提高了人們對會計問題的認識,這必將促進中國的改革,也是中國會計學走向世界的資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