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跨區域中小銀行組織結構設計: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
陳晞
摘要:2009年銀監會下調城商行異地市場準入政策,從而加速了中小銀行的跨區域經營熱潮。中小銀行跨區域經營面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挑戰,如何生存、發展、壯大是中小銀行面臨的重大課題,如何設計組織結構以保證發展是跨區域發展的中小銀行必須解決的迫切問題。本文從新制度經濟學的交易費用理論入手,提出中小銀行在跨區域經營的組織架構中,既要實現垂直向下的部門一體化,也必須相應提高分支機構的管理邊界,從而減少內部摩擦和交易費用,提升效率;通過比較當前的商業銀行組織結構,分析中小銀行跨區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終提出適合中小銀行跨區域發展的組織架構與管控模式。 關鍵詞:中小銀行;組織結構;交易費用理論 Abstract:Since 2006,regulatory authority twice adjusted the permission measure which accelerated small and medium banks to run business cross-regional. These banks face mor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ve. How to survive, grow and become strong is a major project and how to alter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o maintain growth is a must problem to solve immediately.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raction cost theory of the new institution economic,analysis the present problems of cross regional development,compares the mainstream commercial bank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uitable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for cross-regional small and medium banks.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 bank,organization structure,traction cost theory
跨區域經營的中小銀行①是指中小銀行突破自身所處城市所轄行政區域的限制,實現跨行政區域的經營發展,目前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本省范圍內不同城市間設立分支機構,另一種是跨省(區)、直轄市間的發展。2006年,監管部門發布《城商行異地分支機構管理辦法》,為中小銀行跨區域發展提供了制度依據。2009年監管部門調整了市場準入政策,放寬和簡化機構設立。銀監會也提出中小銀行發展的四個方向,即成為全國性銀行、區域性銀行、社區銀行以及專業化銀行,這為有條件的中小銀行提供了明確的發展路徑。因此跨區域經營已經成為中小銀行發展的主流模式。至2009年底,實現跨省經營和省內跨區域經營的城商行數量為42家,占城商行總數量的29%。其中,實現跨省經營的城商行數量為32家,占總數量的22%②。 中小銀行跨區域經營面臨著更激烈的市場競爭挑戰,如何生存、發展、壯大是中小銀行面臨的重大課題,而如何調整設計組織結構以保證發展又是所有中小銀行必須迫切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文引入新制度經濟學的交易費用理論,針對中小銀行跨區域發展過程中組織結構存在的問題,分析比較主流的商業銀行組織結構,最后從降低交易費用、提高經營效率的角度,提出適合中小銀行跨區域發展的組織結構。 一、組織結構研究的新視角:交易費用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費用理論最早由Coase(1937)在《企業的性質》中提出。交易費用是指運用市場價格機制的成本,它包括兩個主要內容:發現貼現價格以獲得精確的市場信息的成本,以及在市場交易中,交易人之間談判、討價還價和履行合同的成本。Coase認為,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不確定性與小數目條件使得市場交易費用高昂,為節約交易費用,企業作為代替市場的新型交易形式應運而生,因此交易費用決定了企業的存在,“企業的顯著特征就是作為價格機制的替代物”,企業采取不同的組織方式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節約交易費用。Coase還進一步分析了市場與企業的邊界問題,他認為企業的規模會擴張至企業的內部管理組織成本與外部交易成本的均衡點,即“企業的擴大必須達到這一點,即在企業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開市場完成這筆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個企業家來組織這筆交易的成本。” Williamson(1985)在Coase的基礎上,將交易費用理論進一步發展。他認為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可以看作是一種交易,所有的交易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契約(contract),并且人是有限理性③(bounded rationality)和機會主義④。一項交易由市場組織好還是由科層組織好,取決于交易的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的綜合考慮。其他條件不變時,資產專用性⑤程度越高,市場節約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的優勢就越不明顯,因此交易就越適合由科層⑥來組織;反之則反是;處于兩者之間的交易就適合由混合形式(hybrid)來組織。而科層能夠取代市場,是因為其能有效降低交易費用。與市場制度相比,內部交易者通過機會主義傾向以犧牲企業的整體利益來滿足私利的能力被削弱,機會主義的動機也因之削弱;與內部組織相關的各種活動能夠得到有效的監督和審核;內部組織擁有處理爭端或糾紛的優勢;內部組織還可以從各個方面減輕信息不對稱的影響。Williamson進一步在《市場與層級組織》一書中,將組織結構分為U型、M型和H型三大類,與U型結構相比,M型結構實施了更多的向下分權,與H型結構相比,M型結構實施了更多的中央調控,他認為從U型→H型→M型⑦的演變過程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組織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