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經濟學與社會關懷
佚名
作為法學與學之間交叉的一門邊緣學科,經濟學當初剛被介紹到來時即引起了學術界廣泛的關注。它從經濟學成本投入與資源分配等角度出發,對法律與制度的安排作經濟的,以期使這種安排達到最佳效益。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法律經濟學開闊了法學領域的新視野,對于解釋現行的法律制度,預測其趨勢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令筆者憂慮的是,作為在當今中國雄霸學術界控制著話語權的作為顯學而存在的經濟學與法學兩門學科的結合所產生的新生兒,法律經濟學的誕生,會不會難以避免地沾染上豪門習氣?事實證明,筆者的憂慮絕非是杞人憂天。當今中國法學界在法律經濟學的研究中往往過份注重煩瑣的數學及技術的分析,甚至陷入其中自得自樂以致不能自拔,但卻忽略了作為所應當共同關注的一個重要-社會關懷。
問題還得從一件事情談起。前些年沈陽市出臺了一部事故處理的地方性法規,大意是如果行人違章而機動車輛并無違章,那么發生交通事故依該規定責任將全部由違章的行人負擔,機動車駕駛一方不負賠償責任。經媒體炒作,將其內容形象地概括為“撞死人白撞”。此法規一出,立即在全國激起了軒然大波,贊成者固然有之,但聽到更多、更普遍的是反對者的聲音,我國著名的民法學家梁慧星教授也加入了聲討行列,將其喻為是反人道、反人性、野蠻的規定。由于媒體的關注和推波助瀾,一時間,沈陽市的這部法規成了過街老鼠,處于人人喊打的境地。
但是,爭論歸爭論,盡管對沈陽市有沒有權力制定這樣一部涉及到人的健康權甚至生命權的地方性法規以及這部法規本身是否違反憲法的精神或直接違反立法法的規定可以作進一步詳細的法理分析,盡管反對者眾多,沈陽市的這個法規還是實施了,后來聽說武漢和上海兩市也有了相類似的規定。本來嘛,學者也僅僅就是學者罷了,唐詩不早就有云:“百無一用是書生”嘛,而更何況偉大的領袖亦曾豪情萬丈地寫下過“劉項原來不讀書”的偉大詩句呢。作為百無一用的書生縱然反對又能如何呢?最終不還是徒勞嗎?這場討論后來漸漸地平息下來了,因為這個世界變化實在太快了,人們的注意力也轉移得實在太快了,人們實在沒有耐心長期關注一個已失去新鮮勁的類似祥林嫂和阿毛之間發生的這一類的故事。雖然隨后武漢和上海的兩位教授喪生滾滾車輪下的慘劇讓媒體抓住又猛炒作了一把,讓善良的容易感動的人們掬了一把同情的淚水和又憤慨了一回,但不可否認的是法律就是法律,絕不是說著玩兒的,盡管你可以把它歸到法概念中的“惡法”之列,盡管它可能與亞里斯多德所稱的那種得到普遍遵守的法律本身應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的理念相左,盡管它可能直接或間接地與公平、正義、人權的憲政精神相違背,但因為它是法律,所以盡管人們可以自由地批評它,但同時還是必須嚴格地遵守它,因為違反它的后果必然要付出相應的沉重的代價。“惡法殺人”的例子在上也是不絕于書的,誰都不會忘記,作為西方文化史上的兩位圣人蘇格拉底和耶蘇都是為惡法所殺的,因此,兩位教授之死也頗具悲壯與神圣色彩了。我本不想加入這場討論來湊熱鬧,尤其是在一個話題冷場之后再提起又有什么意思呢?但最近讀到的一篇文章卻不得不讓我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了。
這篇文章出自一位法律學者的手筆。談得就是上面所述的沈陽市的那個法規,他從經濟學的角度對該法規進行了分析,運用的是一些數學的、技術的,過程不太能引得起我的興趣,但是其通過以上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結論倒是引起了我的關注。作者的結論是,沈陽市出臺的該法規的背后是有經濟學根據的,符合經濟學原理與,換句話說這部法規是合理的。認為這部法規的出臺將有助于促使行人自覺遵守交通規則,言下之意即是:如果沒有這類的規定,行人橫穿馬路將很難禁止。而且他進一步認為,由于行人橫穿馬路,車輛就需慢行,那么道路就會不暢,從而到交通運輸的效率。如果造成事故,事故的處理必然就會造成交通的堵塞甚至癱瘓,將造成巨大的社會資源的浪廢,因此,在處理交通事故時這些損失都應考慮在其中,應由責任人來承擔。通過以上的分析,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這部法規的出臺是合理的。至此,我不禁拍案而起不得不有話要說了。
首先,這位作者完全可以放心,他所預料的那種如果沒有此類的規定將會出現的他所描述的災難性的后果絕不會出現。對于交通事故的處理,公安交通部門依據的是1991年國務院發布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中的有關規定,在司法實踐中普遍的做法也是依據該規定而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23條“高度危險作業”條款棄置一旁的。當然,對于涉及到人的生命健康權的處置的這么一個如此重大的問題,國務院是否有權制定這樣的一個《辦法》,筆者持謹慎的態度。但即使是依據這樣的一部在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問題上簡單地采用過錯責任的《辦法》的規定,對于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造成對方人員死亡或者重傷,機動車一方無過錯的,應當分擔對方10%的經濟損失。這里規定得很明確,這10%不是賠償,僅是一種損失的分擔,亦即是一種人道的補償。雖然10%的人道補償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性質上均遠遠不及梁慧星教授所主張的發生交通事故機動車一方應承擔無過錯責任的全部賠償,但畢竟它還是體現了一線人道之光與人情溫暖的。雖然即使有10%的人道補償,但是誰都可以設想,絕不會有任何行人為了這區區10%的補償而故意將自己的血肉之軀與滾滾流動的鋼鐵相碰撞,因為后果誰都可以預料。因此,連這區區10% 的人道補償都要取消的交通法規的出臺是否能真正起到阻止行人橫穿馬路的預期效果是很值得懷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