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體制的公共經濟學淺析
劉莉
摘要:公共經濟學,基于對公共財政的分析,所體現的公共財政體制應用于教育體制中,表現為對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成本效益分析。此外,為了順應和諧社會的發展,政府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并改革高等教育體制和研究生收費機制,以促成合理教育體制的形成。 關鍵詞:成本效益分析 效率公平分析 研究生收費制度 農村義務教育投入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使人們更加注重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為了適應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索與思考教育問題及如何改革教育體制等問題成為必要。政府加大投入義務教育、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以及研究生教育收費等問題亟需解決。 一、公共經濟學與財政學 公共經濟學是在財政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經濟學的分支學科,但兩者的有區別。 傳統財政學,不包括公共產品、俱樂部產品、社會保障、公共選擇和政府規則等問題,而公共經濟學包括政府、非盈利性組織、公共企業和民間社會組織等。公共經濟學研究對象是公共部門的全部經濟活動,因此也稱為政府經濟學。它不僅關注政府,還包括企業和個人。 詹姆斯·波特巴認為,財政學包括與稅收及其相關問題等籌集收入方面的問題,[1]主要是稅收問題,而公共經濟學則包括大量與支出相關的問題。 而理查德·馬斯格雷夫認為:一方面,財政學僅涉及公共政策的財政工具,公共經濟學則包括貿易政策、反托拉斯政策和各種形式的管制等工具;另一方面,兩者可能不存在顯著差異,并且兩者可以通過共同預算政策將一串財政工具合并起來。 二、高等教育的成本核算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逐漸由公共產品性質開始演變為準公共產品性質,向混合產品發展。 1.教育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即包括社會效益和個人效益,特別是個人效益。就教育體制來說,目前的教育狀況與早期的免費就學不同并開始表現為只要個人承擔部分費用才能接受教育。2.高等教育明顯具有產業經濟屬性。就辦學體制來說,市場主體的多元化使學校的事業性管理性質轉變為多元化的產業屬性管理性質。 三、研究生教育收費制度 (一)研究生教育收費觀點及經濟學分析 研究生教育應普及收費制度。首先,考生增多、研究生擴招政策和財政有限性是研究生實施收費制度的主要原因;其次,為適應國際高等教育財政體制改革方向,[2]對研究生教育收費是必然的。 一些人認為對研究生收費是不合理的。第一,研究生教育是公共產品,實行收費可能導致部分貧困生放棄研究生就讀生涯,造成相對不公平;第二,就潛在的人力資源來說,收費可能扼殺優秀人才,最終引起公共資源的分配不公平。 1、研究生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勞動力市場也即就業市場出現的勞動力供求不平衡,增加了市場中雇傭方對高層次人才即研究生以上學歷的人才的需求;為了促進社會生產力,現代社會結構必然要求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市場競爭機制帶來的有機成本的提高,接受高等教育成為必然選擇,個人對研究生的需求增加,這也證明了研究生教育的私人屬性。 2、效率與公平分析。公平,指實施部分收費,對于努力者或特殊才能者是公平的,這是市場經濟公平原則體現。相反,對受教育者來說,研究生衡量標準過高,不收費則導致不公平;對國家來說,全盤公費不可能,由于不能獲得全部收益,有必要實施收費。 (二)合理設計研究生收費制度 1.根據人力資本不同,在確定招收對象與衡量標準差額的基礎上收費,從而防止差異。2.研究生教育收費制度配套措施的思考。首先,各高等院校應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擴大教育規模;其次,學校注重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實施獎學金制度等,在補償政府投資的人力資本和研究生所花費用的同時,與自費研究生相配合激勵其進行科學研究。此外,引入高效的競爭機制,定量設置獎學金制度,金融機構介入,實施彈性學制且不規定教育年限。 四、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的政府投入研究 (一)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狀況及分析 1.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存在缺口。農村稅費改革前,義務教育經費主要靠鄉級財政、教育費附加和教育集資已存在困難;稅費改革后,由于取消了教育費附加和教育集資,造成原有教育財政資源渠道的短缺;新的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又尚未建立。至此,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存在巨大缺口。 2.債務問題嚴重。稅費改革前,由于投資不足,只能舉債籌資。教育的債務可通過教育費附加、教育集資保障償還;稅費改革后,兩者的取消打破了償還機制,使教育事業發展的配套資金無法得到保障而增加了教學債務。 3.財政分級負擔尚未形成。農村義務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稅費改革前有“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稅費改革后,實行“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縣級財政負擔因此加重,無力承擔對教育的投入。 (二)政府投入農村義務教育的思考 政府投入是必要的,并且政府應合理投入農村義務教育。 1.農村義務教育的外部性決定了必須由中央地方政府合理負擔農村義務教育費用。2.政府投入的保障措施:將義務教育經費單列入財政預算體制,加大政府教育投入的透明度;轉移支付上加大專項支付,適當減少一般性轉移。3.政府投入的效率與公平。政府加大對學生的補貼,對學校補貼可能導致腐敗和低效率。可以采取現金補貼和發放教育券的形式。 教育的性質決定教育體制的完善。投入和產出即成本和效益分析決定教育的屬性。教育是公共產品。義務教育的投入大多由政府承擔,由于義務教育的效益很大程度上體現為社會效益。然而,教育也是私人產品。經濟在發展,人們需求不斷提高,高等教育特別是研究生教育日益呈現私人產品的性質,作為潛在的人力資本和人們的理性特征,加之國家的財政資源的有限性,使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的私人效益大于社會效益。因此,一定程度上,政府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并注重農村與城市義務教育的協調發展,最終獲得更多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淺談公共經濟學與財政學的關系及其發展趨勢.2009-09-12 [2]梅錦萍.研究生收費制度的公共經濟學思考.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3]公共經濟學視角下農村義務教育政府投入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