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政治經濟學教材創新建議
于國權
論文關鍵詞:政治經濟學教材;市場經濟;勞動價值論;與時俱進;創新
論文摘要:刪除政治經濟學中的勞動價值論和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建立的相關理論,把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合理成分與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相結合,重新建設現代經濟學的新體系。這是一個大膽的徹底進行政治經濟學改革的建議,是我們隨著改革開放正在做,也必須做好的事情。
全國普遍高等學校“兩課”示范教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l版)是一本最新出版的比較優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材。優秀就優秀在教材的內容組織、表述方式等方面,“作了較大的改革和創新”。這些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筆者不再詳細分析教材的特點和優點,而是立足于個人的教學實踐和對有關理論的學習體會,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提出創新建議,刪除政治經濟學中的勞動價值論和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建立的相關理論,把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合理成分與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相結合,重新建設現代經濟學的新體系。這是一個大膽的徹底進行政治經濟學改革的建議,是我們隨著改革開放正在做,也必須做好的事情。這將讓教材更具“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弊鳛轳R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樞紐”或基礎的勞動價值論也應該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產生后的一個多世紀里,理論學者也一直沒有放棄對勞動價值論的探討,特別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為進一步研究和認識價值理論提供了機遇。到目前為止應該承認已取得重大的進展,并取得重大共識。這集中體現在江澤民同志2001年7月1日的《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江澤民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和勞動價值的理論,揭示了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特點和基本矛盾?,F在,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當時所面對和研究的情況有很大不同。我們應該結合新的實際,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边@段話反映出我黨的三點共識:第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創立的勞動價值理論,也就是我國現行的政治經濟學教材中所闡述的勞動價值理論,在“當時”是正確的。第二,我們“現在”在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條件與“當時”“有很大不同”,因此,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創立的勞動價值理論不適應“現在”。第三,還要承認,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和生產社會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深化,當代資本主義的情況也“有很大不同”,不言而喻“當時”的勞動價值理論也不適應于當代資本主義。因此,江澤民針對我國情況提出:“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這種“研究和認識”也有了共識,對此,教材進行了總結。第一,要拓展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種類。主張“把創造價值的勞動從企業內部向企業外部拓展?!钡诙?,要拓展創造價值的領域。主張“把非物質生產領域中創造精神財富的勞動也視為創造價值的勞動,…‘把創造價值的勞動從物質生產領域向非物質生產領域拓展”。這兩方面的拓展,是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發展。但也應承認,這樣的價值論目前還無規律可循,價值也無法統計和計量。
目前,我國的政治經濟學教材包括兩類,一類是作為普通高校經濟類專業的專業課或專業基礎課,另一類是政治理論課。這兩者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是不同的。前者的內容可探討、研究,而后者應具有確定性,能使學生明顯感到具有現實性、可信性,從而有助于建立大學生的良好的理想和信念,而不是將信將疑。
基于“舊的”勞動價值論已經不適應,“新的”勞動價值論尚未建立,我認為作為普通高校政治理論課之一的政治經濟學,關于勞動價值論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剩余價值理論、不變資本可變資本理論、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等等,都應從教材中刪除。試想,在人們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有了新的認識并取得一定共識的今天,在私營企業、外資企業為我國提供了大量財稅收入,容納了大批就業人員的今天,在很多私營企業家成了勞動模范、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時候,我們的政治理論課教材還在根據“舊的”勞動價值論講“工人不僅養活了自己,還養活了資本家”,甚至認為資本家的“全部資本都是工人生產出來的”,這是不是有點不合時宜?過時的該刪除的理論繼續保留,結果適得其反。 從另一方面看,現在又是我們創建新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大好時機。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改革開放、十四大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以及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相關決定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重大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边@也意味著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賴以建立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已經具備,實際上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已經建立起來了。
1978年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首先取得了農村改革的成功。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從正反兩方面總結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提出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通過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指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個決定是指導中國經濟體制全面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鄧小平對這個決定的評價是:“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我是這么個評價?!彪S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對市場認識的深化,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十三屆四中全會后,提出建立適應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特別是1992年鄧小平提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從而使黨的十四大明確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則明確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如果說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僅僅是政治經濟學的初稿的話,那么經過20年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它的二稿、三稿、四稿、五稿,到現在已經是一部完成稿了。當然這部完整的政治經濟學著作,如何以教材的形式提供給大學生,還需要廣大理論工作者的努力。
另外,編寫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還有一個吸收和借鑒的問題。我們知道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經濟學說的理論來源,馬克思正是批判地吸取了他們的合理因素,才建立起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完成了政治經濟學的革命。當代西方經濟學是對現代市場經濟理論的探討和總結,其中蘊含著大量的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我國眾多的經濟學家也應該而且必須像馬克思那樣從已有的市場經濟理論出發,從中吸收一些合理的成分,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實踐,創立出現代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推向一個新的境界。這應該是理論和實踐發展的一個自然而然的結論。大學生就需要這樣的政治經濟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