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變革中的國際政治經濟學:主要流派及其核心原理

郭銳 桑林

論文關鍵詞 :國際政治經濟學 自由主義 現實主義 激進主義 核心原理

論文摘要:歷經 30余年發展 .國際政治經濟學逐漸成為 學界 所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國際政治經濟學把 國際政治關系與國際經濟關系及其互動結果和衍生現象銜接起來,從全球化角度剖析了國家與市場的現實場景、互動關系和作用規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延展,特別是國際政治經濟化與國際經濟政治化的日益明顯和相互滲透,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主要流派與其核心原理日臻完善和成熟。當前,國際政 治經濟學仍然受限于理性主義的分析框架。面臨著諸如分析方法和分析語言的繼續充實與更新等一系列問題。

隨著全球體系的加速形成,興起于 20世紀 70年代西歐和美國的國際政治經濟學(IPE),日漸成為學界所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從理論和方法論角度而言,國際政治經濟學主要形成了三大流派以及若干核心原理,包括 自由主義與相互依存理論 、現實主義與霸權穩定理論 以及激進主義與世界體系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化與國際經濟政治化的日益明顯和相互滲透,為國際政治經濟學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研究素材和新穎的思維視角,也昭示著其已經步入新的變革時期。

一、 自由主義與相互依存論

自由主義強調市場對國家的決定性和強制性,其觀點承襲了西方主流經濟學和政治學的理想主義傳統。自由主義把國際關系的發展看作是一部市場進化的歷史,當今世界體系是由全球性的現代化所塑造,并有賴于三種力量 的推進:一是經濟力量,即開發市場、利用新資源的能力;二是技術力量,如通訊、運輸 、制造手段的革新;三是組織力量,即管理經濟活動的方式。靈活應對主要由上述三種力量推動的市場化構成了國家生活的主要內容~13(P14)。國家間穩定的貿易與經濟交流、深化的相互依存關系以及由此凝結的互惠紐帶,有助于鞏固和發展國家問的合作關系,從而成為培植國際和平的源泉之一 。對此,相互依存理論(interdependence theory)從民族國家與全球市場的權能關系角度 ,給出了學理推斷和說明,其也成為自由主義中最重要的分支理論之一。

相互依存理論認為國家間的經濟依賴狀態是一種客觀情形 ,各類國際行為主體(國家、國際組織與跨國公司等)活動的終極 目的是促進全球資源配置的均衡化和效用最大化,實現全球福利的普世化 ,從而為國際和平提供一種功能性的保 障。為此 ,必須限制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從而強化 國際經濟關系的正向博弈功能,使各類國際行為主體通過合作關系的不斷推進而共享利益,以推動國際經濟體向均衡化發展。經 由相互依存的組織網絡形成的技術上合作、行為上共處的國際體系,為更多的使用非政治方式和非軍事手段來解決國際沖突提供了必要條件。

很多學者的研究證實,相互依存狀態并不必然地意味著國際行為主體問的合作一定就是平等互利和非零和的關系。由此,羅伯特 ·基歐漢(Rob一ert 0.Keohane)和約瑟夫 ·奈(Joseph S.Nye)提出了復合相互依存理論(complex interdependenctheory)。該理論的創新之處是引入了成本一收益分析法,指出相互依存關系包含著代價,而事先指明某種關系的收益會大于代價不太可能。這取決于國際行為主體對自身價值和依存性質的判定[2(P14)。很多學者注意到,相互依存關系的達成及其程度受到交往單元的數量與損失程度兩大變量的迭加作用和影響,致使依存關系中權力的來源更加復雜,形成所謂的敏感性 (sensitivity)和脆 弱性(vulnerability),依存 的雙方或多方只有相對受益(relative gains)和相對受損(relative loses)。換言之,國際社會中的相互依存關系大多是非對稱的從而造就了國家間的競爭與合作。相互依存關系的遞進與發展 ,非但沒有弱化國家的政治權威 ,反而是相互依存的非對稱性所特有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為國家新的政治權力提供了來源與動力。為此國家間必須保持適度交流(以不引起對方感到威脅為底限),以減少相互依存中的對立因素并使之趨近于對稱,從而強化由此派生的國際協調與國際合作的基礎,即國際制度 (international regimes),使之成為調節和控制國家間關系的一般性制度安排C33(P320—324)。

二、現實主義與霸權 穩定論

現實主義源于重商主義和德國歷史學派。現實主義認為國家是政治經濟問題的中心,市場依賴于國家的存在。馬克斯 ·韋伯(Max Weber)認為重商主義意味著現代 國家的形成 以及資本主義的贏利經營轉移到政治上(4](P370—375,727)。弗雷德里克 ·李斯特(Friedrich List)的“生產力理論”認為 ,權力較之財富更重要,并決定著國家的主權獨立和財富保持C5)(P46—47)。國家應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和貿易,并依賴保護主義手段確保本國的工業競爭力。

現實主義從國家中心論出發,對內強調干預主義,對外主張保護主義,并認為政治權力框架決定經濟利益分配。民族經濟的發展與國家財富的增長依賴于國家“為尋求權力而斗爭”的能力。本質上,國際經濟關系是相互沖突的,世界經濟競爭的零和博弈特性,凸顯國家安全和軍事力量對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決定性。競爭作為國際交往的一種常態 ,意味著增強自身優勢和削弱競爭對手。霸權穩定理論(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尤為明顯地體現了現實主義的訴求和預期。

霸權穩定論主張由單一的霸權 國家主導國際體系,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創立結構和秩序,以便規避無政府狀態(anarchy)下國際體系的失序風險。羅伯特 ·吉爾平 (Robert Gilpin)從基本力量模式(crude basic force mode1)角度,給出了霸權國家確立的三大標識:一是形成以霸權國家為中心的經濟勢力范圍;二是建立以霸權國家為核心的金融貨幣權勢;三是霸權國家具有適應全球經濟變化的超凡能力。從公共產品(public goods)角度而言霸權國家所提供的諸如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制度穩定的國際金融體系以及國際政治和安全機制等雖然體現了霸權國家的意志和夙愿,成為鞏固霸權國家權力和地位的重要工具,但也有益于體系內的成員國。因此,霸權也被認為是維持無政府狀態下國際體系穩定與和平的一項條件。

霸權穩定論突出了政治結構變動對 國際經濟秩序的影響,它尤為關注國家體系以及國際政治關系在組織和管理世界經濟中的作用,并視國家安全和政治利益為首要目標。基于對霸權戰爭尤其是世界政治變革的系統研究,羅伯特 ·吉爾平從因果機制(causal mechanism)角度闡明了霸權 與國際體系的關系 ,并指出了統治或控制國際體系的三種途徑:一是國際體系中政治聯盟 間的權力分配,從形式上有單一結構的帝國主義或霸權主義、二元結構的冷戰體系,以及多元結構的均勢體系;二是國家間威望的不 同層次 ,威望 (prestige)就是實力尤其是軍事實力的聲望,并 由此決定哪些國家實際上統治國際體系;三是國家間互動的一系列權利和規則—— 國際條約,其所依據的是居于支配地位的集團或國家的權力和利益 ,有學者稱之為“統治者實踐的模型”[6](P35--42)。

現實主義認為,霸權 國家塑造和維持國際體系穩定與和平的基礎是其強大的生產能力所帶來 的“經濟剩余”。這種“經濟剩余”會因邊際收益遞減法則和經濟結構的“軟性化”而趨減,從而導致霸權國家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能力和意欲逐漸減弱,以致其所確立的國際體制最終歸于瓦解,國際社會再度進入失序狀態。可見,由唯一主體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很不穩定。由此 ,羅伯特 ·基歐漢提出了霸權后合作理論。通過增加維持秩序的主權 國家的數量來分散負擔國際公共產品,交涉形態的多元化有利于有關國家協調立場,從利害關系的連續微調中達成利益一致,從而實現國際體系的結構性穩定。

三、激進主義與 世界體系論

激進主義的最大創見是立足于世界政治經濟的邊緣地帶(第三世界)而非核心地區(發達國家)從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后果角度來探究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的互動演化[7](P54)。激進主義認 為從本質上國家間關系是一種國家與國家社會力量間的關系。世界體系中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力量(核心地區與其統治力量),只要可能總是要對世界進行政治、經濟和精神的改造。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從本質上就是一種剝削關系。擺脫與發達國家的依附關系,最終實現發展中國家的非殖民化和現代化 ,成為激進主義的一項核心命題。世界體系理論,world system theory)是其 中一支較為典型和發展相對較快的學說。

世界體系論主張對近代以來的世界歷史和社會變革展 開長時段 (1ong term)和大范 圍(1argscale)的研究,以充分顯現世界體系的“社會時間”和“地理空間”特質。伊曼紐爾 ·沃勒斯坦 (Immanuel Wallerstein)認 為,世界體 系是一個 由政治、經濟和文明三維組成的實體,它具有單一的勞動分工和多元文化,而非一維的“國家”和“社會”。世界體系中政治單位間的聯系圍繞經濟利益分配展開。次序地呈現出中心(center)、準邊緣(semiperiphery)和邊緣(periphery)三級結構,并最終被政治安排和文明認 同所強化[8](P462—470)。 世界體系論的一項假說認為,資產階級必定利用其主宰物質生產過程的巨大優勢來統治世界,并通過建立某種制度來保證這種統治,不符合這種制度安排的國家將受到打壓。由于國家間政治經濟關系受制于某種世界性的生產方式,只要介入這一過程的國家都存在相互作用和影響。在生產方式中居于主導地位的霸權國家必然對國家問的政治關系發揮著領導作用,因而存在外圍或非中心國家的挑戰以及中心結構 內部霸權與挑戰霸權的斗爭E9;(P5—1 3)。世界體系論的最大貢獻是對霸權的興起和衰落,即國際體系在單一中心霸權和多中心力量平衡間的波動周期及其規律的系統研究。喬治·莫德爾斯基(George Modelski)提出一個循環序列(103(P229—230):第一階段,嚴重政治沖突(全球戰爭)時期,國家對秩序的期望很高,卻很難實現 ;第二階段,世界秩序(世界權力)初創時期 ,國家仍然對秩序的期望很高,這種秩序實為霸權的產物;第三階段,霸權合法性減退 (hegemonic delegitimization)時期,國家對秩序的期望讓位于各種安全范式 ;第四階段,權力分散(deconcentration)時期 ,國家對秩序的期望及其有效性(availability of order)都降至最低點。這種循環序列構成了世界政治的一個霸權周期,即長波周期(一般為 100年)。

對于世界政治 中權力“集中”(concentration) 和“擴散”(diffusion)的波動周期,伊曼紐爾 ·沃勒斯坦從世界體系的運行動力角度給出了分析和解釋。他認為世界體系中存在兩個范疇的運動:一是階級范疇的運動,即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和抗爭,其動力是資本積累;二是地理范疇的運動,即核心地區和邊緣地帶的依附與對立,其動力是不等價交換El1](P80—81)。從構成中心和邊緣關系的主要層面而言,雙方的結構和地位經由一定條件的催生可以互相轉化換言之,中心和邊緣并非一成不變的,核 fl,地區會 出現停滯并淪為邊緣地帶;邊緣地帶也可能上升為核心地區或準邊緣地區。所謂“一定條件”,主要是三種類型的跨邊界交換 :一是經濟交換(商品、勞動力、資本流動等);二是政治交換 (戰爭、侵略、精英聯盟等);三是文化交換(信息、規范、意識形態、宗教等)。上述三種交換的結果, 并不意味著必然會形成一個單一的集合體,但從 中心化或邊緣化中出現的經濟兩極化必然會伴有政治兩極化,即核心地區成為強 國,邊緣地帶淪為弱國,從而形成了帝國主義的霸權。

四、結 語

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在全球體系中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從本質上反映了國家權力與世界市場之問的關系,這種關系又直接表現為各種類型的國際行為主體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和博弈。由于直面國際關系現實問題,國際政治經濟學迅速發展起來 ,建立了一套系統的概念和假說,產生了一批影響深遠的學說。目前流行于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領域的是大量 的個案研究 (case—studies或 issue—studies)[12](P178—179)。這反映出,國際政治經濟學雖然突破了傳統政治學與經濟學的學科分野,而且日益融會了兩大學科的基本原理,但其仍然受限于理性主義(rationality method)的分析框架。這導致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主要流派長于解釋 國際行為主體在給定結構下的行為選擇以及系統的維持,而不長于解釋結構的變化和系統的更新①,由此從分析方法和分析語言上預留了巨大的延展空間。國際政治經濟學不妨借鑒建構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引入作為解釋結構變化 和系統更新 的新變量 ,比如身份認同(identity)等概念 ,以便增強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學科重釋性和問題 回應性。

[1]朱文莉.國際政治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美]羅伯特·基歐漢,約瑟夫·奈.權力與相互依賴:轉變中的世界政治 [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出版社,1 992

[3]浦野起央.國際關系理論史[M].勁草書房.1997.

[4][德]馬克斯 ·韋伯.經濟與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7.

[5][德]弗雷德里克·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M].商務印書館 .1961.

[6][美]羅伯特·吉爾平.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革[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樊勇明.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8][美]伊曼紐爾 ·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9]李濱.國際體系研究:歷史與現狀[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0]王正毅.世界體系論與中國[M].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0.

[11]樊勇明.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2]王逸舟.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l998.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