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視角下浙江新農村建設的現實路徑選擇
佚名
作者:蘇勝強 楊海濤 許苗苗
[論文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經濟增長 社會發展 制度改革 [論文摘要]黨的十六大明確了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方向和目標,為我國的新農村建設提出了整體框架。但由于每個省或地區的實際情況不同,在具體的路徑選擇上也應該是因地制宜的。作為市場經濟和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在新農村建設方面有自身的特殊性。文章首先從政治經濟學視角對新農村建設的內涵、目標和方式做出詮釋;其次分析了浙江新農村建設的現狀及其形成機制;最后,結合浙江新農村建設的現狀,根據浙江自身的特點提出了浙江建設新農村的現實路徑選擇。 2006年,我國政府在全國范圍內發起了新農村建設運動,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建設新農村的含義概括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個方面。這種提法就意味著新農村建設不能只注重農業生產,還要注重農村文化、農村福利事業的建設,不能簡單加速農村經濟增長,而是要促進農村和諧健康地發展。筆者將通過對浙江省的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研究,根據政治經濟學原理,結合浙江實際情況,提出一條適合浙江的新農村建設路徑。 一、政治經濟學中新農村建設的詮釋 當今學術界對新農村建設內涵的界定主要有兩種傾向:第一種是極端的具體化,把新農村建設運動定義在農村基礎設施的更新和完善上;另一種則是極端的寬泛化,把農村的所有工作都納入新農村建設運動。現有的一些文獻主要討論了新農村建設的意義和測度,尤其對其推進思路,提出了多種制度變革和發展方案。①②這些對于人們深化認識新農村建設無疑是有很大價值的。但是,這些文獻更多的是一種政策性建議,很少從新農村建設的內在機理和內涵層面上研究新農村建設的路徑選擇。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關系到文化、精神、環境和經濟的現代化的系統工程。總結各國的新農村建設歷程,筆者認為,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功能是調節城鄉之間的結構失衡,其本質含義應該是通過各種措施和建設,使農業經營者和農村工作者與其他職業的就業者獲得同等的經濟收入,享受同等水平的福利。從這個層面上來講,衡量新農村建設的績效標準應該包括:是否增加了農民收入、是否改善了農村的福利水平、是否提高了農民的素質。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方式,根據政治經濟學原理,可將其分為二個層次: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③經濟增長主要靠生產的發展,而社會發展主要包括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和管理民主等。在經濟增長方面要實現生產的發展,主要靠提高農村生產力,而提高農村生產力不能僅從要素角度出發,還要考慮要素的組合效率和制度因素。實現社會發展則主要靠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來維持。綜合這兩方面因素,筆者認為,新農村建設主要應該解決農村生產力的提高和一些必要的制度變更問題。從政策的角度來看,可以歸結為發展策略和制度建設兩個層面。發展的策略必須從促進農民收入和福利持續穩定提高出發,而制度供給則主要以農村發展的制度需求為宗旨。浙江省政府提出的浙江新農村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通過推動產業新發展、建設新社區、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構建新體制,把農業建設成為具有市場競爭力、能讓農民致富和可持續發展的高效生態農業,把村莊建設成為讓農民能享受現代文明生活的農村新社區,把農民培育成為能適應分工分業發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形成城市和農村互補互促、共同繁榮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二、浙江新農村建設的現狀和形成機制 黨的十六大以來,浙江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制定和落實《浙江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綱要》,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等統籌城鄉發展的系列工程,有效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面貌改觀。浙江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正在形成,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不斷提高。工業化、城市化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撐力不斷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農村人口和生產力布局進一步優化,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致富門路拓寬,使縣城和“中心鎮”成為農村經濟的增長點、農村企業和人口的集聚中心、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的主要依托。在農民不斷增收的情況下,浙江新農村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全省城市化率達到60%左右,新轉移農業勞動力200萬人,農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下降到20%以下。2007年,浙江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265元,連續23年居全國各省區的首位,幾乎為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4140元的兩倍。其中,來自第二和第三產業的收入達到80%左右,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和區域發展差距。2006年,浙江各級財政在“三農”投入達373.5億元,同比增長19.9%以上。其中,累計完成環境整治村8236個,示范村852個,轉移就業技能培訓70.2萬人,下山脫貧1.72萬戶; 15665家工商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10205個城市文明單位與9830個行政村結對。但與此同時,浙江省農業基礎脆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的狀況還沒有完全得到改變,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機制尚未形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矛盾依然突出,制約“三農”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還有待進一步地完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現代化建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 縱觀浙江省新農村建設的歷程和取得的成績,主要可以歸結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1)“浙商”精神和發達的民營經濟。浙江人多地少,農業資源有限,原有城市較少,自古就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且國有企業不發達,這些都使農民受到了巨大的就業壓力。這些迫使農民要去“闖市場”,走農村工業化道路,去自主創業帶動他人就業,而各級政府對農民的這種“闖精神”,這種自發的、大膽的、超前的實踐也非常支持。可以說,正是各級政府和農民的解放思想造就了當今遍布全球的浙江農民企業家。如今的“浙商”,銳意進取、有膽略、有拼勁,敢于創新,善于學習和利用外部資源。正是這種“浙商”精神造就了如今浙江發達的民營經濟,使浙江農民逐漸走上非農道路。(2)塊狀經濟和產業集群。浙江是全國縣域經濟最發達的省份,而浙江縣域經濟的特色就是塊狀經濟和專業化市場。浙江農民收入長期保持第一的原因主要也在于其強大的縣域經濟和產業集群經濟的迅猛發展。這幾年,浙江大力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加快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和城市化進程,以中心城市、城鎮和塊狀特色經濟的發展帶動產業和農業人口的集聚,目前已使全省80%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第二和第三產業就業。浙江農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也是非農業,浙江農民增收的經驗就是把農村富余的勞動力解放出來,成為推動工業化、城市化的生力軍。這也是浙江統籌城鄉發展、建設新農村最成功的方略。(3)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和“三化”農業。在農業發展上,浙江農民充分發展“三化”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和科技化),以新型工業化帶動農業現代化、以現代產業發展的理念經營農業、以先進的裝備設施來武裝農業、以農產品加工流通的龍頭企業來帶動農業,積極鼓勵和引導工商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投資農業,形成了一大批農業龍頭企業。而農業“三化”的發展正是以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為載體的。2003年4月,浙江被農業部列為全國唯一的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建設試點省,目前,合作社已經成為浙江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整合資源和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2004年11月11日,浙江人大會議通過了《浙江省農業專業合作社條例》。這部專業農民合作組織法規為浙江農村合作社的發展掃清了沒有法人地位的障礙,使農業經濟合作組織更有效地發揮了作用。與此同時,浙江農業也積極實行“走出去”戰略,目前,浙江以農民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為主的農業資本在國外和省外,獲得了大量用于發展農業生產的土地。(4)浙江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績與浙江省各級政府的新農村機制建設是密不可分的。浙江在統籌城鄉、以工帶農、以城帶鄉的機制上形成得較早。浙江農民敢于創新、勇于實踐,而浙江省的高層領導和基層干部的理論工作也做得非常好,高層干部把基層干部對農民的經驗提高到了理論政策的高度,又用理論指導推動了實踐。其次,省政府積極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加速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形成了城鄉互動互促的機制,有力地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促使浙江新農村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率連續多年位于全國各省區第一。 三、浙江新農村建設的現實路徑選擇 根據浙江省自身的特點和新農村建設的現狀,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出發,筆者認為,浙江新農村建設應該繼續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的雙重作用。繼續發揚“浙商”精神,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走集群化、工業化道路。充分利用縣域經濟和專業市場,帶動農村的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因此,建設新農村就要以農民的收入和福利的提高為中心和根本出發點;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增強公共財政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撐作用,把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重點轉向農村;政府要繼續提供和改進新農村建設所需求的各種制度和政策,著眼于突破城鄉二元結構,消除制度性障礙,形成城鄉資源要素優化配置、農村財富源泉充分涌流、新農村建設動力不斷增強的體制和機制。 (一)繼續發揚“浙商”精神、大力發展集群經濟,帶動農村經濟增長 浙江的經濟發展離不開“浙商”,同樣,浙江的新農村建設也應該繼續發揚“浙商”精神,讓農民實現自主創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加強民營企業在浙江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通過各種途徑引導浙江的民間資本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一定的資金來源。而對于民營經濟發達、土地資源稀缺的浙江來說,建設新農村應該走產業集群道路,充分發揮塊狀經濟和專業化市場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以縣城和中心鎮為依托,以特色產業為支撐,把鄉鎮企業、專業市場、工業園區和城鎮建設結合起來,促進企業集中和產業集群,利用塊狀經濟為農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就業門路,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目前,浙江幾乎每個縣都有作為依托的鄉鎮企業,以及從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起來的非農業產業集群,而發展集群產業既能提高農業的生產力水平,又能推動農村工業化的進程。 對浙江新農村建設的農業發展來說,第一要發展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依靠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全面提升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繼續發展“三化”的農業集群,具體來說,可以依托當地特色農業而形成的農業或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也可以依托地方的一些中小企業帶動發展農業產業集群。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建立農業產業園區,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向園區集中,培育壯大特色主導產業和農業產業集群。第二要繼續發揮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作用,逐步實行以農戶為主體的土地流轉制,這樣可以促進土地資源向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流動,實現土地的資源優化配置,加快農村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的進程,克服家庭分散經營的風險,并且有利于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不僅要根據自身的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等優勢來發展農產品,還要形成支撐長期發展的技術優勢,必須充分發揮各種層次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的技術研發能力,實行農學研結合,要不斷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來提高自己的市場競爭能力,靠科技產業化提高農業效益。 浙江新農村建設還要大力發展工業和服務業。因為農業的先天性缺陷,單靠農業,農民是無法致富的。所以,應該繼續發揚“浙商”精神,走農村工業化道路。把農村經濟結構由以農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向以工業為主、農工商結合的復合經濟結構轉變。通過農村的農工商結合使農民富起來,充分發揮工業化和城市化對新農村建設的推動和帶動作用,著眼于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增收致富,大力發展以縣城和中心鎮為依托,以民營經濟和特色塊狀經濟為支撐的縣域經濟。著力提升縣域特色工業園區、專業市場、塊狀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加大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向工業功能區和中心鎮集聚力度,推動農村產業集群化發展。對于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也應該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發展自己的集群產業,一些發達的農村可以建立工業園區。而服務業方面要繼續發揮農村山水景觀、農耕文明、人文歷史等優勢,大力發展“農家樂”等鄉村休閑旅游業。 (二)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培育新型農民 要以實現農民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把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重誠信、講禮儀的新型農民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綜合應用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和市場機制等多種手段,全面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健康素質,夯實新農村建設的人力資源基礎。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素質需要從教育人手。政府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全面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水平,著力增強科技、教育對培育新農民的作用。首先,要改革農村教育體制,使農村教師將關注普通教育與關注農民教育結合起來,了解農民的基本需要,激發農民的求知欲望,促進農村生產發展與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要在實踐中努力探索適合浙江新農村建設、培育新型農民要求的農村教育新模式,大力發展創業教育和職業教育,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創業技能培訓,建立農民操作技能認證制度,為農村“可持續發展”、為農民增收提供直接動力,為農民素質提高創造條件。通過各種教育培訓,形成新農村建設和新農民培育良性互動的機制,通過新農民的培育造就一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力軍,讓新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源泉。 (三)借鑒現代社區理念,推進農村“新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涵蓋了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黨的建設,“新村”建設也是新農村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推進村莊整治、改變村容村貌、優化人居環境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目標任務。浙江建設“新村”應該借鑒現代社區的建設理念來改造傳統的村落社區,在村莊整治建設中要以農村新社區建設為方向。要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城鄉一體和創造最佳人居環境的要求,對現有的布局分散、雜亂無章的村落和農居點進行科學地規劃和整治建設。重點是要搞好中心村的建設規劃,使中心村成為農民的集中居住點和農村公共服務的基點,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村容村貌,整體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社區建設,引導農民住宅建設和居住向中心村集中,努力把傳統村落改造建設成為布局合理、環境整潔、設施齊備、服務配套、管理民主、生活舒適的農村新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