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基于生態經濟的建筑理論
王廷杰
「論文關鍵詞]生態經濟建筑經濟
[論文摘要〕生態經濟理論將人類的可持續性經濟行為看作是實現場所潛在環境價值與現實經濟、社會價值整合的途徑,啟示了可持續性建筑的建造不只是追求單純的環保性目標,而是更切實地將環境價值與以經濟為衡量的人類福利的提高直接聯系在一起的過程。
1生態經濟理論
生態規劃:這是生態學中的概念,也稱“環境規劃”,是指在編制國家或地區的發展規劃時,不單純考慮經濟因素,而把地球物理因素、生態因素和社會因素等密切結合在一起考慮,使國家和地區的發展能順應環境條件,不致使生態環境遭受重大破壞。所以城市生態規劃應該促進經濟發展。經濟水平提高,科技實力增強,反過來也可以促使人們為保護環境改善生態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在進行城市生態規劃時,將社會文化、歷史文脈等因素考慮進去,同時提倡公眾參與,這樣才能使城市規劃為公眾所接受,才能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城市是一個復合生態系統,是區域環境中的一個特殊的生產綜合體,區域和城市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生態系統。因而進行城市生態規劃必須把城市系統與區域生態視為一個有機體。將“生態學”原理引人城市規劃,不再是以往單純的城市規劃模式,而是一個與未來緊密相連的動態發展過程。
生態經濟理論將人類的可持續性經濟行為看作是實現場所潛在環境價值與現實經濟、社會價值整合的途徑,它對建筑設計帶來的啟示是:可持續性建筑的建造不只是追求單純的環保性目標,而是更切實地將環境價值與以經濟為衡量的人類福利的提高直接聯系在一起的過程。實際上,可持續性建筑的每一次成功實踐都是自然資本生態價值的實現過程,如對于自然排水系統的利用,通過相應人工系統建設成本的降低實現了自然系統的價值;由各種節能措施的采用而帶來的能源消耗降低和建筑經濟效益的提高也是自然資本轉化為現實經濟價值的體現。
2建筑經濟構成
普通建筑的效益評價體系主要考慮三個基本要素:成本、質量和時間,達到三要素平衡的行為以最小的成本和最少的時間達到目標質量要求的行為被認為效益最高,由于對環境效益的忽視,使得產生于這種評價體系的建筑往往僅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在早期的生態建筑營造中,出于對建筑環境效益的重視,在傳統三要素評價體系之外又附加了關于資源消耗、有害物排放、環境健康程度和生物多樣性等環境內容,這實際是以全生命周期的觀念拓寬了成本要素的時空意義,以生態評價拓寬了質量要素的含義??沙掷m性建筑的發展則帶來了評價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經濟約束、社會公正和文化傳承等要素成為可持續性建筑效益評價的新維度,它們為原來的時間要素注人了新的內容,從而形成了綜合考慮社會、經濟與環境效益的完整建筑效益評價體系。
在傳統的建筑經濟分析中,建筑在全生命周期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對于如木材、金屬等有限資源的消耗、建造以及最終拆除過程所產生的建筑垃圾處理等方面的費用均未被納人考慮的范圍,而恰恰是被忽略的部分構成了建筑總體成本的主要內容,據英國的有關研究表明,“在能量或水資源的消耗方面,施工階段的影響只相當于建筑全生命周期內所具有影響的10%左右”,傳統成本觀對于建筑在使用與廢棄過程費用的忽視,使得對建筑經濟性能的評價相當不完整,使人們失去了提高建筑全生命周期效率的動力。而建立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新的成本觀,將有助于人們了解在建設初期采取節能與資源的保護措施,對于建筑生命周期全程的經濟意義與生態價值。 生態經濟理論認為要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共贏,首先要將經濟、生物和人類的各個系統統一為一個整體,要創設一種“做好事輕而易舉,工作和生活中自然的日常行為理所當然而不是有意識地利他”的新體制,據此需要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設立一系列目標,根據這一系列的經濟發展目標,首先應把可持續性建筑設計的目標明確為:①仍然以有利于減少能量與資源消耗的技術策略為基礎,盡量減少建筑的資源消耗量與廢棄物的排放量;②通過各種途徑想方設法降低可持續性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內的各階段成本;③提高可持續性建筑設計中的經濟分析與環境影響分析的整合程度,從提高經濟一環境復合價值出發,科學計算可持續性建筑節省的生態成本與其長遠社會經濟效益間的關系,使由建筑活動所帶來的“人”與“出”一目了然;④通過建筑的建造行為策略性地向自然資本投資,促進自然資本價值的實現,使可持續性建筑在環境與經濟評價中都表現出比普通建筑更多的優越性。
整合經濟的可持續性建筑設計原則生態經濟學給建筑設計帶來了深層次變化。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堅持整合性思想是新經濟觀實現環境與經濟雙贏目標的關鍵,它形成了在可持續性建筑設計中應遵循的若干原則:①可持續性的規劃設計必須貫徹整個設計過程,前瞻性原則保證在設計前期就做出最有利于提高建筑效率的決策;②這樣的可持續性建筑研究不追求某種特定的外觀或風格,而是將建筑看作是一個有效實現各種價值的系統;③可持續性建筑并不一定意味著更大的經濟投入,也不應該比普通的建筑營造更加復雜;④可持續性建筑應對系統的每個部分進行更廣義的整合性設計以實現最佳成本一效益;⑤將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消耗和促進人類生活質量的改善看作是可持續性建筑設計需要同時達到的兩個目標。
3生態經濟理論對建筑的重構
在生態經濟理論應用中,綠色生態住區是一個典型例子。分析綠色生態住區系統之間的關系,生物的如生物之間各個食物鏈上的能量流動以及物質循環;非生物的如凈化水體、土壤、空氣流動等諸多復雜因素。這些因素直接影響生物和非生物的過程;分析系統生態環境的相融性;分析實現生態建筑目標結構體系中影響系統發展方向的排它性;分析環境效益與可持續發展機制建立的完美和諧性。
綠色生態住區系統評價的范圍,按照國際綠色建筑協會的定義,對綠色生態建筑的評定包括能源、水、聲、光、熱、綠化、環境、綠色建材及廢物處理等九大系統。而綠化系統又包括三大功能:首先是樹木、花、草的生態平衡功能,其次是休閑功能,最后是景觀文化功能。對現有住宅的生態環境和節能效果進行評價。從專業角度出發,評價住宅小區的聲、光、熱和節能效果以及居民居住在其中的健康、舒適程度。并從技術、經濟、環境、能源及社會等角度去研究,其內容包括小區規劃評價、建筑單體評價、環控系統方案評價等。
綠色生態住區系統的實施與建設過程應充分體現整個系統發展過程的動態性和反饋平衡性。在實施過程中所收集的信息是綜合的、全方位的。從綠色生態住區環境治理與環境保護到單位住宅設計;從政府各部門到業主;從自然經濟環境到地方建材質量、價位。總之,以實現可再生能源及其資源伏陽能、地能、生物質能、風能、雨水資源、中水資源等)的利用為目標,并確定適應地域發展的主導能源和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和利用。誠然,必須考慮開發項目的經濟實力和技術支撐以及諸多條件是否可行。如像對生物質能的開發和利用,需要采取的生態措施,變廢棄有機物為可利用物質,成為清潔型能源。并對所獲取的反饋信息、能源結構進行有效的調整。從而形成系統的良勝循環,實現系統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