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
佚名
提要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經濟學理論研究的進步,區域經濟發展研究變得日益重要起來。從當前理論界的研究來看,關于兩者之間關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種認識。在筆者看來,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吸收和輻射兩種模式。我們要正確把握交通運輸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使得兩者互動發展。 關鍵詞:區域經濟;交通運輸;吸收;輻射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我國交通運輸系統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整體仍然呈現滯后狀態。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經濟發展的區域性特征表現得日益顯著,交通運輸發展問題開始成為區域經濟研究的重要課題。然而,受我國綜合國力和資源、環境承載力以及交通運輸自身發展等制約,交通運輸發展目前仍只能按地區、有重點、分階段地逐步推進。如何按照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制定有效的交通運輸發展策略,則有賴于對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準確把握,進而促使兩者互動發展。 一、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認知 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非常復雜。從當前理論界的研究來看,關于兩者之間關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種認識,這三種認識也構成了大部分地區制定當前交通運輸發展戰略和規劃的指導思想。 第一種認識主要認為交通運輸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引致需求,交通運輸的發展就是要滿足區域經濟活動引發的交通運輸需求;認為交通運輸的發展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良好的交通設施必然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以及區域優勢的發揮,同時吸引大量投資。 第二種認識則認為交通運輸的發展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強調并突出交通運輸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認為交通運輸的發展是伴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即區域經濟發展引致交通運輸的發展,交通運輸能力是為了符合區域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 第三種認識是對前兩種認識的綜合,認為交通運輸既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因,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結果。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促進交通運輸能力的提高,反過來亦為交通運輸的發展所帶動。 應該講,上述三種認識都部分地反映了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因果關系。但由于這些認識基本上都停留在定性判斷的認識上,因此更多地是對經驗的總結和歸納,缺乏在實踐中的驗證。 二、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吸收與輻射模式圖形解釋 在筆者看來,交通運輸與區域的經濟關系可以與城市與腹地經濟的關系相類比,把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關系區分為吸收和輻射兩種模式。由于受到區域經濟的發展階段、交通運輸條件以及產業結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區域經濟對交通運輸的影響或者以輻射為主,或者以吸收為主。一般而言,區域經濟規模較小時以吸收交通運輸資源為主,在區域經濟規模較大時以輻射為主。交通運輸資源之所轉移到較大規模的區域經濟圈內是因為在較大規模的區域經濟圈內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當大規模的區域經濟圈依托其雄厚的勢力對周圍形成輻射時,交通資源即使不轉移到較大規模的區域經濟圈中也可以獲得相應甚至更大的收益,交通資源就不再轉移到較大規模的區域經濟圈。 如圖1所示,假設區域經濟圈C,除了C外還有很多不同層次的交通運輸資源B1、B2、B3、B4,這些資源隨距離C的距離不同層次逐漸降低,區域經濟圈C與交通運輸資源B1、B2、B3、B4之間的關系最初表現為吸收過程大于輻射過程,所以區域經濟圈C的發展速度很快,但是C在成長進程中以超經濟影響的方式對其周圍的交通運輸資源施加影響,使得周圍的交通運輸資源發生變化,較大規模的區域經濟圈C以輻射方式的影響交通運輸資源的發展,兩者互動發展了。(圖1) 當前理論界關于兩者之間關系的三種認識與筆者概括的吸收和輻射兩種模式之所以不同,是因為筆者認為區域經濟是應該先發展起來的,正是在區域經濟發展起來后才能更好地對交通運輸產生影響,這點恰好符合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區域經濟發展先于交通運輸資源的發展,為了促使兩者互動發展,我們應該正確引導交通運輸資源的發展。 三、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建議 通過上述對兩者關系的思考,提出解決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交通運輸發展的建議。 (一)制定區域交通運輸戰略。區域交通運輸戰略,即交通運輸發展的區域性差別戰略,指的是交通運輸發展戰略的制定要按照宏觀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必然要求,在充分了解并掌握各地區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關系基礎上,通過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差別發展,使交通運輸的發展能夠實現與區域經濟活動的有效對接,充分發揮交通運輸對區域經濟運行的正面效應,最終促成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的互動發展。
交通運輸本身發展的內在規律性,使得當前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提供往往由技術決定,方式的選擇、線路的安排等相對純粹的技術因素對整體網絡的構成和完善影響非常大,從而造成部分地區交通運輸的提供并沒有充分反映區域經濟的客觀要求??梢詳喽?,交通運輸的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有相應條件約束的,只有在交通運輸發展的規劃和戰略中充分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的差別性特征,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交通運輸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因此,在未來交通運輸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重點強調區域交通運輸的戰略。 (二)推行區域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一體化規劃。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一體化規劃就是指要實現交通運輸規劃與區域經濟規劃從實質到內容上的一體化。規劃的基礎要充分反映規劃區域內交通運輸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擬合程度。這個擬合程度既包括交通運輸總量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也包括交通運輸結構與區域經濟活動特點的適應性,同時還包括交通運輸的空間布局與區域經濟活動、區域空間結構的合理配置。 目前,交通運輸發展規劃仍然局限在范圍相對狹小的行業規劃中,這就限制了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在規劃上的充分協調。只有做到了相對準確地把握區域內交通運輸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現行組織狀況,才有可能實現區域交通運輸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最優配置,充分吸收交通運輸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形成區域交通運輸合理分工機制。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是以地方政府分權體制為基礎的,這種特定的制度安排導致經濟組織間經濟活動橫向協調的成本過高,以致分工協作費用明顯地高于組織費用,外部橫向協調費用超過內部縱向協調費用,直接導致區域分工的割裂式發展、雷同化發展。 從區域交通基礎設施的分工來看,假設現有區域經濟圈C1、C2,區域經濟圈C1內交通基礎設施狀況良好,區域經濟圈C2就可以選擇分工,區域經濟圈C1內交通基礎設施進行經濟聯系,重建交通基礎設施,這個決策過程中的主體為地方政府。選擇分工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微觀經濟活動主體的收益,表現為未來地方政府稅收的增加;而不選擇分工,收益則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直接投資和轉移支付的增加、短期內就業的增加以及官員個人效用的增加。這種關系就是上面所描述的輻射與吸收關系。因此,要想形成真正的區域交通運輸合理分工機制,就必須要按照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對各級政府在區域交通運輸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清晰的辨別,在充分保證區域各方整理、利用交通運輸資源以達成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建立良性區域交通運輸合理分工機制。 (四)充分利用區域外交通運輸資源。交通運輸的發展是城市之間、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等經常出現空間沖突的重要內容,各方對交通運輸資源的爭奪往往會導致交通運輸空間布局的不合理和低效率。在既有的行業規劃難以充分發揮其協調作用時,就有必要充分利用區域外交通運輸資源。將區域外交通運輸資源與區域內交通運輸資源相結合,這就需要在有關部門和機構中建立一致的交通運輸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和治理框架,逐步形成一個完善的泛區域的交通運輸資源網絡。 這種泛區域的交通運輸資源網絡可以用于支持不同類型的合作方式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當然,這一協調發展的框架是一種不具有法律和行政約束的合作體,在框架內,城市與城市、地區與地區之間不是以傳統的上下級關系進行協調、合作,且這種合作中參加的各行政單位不應當受大小的限制,如果將區域外交通運輸資源簡單地理解為某個區域經濟圈的附屬聯系網絡,那么這種泛區域的交通運輸資源網絡就很難發揮作用。 主要: [1]彼得·尼茨坎普.區域和城市經濟學手冊[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劉秉鐮.現代經濟增長與交通運輸產業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 陸大道.中國區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