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網絡信息資源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同一性
高成嘉
摘要:互聯網絡信息資源與地區經濟發展有著同一性,在經濟發達的地區,互聯網普及率也高;相對網絡信息資源較匱乏的地方,經濟也欠發達。應縮小信息鴻溝,縮小城鄉差別,實現信息公平,提高信息利用率,促進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信息資源信息鴻溝
近年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信息資源的廣泛應用,互聯網絡信息資源發展也成為研究的熱點,本文就對互聯網信息資源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有著同一性問題進行探討。
互聯網絡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互聯網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推動經濟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在信息技術不斷創新,信息產業持續發展,信息網絡廣泛普及的今天,人們在接收信息的數量、范圍和角度等方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①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日益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
互聯網絡信息資源對經濟增長、生產率提升和提高就業產生著越來越積極的影響。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對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以及中國、巴西、印度、韓國和瑞典共13個國家的互聯網經濟進行的調查,發現互聯網對這些國家整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目前互聯網相關的消費和支出已經高于在農業和能源領域的消費,互聯網對這13個國家的GDP增長平均貢獻率達到3.4%。美國仍是全球互聯網產業的最大參與者,擁有全球互聯網30%的產值和超過40%的凈收入。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也十分迅速,以超過20%的增速在全球互聯網產業中鞏固其地位。可見,互聯網產生的財富遠遠超出了工業產品本身,傳統工業中超過75%的附加值都由互聯網創造。②
互聯網絡信息資源與經濟發展有著同一性
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可以利用的各種信息資源的總和,是指以電子數據形式把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的信息存儲在光、磁等非紙介質的載體中,并通過網絡通信、計算機或終端等方式再現出來的資源。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產業已成為我國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經濟規模躍居全國工業之首,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和先導性產業,互聯網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新平臺。
我國互聯網普及率與經濟發展的同一性。如國家對網絡基礎建設的大力推進,社會網絡公共服務平臺的建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的利好,信息資源的數字化程度不斷增強,宏觀經濟形勢持續向好,移動互聯網發展加快,網絡安全保障體系的更加完善,農村信息化使用深度不斷增強等,均共同推動了2010年我國網民規模和普及率的穩步提升。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57億人,居世界第一。我國網民規模已占全球網民總數的23.2%,亞洲網民總數的55.4%。③
從互聯網普及率上看,2010年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34.3%,北京普及率為69.4%,接近美國水平。各地區的互聯網發展差別依然明顯。一類是普及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和部分內陸省份。包括北京69.4%、上海64.5%、廣東55.3%、浙江53.8%、天津52.7%、福建50.9%、遼寧44.4%、江蘇42.8%、新疆37.9%、山西36.5%、山東35.2%、海南35.1%、重慶34.6%、陜西34.3%等14個省(市);二類是互聯網普及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包括青海33.6%、湖北33.3%、吉林32.2%、河北31.2%、內蒙古30.8%、黑龍江29.5%等6個省(區);三類是互聯網發展水平較為滯后,網絡普及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集中在西南部各省和中部地區,包括寧夏28%、西藏27.9%、湖南27.3%、河南25.5%、廣西25.2%、甘肅24.8%、四川24.4%、安徽22.7%、云南22.3%、江西21.4%、貴州19.8%等11個省(區)。我國將繼續致力于推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努力在未來5年使中國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45%,使更多人從互聯網中受益。
從經濟發展來看,2010年是西部發展興起的一年,從互聯網發展速度上看,中西部地區網民規模增速也較快,其中西藏、貴州、陜西網民數量年增幅最大,分別為52.7%、31.1%、30.2%。2006年是中國經濟十年來增長較快的一年,根據國家發改委的統計,GDP增長率達到11.1%。2007年GDP持續增長率達到11.4%,2008年GDP增長率也為10.1%。互聯網普及率同樣也是從2006年為9.4%開始,2007年為16%,2008年為22.6%,首次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的21.9%。2009年中國互聯網普及率為28.9%,2010年為34.3%,發展穩步提高。這充分說明互聯網發展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與經濟發展有著同一性。
我國各省互聯網普及率與各省人均GDP發展的同一性。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與廣泛應用,人類進入了以信息生產為主的信息社會,信息資源的普及不斷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而且與經濟有著密切的關系,據研究,互聯網普及率與人均GDP的經濟發展有著同一性。
從2009年各省普及率情況來看,互聯網普及率排在前兩位的是:北京65.1%、上海62.0%,高出全國普及率28.9%兩倍多,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底線。分別是廣東50.9%、天津48.0%、浙江47.9%、福建45.2%、遼寧37.0%、江蘇36.0%、山西31.2%、山東29.4%、海南28.6%、重慶28.3%、青海27.7%、新疆27.5%、吉林26.6%、陜西26.5%、河北26.4%、湖北25.7%、黑龍江23.9%、內蒙古23.8%、寧夏22.8%、湖南22.0%、廣西21.4%、河南21.3%、甘肅20.4%、四川20.1%、云南18.6%、西藏18.6%、江西18.0%、安徽17.4%,排在后面的貴州15.1%是全國普及率28.9%的近一半。
從2009年我國各省人均GDP排名情況來看基本也是這樣: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蘇、廣東、內蒙古、山東、遼寧、福建、吉林、河北、湖北、黑龍江、河南、山西、陜西、重慶、寧夏、湖南、新疆、海南、青海、四川、安徽、廣西、江西、西藏、云南、甘肅、貴州。由此可見,互聯網信息資源發展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即地區經濟越發達其互聯網也就越發達,互聯網普及率高的地區,相對經濟發展水平也高。
由于經濟發展、教育水平和知識結構等方面的差距,信息資源的分布出現了東部多西部少,且集中在少數幾個大城市的不合理布局,形成了“信息鴻溝”。可以說在經濟發達地區,也是網絡信息資源比較集中、信息種類齊全、內容較豐富的地區,在網絡信息資源較薄弱的地區,經濟也欠發達。
加快信息產業發展,縮小網絡信息鴻溝,促進經濟全面發展
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信息技術在發展中具有經濟增長“倍增器”、在發展方式上具有“轉換器”和在產業升級上具有“助推器”的作用。要確立科學的信息發展觀,把信息資源提升到與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地位,促進經濟全面發展。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縮小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和不同社會群體之間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差距,創造機會平等、協調發展的社會大環境。
縮小信息鴻溝,也是縮小城鄉差距。中國互聯網發展、普及和應用存在區域和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受經濟發展、教育和社會整體信息化水平等因素的制約,中國互聯網呈現東部發展快、西部發展慢,城市普及率高、鄉村普及率低的特點。截至2009年底,東部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40.0%,西部地區為21.5%;城市網民占網民總數的72.2%,農村網民占27.8%。彌合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我們還需要加倍努力。④
由于互聯網具備傳遞海量信息的能力,成為現代傳媒中最快捷、最方便的信息傳播工具。在農村地區網絡使用基礎設施和接入條件還比較滯后,互聯網信息資源在農村得不到廣泛應用,普及率水平不能進一步縮小,就可能存在將城鄉社會差距進一步拉大的危險。
人們常說,要想富,先修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同樣重要,解決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低的現象,就要先修好這個信息高速公路。國家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網絡建設的力度,利用高效快速的網絡信息資源來發展經濟、改善農村的生活條件、拓寬發家致富的方式,達到縮小“信息鴻溝”、縮小城鄉差別的目的。“信息鴻溝”實際上也是網絡社會的知識鴻溝現象。21世紀,信息不僅是國家的戰略性資源和資產,也是個人生存與發展最重要的資源和資產。有效縮小信息差距以逐步實現社會信息公平,促進不同地區間的和諧發展,才能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縮小信息鴻溝也是縮小中國與世界差距的另一個關鍵。
縮小信息鴻溝,實現信息公平。信息公平主要是“指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社會成員,都能夠自由平等地獲取各種信息,包括公平地享有社會文化資源、文明成果和知識信息。⑤而且,人類社會發展的成果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人人有權利或資格共享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因此,人人希望有條件公平地獲取信息。
互聯網是實現獲取信息資源公平的最有效率的途徑,核心在于只要有網絡的地方,就有信息、就有知識、就有發家致富的信息途徑,網絡信息資源也是提高文化知識水平,縮小知識差距、技術差距,尤其是縮小知識與信息獲取能力差距的途徑。只要人們擁有行使平等獲取知識權利的機會,就能縮小甚至彌合“信息鴻溝”,使愈演愈烈的信息貧富分化得到根本的遏制,進而構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
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對于互聯網絡信息資源發展,我們的未知大于已知,更大的發展和影響在未來,國家提出對三網融合的發展將極大提高網絡資源利用率,使人們更加方便快捷地使用文字、話音、數據、圖像、視頻等多媒體綜合業務。
如何使人們有效利用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是發展的需要,所以必須堅持“積極利用、大力發展、科學管理”的方針政策,有效利用信息資源,使科學數據獲取在信息資源領域投資效益得到更好的發揮。我們要適應互聯網時代、應用互聯網,以人為本,節約人們的時間,提升人們的效率,對信息資源進行充分挖掘和組織,希望在全社會范圍內把最合適的信息以最合適的方式在最合適的時間傳遞給最合適的用戶,從而實現網絡信息資源的真正共享。
1998年世界銀行報告就發展中國家趕超發達國家的問題提供了三條途徑:一是獲取全球的知識;二是提高全體公民普通教育的能力;三是提高全體公民獲取信息技術知識的能力⑥。這三條途徑也為我們彌合日益擴大的“信息鴻溝”提供了有益的參考。提升獲取信息的能力,充分發揮信息的利用率,促進經濟協調發展。
毫無疑問,互聯網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經濟模式,已經成為最平民化的高科技之一,任何人都可以以非常低廉的成本在網上暢游。于是就承載了難以計數的信息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基于此便產生了“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互聯網經濟”。其實質就是,互聯網拉近了百姓與政府的距離,降低了商業門檻,減少了交易環節,提高了商務信息的傳遞速度和降低了交易成本。“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環保經濟”、“網絡經濟”漸成主流,未來發展在各行業各領域深度智能化的“物聯網”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只有縮小信息鴻溝,提高信息利用率,實現有效率的信息公平,才能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
注 釋:
①楊紅星:《信息時代傳統媒體受到的沖擊及應對策略》,《新聞愛好者》,2010(1)。
②應強:《麥肯錫認為互聯網對經濟增長日益產生積極影響》,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11/05/25/006944554.shtml
③CNNIC,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1年1月)。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2010年6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6/08/c_12195221.htm
⑤肖希明、水亮:《和諧社會中的信息公平制度》,《圖書館論壇》,2006(6)。
⑥《網絡文化研究》(二)——信息網絡化與社會公平,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500fc601008az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