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社區和諧發展評價探究
魯峰
摘要:運用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方法,建立指標體系,對鄉村旅游社區和諧發展進行評價。基本步驟是:采用實地訪問和專家打分法選取建立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結合典型案例,計算和諧指數,對宏村的和諧發展進行評價。 關鍵詞:鄉村旅游社區;宏村;和諧發展;評價
一、問題的提出 鄉村旅游社區是社區的特定形態,實現鄉村旅游社區的和諧是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宏村位于安徽黃山南麓的黟縣,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畫里的鄉村。從1986年起步到現在,旅游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業績,旅游年接待量從最初的不足千人發展到2009年的60萬人次,旅游直接收入從最初的不足萬元發展到2009年的4 000萬元。期間經歷過不少曲折,出現過村民拒絕游客、狀告政府等不和諧情況。 我們于2009年底對宏村旅游社區和諧發展的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75份。通過對評估結果的分析,宏村在人文環境、民主文明、社區參與及多元化經營等方面存在著不和諧因素,應引起當地政府和旅游企業的更多關注。 二、構建和諧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鄉村旅游社區的和諧發展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是一個綜合系統,應按照系統的方法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包括確定總體目標、劃分系統層和子系統層、選取具體指標、指標測算、指標聚合、系統反饋等六個環節。 1.確定總體目標,劃分系統層。我們確定“鄉村旅游社區和諧發展”為總體目標,完成這個目標需要社區環境、社區經濟、社區管理、社區保障四大系統支持,四大系統又分解為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旅游經濟、基礎設施、民主文明、旅游管理、社區安全、居民參與八個子系統。經多方征求意見,多數認為這些系統是支撐鄉村旅游社區和諧發展的主要力量。 2.指標的選取與建立。指標選取是建立在和諧發展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充分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再結合宏村旅游社區自身的特點來量身定做。原始指標共選取了61項,其中社區環境系統17項,社區經濟系統10項,社區管理系統18項,社區保障系統16項。 指標的建立采用專家打分法,專家由大學教授、政府官員、社區居民三類人員構成。在對第一輪打分結果統計后,原始指標的61項中總共刪除了4項,歸并了12項,剩下45項指標進入第二輪打分;第二輪打分又刪除了7項指標,歸并了兩項指標,剩下36項指標;第三輪打分指標沒有增減。 采用T-檢驗對兩輪打分結果進行差異分析(其中а=0.05)。從分析結果中可以看出t=1.9798>1.96,通過T-檢驗。后兩輪打分結果差異性不顯著,表明第三輪打分各專家意見達成一致,由此構建出宏村旅游社區和諧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如下頁表1所示)。 三、指標的測算與聚合 1.指標權重的計算。指標權重采用專家評判和層次分析法求出。設評價目標為A,評價指標集F,則可構造出判斷矩陣P(A-F)。然后設矩陣最大特征根為λmax,特征向量為W,計算隨機一致性比率CR,如果CR<0.1就認為判斷矩陣能滿足一致性檢驗,則特征向量W中的分量可以作為權重。如果CR>0.1就認為不能通過檢驗,則應對判斷矩陣進行修正,直到能滿足一致性為止,這樣就可以得到一級子系統的權重值[1]。 對于各子系統(F)中單項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可由專家評判的得分代替。先把P(A-F)轉化為不同層級的各類指標權重判斷矩陣,然后利用和積法求解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及對應的特征向量。比如系統層(B)指標權重判斷矩陣:n=4的最大特征根λmax=4.1543,歸一化的W=(0.3844,0.2281, 0.2906,0.0969)T特征向量,計算隨機一致性比率CR1=0.0572<0.1,判斷矩陣滿足一致性檢驗,上述W1可以作為系統層(B)指標權重。同理,可以按此步驟計算下一級子系統(C)的權重值,最終可以得到系統的全部權重(如表1所示)。 2.指標層得分。將回收的175份問卷指標得分進行平均,得出各指標的分值。36項指標中,3項指標分值達到或超過4.0,達到了滿意的水平,占總數的8.33%;16項指標的得分均值位于3.5~4.0之間,屬于較滿意,占總數的44.44%;分值位于2.5~3.5之間的有7項,屬于不太滿意,占總數的19.44%;分值位于1.0~2.5之間的有10項,屬于不滿意,占總數的27.78%。分值最低的指標是:人均旅游收入(1.2分)、旅游收入的分配方式(1.5分)、社區居民對政府的滿意度(1.3分)、旅游規劃開發參與(1.5分)等(如表1所示)。 3.子系統層得分。子系統層得分是對各指標得分均值×指標層權重的值進行求和,8個子系統層中,社區自然環境、社區基礎設施、社區安全等得分較高,分別為4.155、3.525、3.710;而社區旅游管理、社區人文環境的得分偏低,為3.122和2.972;社區旅游經濟、居民參與、社區民主文明的得分令人很不滿意,分別為1.957、2.208、2.81。 4.系統層得分。系統層得分是對各指標得分均值×指標層權重×子系統層權重的值進行求和,四個系統中,宏村旅游社區的環境系統和支持系統得分相對較高,分別為3.2679和3.3347;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得分偏低,分別為2.2188和2.8493。因此,宏村旅游社區的相關利益主體應將更多注意力放在社區經濟和社區社會系統方面。 5.指標聚合(和諧指數計算)。進行指標聚合,即計算和諧指數,利用算式:各指標得分均值×指標層權重×子系統層權重×系統層權重,可以得出宏村旅游社區和諧指數H=2.9134,對照鄉村旅游社區和諧指數分級表,判定其和諧狀態為“一般”。這個結果與宏村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身份不太匹配,表明宏村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確實存在著不和諧問題。
四、和諧發展評價與對策 對指標層的得分進行分析,有12項目指標在3分以下(見上頁表1),我們把結果反饋給宏村,多數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源是旅游收入的分配方式和鄉村旅游經營方式。分配方式不合理,導致社區居民旅游收入降低,主動經營旅游業的興趣不高;旅游經營方式單一,多元化開發的思路不清晰,導致旅游業利潤較低,古民居保護與維修的資金和從業人員培訓的資金缺乏,旅游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下降。加上社區政務的透明度低,民意表達機制不健全,旅游意識教育欠缺,社區居民對地方政府的不滿意度增加。宏村旅游社區的和諧發展,必須從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拓寬旅游思路,多元化開發宏村旅游資源。“古村落”是宏村及村民的共有或私有財產,要關注宏村及村民的利益,調整旅游收入分配比重,完善公司+農戶模式,改變依賴大公司、依賴門票收入的單一經營方式,通過多元化的開發渠道,真正讓社區居民收益。要充分利用院落內部空間,建成休閑茶樓、農家小院、磨坊、茶坊等,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購娛全方位服務,體驗古代徽商的雅致、氣派。要拓寬思路,全方位開發,把觀光與休閑、村內與村外結合起來,把游客引向田園,引進院內,引入村民生活,使游客消費的內容豐富,消費的質量提升。 2.重新修定旅游規劃,充分利用宏村外圍空間。宏村外圍的空間環境優美,但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其他古村也存在這種現象。除古建筑群參觀收費外,周圍自然環境開發、河道的整治、民房的規劃和改造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鄉村外圍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空間,可以彌補村內空間狹窄的不足[2]。要對宏村外圍進行統一的規劃,整理村莊周圍河道、山林、竹園、茶場,開發成新的景點,利用宏村的光環招徠游客,利用外圍的新景點留住游客。例如開發宏村雷岡山的山頂景觀,可以吸引游客登臨山頂俯瞰全村;開發宏村龍池灣古農園,恢復村民過去使用的水車、水碓、作坊,恢復古徽州村落的木屋、竹樓及形狀各異的亭、臺、樓、閣等。讓游客在觀賞古村落的同時,能親身體驗農家生活,享受鄉村生活野趣和勞動的快樂。 3.深挖宏村文化內涵,全方位展示徽派文化。徽派文化博大精深,它不僅體現在建筑上,更多地融入社區居民生活之中。宏村旅游要注重充分挖掘徽派文化,展示徽派文化,針對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帶有徽文化特點的服務。要充分展示徽派飲食文化,提高徽菜的地位,同時引入其他菜系,滿足游客飲食上的多樣需求;大力發展具有徽文化特色的“農家樂”旅游,開發多元化的全方位的徽派服務;吸取民間智慧,展示民俗文化,挖掘民歌民謠,加強民間制作,豐富游客生活[3]。 4.加強旅游意識教育,提高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的積極性。鄉村環境是鄉村旅游和諧發展的基礎,鄉村旅游是村民致富的重要途徑,要加強村民的旅游意識、環保意識教育,自覺保護宏村環境,主動參與宏村旅游業。要切實改善政府與村民、公司與村民的關系,多給村民一些實惠,讓他們感受到旅游業的好處,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為宏村旅游的和諧發展作出貢獻;要公開社區政務,健全村民表達機制,讓村民參政議政;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改變游客和當地人的不良行為;增聘村民為環保人員及巡視人員,規范游客的行為;確保宏村“牛腸”、“牛肚”水系的清潔,保持優美的環境給村民及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