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發展旅游產業 帶動區域發展
陸志遠
論文關鍵詞:五中全會旅游產業周邊地區學習貫徹改革發展科學發展觀南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旅游資源三亞市
論文摘要: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是在我國即將完成"十五"計劃,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描繪了我國"十一五"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里程碑式的綱領性文件。省委書記汪嘯風指出,《建議》以及胡錦濤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和在全會上的重要講話,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始終貫徹了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這條主線,是我們當前和今后工作的重要指導原則。特此,本刊組織了本期的學習貫徹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以推動我省的學習貫徹活動。
認真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三亞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以一枝獨秀的旅游產業為突破口.全面開放旅游產業領域,將資源優勢完全轉變成產業優勢,形成與一流旅游資源相匹配的一流旅游經濟,進一步把旅游產業做強做大,才能有效地提高三亞整體經濟實力,彌合三亞與先進發達地區在發展進程和水平上的差距。此外,三亞還應當我省南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以“五個統籌”為指導,以發展旅游產業為切入點,帶動南部地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打造特色旅游產業,加快三亞經濟發展,主要從五個方面入手:
一是精心打造名牌景區景點。通過深度挖掘三亞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加快老景區的改擴建和新景區的開發建設,全面提升景區景點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二是清,時丁造品牌度假酒店。要把旅游飯店行業統籌納入《三亞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嚴格控制低檔旅館酒店的開發建設。要力爭三亞在2朋‘年五星級度假酒店達到巧家,形成高端品牌酒店的規模效應。三是精子時丁造特色旅游產品。通過優化旅游產品結構,增加娛樂度假項目,拉長旅游產業鏈.發揮旅游產業集群效應。要將旅游產業和農村發展結合起來,帶動農民早日走上依托旅游發家致富之路。四是精,時丁造名牌節慶活動。通過策劃、開發、舉辦各類會議、體育、展覽、節慶、演出、時尚等活動,做到季季有引起國內關注的活動,年年有吸引全球目光的活動。要利用環境和區位優勢,加快三亞國際會議會展中心、體育中心和會務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力爭早日把三亞建設成為中國一流的演藝娛樂中心、電影名城和國家體育冬訓基地。五是精心打造一流的旅游服務環境。
海南省委在第四次黨代會上確定了“南北帶動、兩甄推進、發展周邊、扶持中間”的區域發展新思路。從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看.“南北帶動”,北要靠海口,南要靠三亞。三亞及其周邊地區包括三亞市、五指山市、保亭縣、陵水縣和樂東縣,區域面積約占海南省總面積的22.8%,區域人口約占海南省總人口的19.3%。三亞成為南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是海南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三亞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以發展旅游產業為切入點是三亞實施“南北帶動”戰略的必然選擇。就整個南部地區來看,三亞及其周邊地區是中國熱帶旅游資源最為集中,熱帶植被和生態環境保護最為完好的地區,其資源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在中國和海南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經濟優勢。以旅游產業為突破口,加強區域合作,才能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底、共同發展的格局,有利于擴大對外開放,引進消費需求.從而形成三次產業互動,增強綜合經濟實力,擴大社會就業,加快城市化進程,統籌城鄉發展,促進三亞及其周邊地區社會和諧。為此,應當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高標準做好區域旅游規劃.優化旅游產業布局。目前,三亞已投入巨資進行(三亞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的編制,在該規劃中,已將周邊市縣納入大三亞旅游圈范圍,為整合瓊南地區的旅游資源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二是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公共事業一體化。完善的旅游基礎設施體系,必須依托于完善的區域城鎮體系。加強三亞及其周邊地區城鎮體系建設,與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們要做好中心城市功能統籌規劃,增強中心城市輻射效應;要把中小城鎮建設納入區域總體背景考慮,確定小城鎮建設在空間密度上的合理定位,形成互動發展的城鎮體系。在城鎮公共事業發展方面,則應當加強公共事業一體化建設,在合理布局的基礎上,做到資源共享,防止重復建設,實現公共事業的一體化消費。三是充分利用區域旅游資源,打造旅游精品。今后三亞除要繼續加強自身旅游業發展外,還要因地制宜.加強瓊南地區旅游資源的協同開發和綜合利用,向海內外旅游市場推出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競爭力強的旅游精品,以帶動整個區域旅游業的興旺和經濟的發展。四是增強政府綠色控制力,保護生態環境。正確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將人口、資源、經濟、社會、環境融合到生態系統中統一規劃,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避免資源的破壞和生態系統的失衡。要創造國內一流的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