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街頭食品衛生管理難點及應對策略
未知
關鍵字: 經濟體制
隨著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特別是下崗工人的增多,農民進城人口的大量流動,街頭食品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而起。街頭食品作為一種特殊生產銷售方式不斷涌現,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生活,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然而,街頭食品也給食品衛生管理帶來了一些難度,下面就街頭食品衛生管理難點及應對策略提出一些粗淺看法。
1 管理難點
街頭食品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隨著各地城鄉集市貿易的發展,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和農民進城找工作,街頭食品攤點在成倍增加。今年8月,本縣為創建文明城鎮對縣城街頭食品經營狀況作了調查,縣城現有個體食品攤點630戶,從業人員1180人,分別是10年前的2.5倍和3.1倍。街頭食品行業中管理難度突出的原因如下。
1.1 流動性大,無固定營業場所
多數街頭食品經營戶沒有固定的經營場所,大多為一個手推車,為逃避正常的檢查和管理,通過街頭早市或夜市經營方式開展“游擊"經營,頻繁更換加工經營場所,再加上經營場所分散,出攤時間不定,你下班,他上崗等情況,不易被食品衛生監督人員和工商行政管理人員發現和被監督檢查。
1.2 衛生設施配套不全,食品衛生質量難以保證
這些街頭食品攤點以謀生為主,自稱“小本經營”,大多只有一個手推車,所有設施全在上面,沒有流動水,更談不上餐具消毒,無防蠅、防塵、冷藏等衛生設施。有固定場所的,投資起點低,經營面積狹小,也舍不得在衛生設施上投入,從而直接影響食品衛生質量的保證,潛在著食物中毒和腸道傳染病發生的隱患。
1.3 從業人員衛生意識差,法制觀念淡薄
縣城現有街頭食品經營人員1180人,主要為農村進城打工人員、企業下崗職工和無固定收入的中、老年人,他們文化素質低,年齡偏大,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322人占27.3%,初小文化水平的576人占48.8%,其余282人為文盲占23.9%。他們僅有537人能簡單的回答基礎衛生知識,占45.5%;知道《食品衛生法》和《江蘇省食品衛生工作條例》的人員更少,只有136人,僅占11.5%。且多數人在工作時不穿戴工作衣帽,部分從業人員身上衣服油跡斑斑、污濁不堪,而且有留長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的現象,個人衛生較差。
1.4 體檢、發證工作阻力大
由于這些街頭食品經營者的法制觀念淡薄,經營規模小,主動上門體檢辦證的為數不多。630戶中持有衛生許可證420戶,持有率有66.7%。從業人員持有健康證者568人,持有率為48.1%。就是在這些有證戶中,大多是經衛生監督檢查人員多次上門督促才體檢辦證的。 1.5 食品及原料管理難
這些街頭食品經營戶只顧有利可圖、盲目進貨,根本不知道或不注重索取食品產品(或原料)的衛生檢驗化驗單或合格證,只要價格低,就不管來路,既不索證,也不問是否為偽劣食品,只管進貨,檢查時也不能提供進貨臺賬。
2 應對策略
2.1 加強領導,相關部門協調管理
城鎮街頭食品衛生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能單靠一個部門就能夠完成,特別是在本縣經濟欠發達地區,必須在政府統一領導下,協調好城市規劃、城管、工商、公安、衛生等職能部門的關系,明確各部門的職責,互相配合,協調工作,齊抓共管,形成全方面管理。對街頭食品實行劃行歸市、合理布點、固定攤點,統一衛生要求。同時做好衛生監督、監測和技術指導。
2.2 改善街頭食品管理方式
對集中的固定攤點和門市由投資方和社區街道牽頭,統一配齊衛生設施,建立衛生管理制度。流動攤點由城管,規劃部門統一標識、統一標號、統一放置地點、統一衛生設施,辦好食品衛生許可證和從業人員健康證后方可設攤經營。
對農貿市場內攤點,由工商部門統一規劃區域經營,各攤點的衛生設施整齊歸一,并經衛生部門驗收合格后方可經營。
2.3 嚴格把好發證關
只能對具有與經營項目相適應的衛生設施方可發放衛生許可證,食品生產經營者必須先取得衛生許可證后,再到工商部門領取營業執照,杜絕發放人情證。同時對飲食類攤點,一定要有餐具消毒設施,加強對餐具、食具進行消毒效果監測。也可設置統一的消毒站,定時定點集中餐具消毒。
2.4 廣泛開展衛生宣傳和培訓
在街頭食品的管理過程中,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進行有關衛生知識和法規的宣傳,逐漸提高從業人員的衛生意識。本縣利用與縣電視臺聯合主辦的《周末衛生》和人員集中、統一教材的電教教育和宣傳等方式進行衛生知識和法規宣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筆者建議還可以針對各行各業的特點,編制成食品衛生知識小冊子,圖文并茂,易學易記,方便實用。
2.5 加大服務力度,強化監督
衛生行政部門應在有關部門的配合和支持下,采取監督與服務相結合的辦法,一面加大巡回監督頻率,依法管理,一面及時向社會反映食品衛生問題,引導市民健康消費,指導經營人員自覺遵守衛生法規,做到文明合法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