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談微博對社會管理機制的影響

佚名

一、引言

隨著我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轉型的逐步深入,一些突發事件開始頻頻引起關注。從2011年的渤海漏油事件、甘肅校車被撞事件到2012年的黃巖島事件和釣魚島事件,我國媒體應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有著不斷的創新和突破。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得益于政府部門對突發事件的透明發布,保障公民的知曉權;另一方面得益于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的創新發展。

在微博上,博主不必考慮整個文章的謀篇布局和標新立異,只要用簡單的句子寫下想說的話即可;在微博上,不管是精英還是草根,任何人都可以對某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相對于傳統媒體,微博具有門檻低、傳播速度快、語言簡單明了等優勢。微博這些特點必然會對社會管理體系創新提出新的要求。那么,微博是如何影響社會管理體系創新的過程,社會管理體系創新機制如何,本文將做初步分析。

二、微博的誕生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簡稱,屬于一種非正式的迷你博客[1]。微博的內容由簡單的只言片語組成,從這個角度來說,對用戶的技術要求門檻很低,而且在語言的編排組織上,沒有博客那么高。

目前,微博每條信息的容量大約為140個字符,用戶可以通過手機(WAP)和互聯網(WEB)上的QQ、MSN等聊天工具隨時隨地更新。2006年3月,由blogger的創始人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微博網站“Twitte”。Twitter的英文原意為“小鳥的嘰嘰喳喳聲”,用戶能用如發手機短信的數百種工具更新信息。Twitter的出現把世人的眼光引入到微博的小小世界里。在中國,飯否、嘰歪、騰訊滔滔等微博網站隨后紛紛開通。2009年8月,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開通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了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微博正式進入中文網民的視野。

與傳統媒體中的報刊、廣播、電視相比,微博具有互動性、即時性、開放性、共享性、匿名性等特點,以多種媒體融合的方式滿足個體個性化的需求。

三、微博對社會的影響

根據麥克盧漢關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論[2],我們可以理解為:人們生活在一個由媒體構筑的虛擬化空間之中,媒介作為人身體的一部分,延伸了人的感知范圍和感知能力,引起了認知事物的尺度變化和模式變化,塑造了社會的組合形式和形態,最終促成了社會結構的變遷。微博作為新媒體中的新秀和集大成者也不例外。

(一)微博對社會認知方式的影響

微博產生前,以報刊、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通過“點對面”的方式進行單向傳播,作為“意見領袖”的官方媒體掌握著信息發布主導權。其發布信息站在官方利益的角度,客觀性、動態性和時效性相對較差,且受眾多是以被動的方式接受信息。微博的開通,拉近了個體的媒體話語接近權,不僅使個體的感知范圍和感知能力得到擴大和增強,更使個體傳播的互動、溝通能力得到空前加強;微博的開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媒體單一話題的議程設置局面,個體可以在微博平臺對關注話題進行轉載、評論,滿足個體的認知需求,促進了社會認知方式的變革。

(二)微博對社會組織方式的影響

微博為社會個體提供了一個多遠價值觀的表達平臺,有著類似經歷和境遇、近似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陌生個體間的相互溝通具有了實現的可能性。而陌生的個體間的溝通、交流,為新的價值判斷和社會組織的形成提供了可實現的條件。

在這個眾聲喧嘩的網絡時代,每個人都有“麥克風”,微博就像一個“意見超市”,各種意見紛繁復雜、良莠不齊[3]。許多案例表明,在微博平臺上個體對某個事件的判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個體感性認識作出的判斷。這種價值判斷尤其對社會突發事件和公眾關注的話題的反應特別明顯,能在短時期的碰撞、互動、融匯中形成具有強大情感共鳴的價值觀念,影響著社會組織形式的變化。如,2011年針對“渤海漏油事件”,在微博平臺的宣傳和倡議下形成的民間維權組織活動,以及今年反對日本“購島鬧劇”,民間愛國人士通過微博自發形成登釣魚島維權組織,便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三)微博對社會表達方式的影響

在傳統媒體時代,公眾表達的聲音十分有限,只是被動地接受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引導,公眾在短時間內很難通過自身的選擇權來影響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局面。

微博的開通,拉近了個體的媒體話語接近權,公眾的社會聲音在短時間內得到空前加強。微博上短小而豐富的語言表達方式有效地拓展了個體表達的時間和空間維度,不僅僅在個體感興趣的話題選擇上,還可以全程全方位地提供新聞信息及相關評論,在短時間內有效地推動了個體表達多元化的展開。

“草根有多少,微博就有多大”成為一些百姓微博的宣言和目標[3]。這些話語表明,在由微博構筑的虛擬化空間之中,融匯了民眾多元化的表達聲音,已經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影響了社會輿論的導向,甚至還影響到政府的某些決策。如,“郭美美事件”引發的中國紅十字會大調整和今年“什邡銅鉬礦事件”引發的當地民眾要求政府放棄污染企業、維護生態環境的政策便是最好的例證。

四、微博對社會管理創新的影響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社會管理方面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原有的社會管理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需要。這就要求我們研究社會管理規律,更新社會觀念,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促使社會管理創新的因素有很多,但在諸多的因素中,新傳播技術的產生對社會管理創新具有催化作用。無疑,微博作為一種新型媒體平臺,由于其自身特征的獨特性,必然對社會管理創新提出新的挑戰,促使其適應技術變革的需求。

(一)微博推動了社會管理創新時代的到來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社會發展的方向,經濟的增長成為衡量地區發展、考核政府管理績效能力的重要指標。經濟發展至上,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關鍵因素。這種管理觀念對社會管理創新帶來了諸多弊端。

當今社會,大眾關注的社會熱點在那里?答案來自網民。微博首頁上借助粉絲關注度和點擊率排序靠前的博主和博文,就是最好的證明。伴隨著微博平臺上發布的許多社會不公正現象、丑惡現象、非法暴力事件的紛紛曝光,社會穩定、社會管理水平的真實情況為公眾所了解,并引發了對政府社會管理制度的諸多擔憂和爭議,正是這些擔憂和爭議促進了社會管理機制的創新,推動了社會管理創新時代的到來[4]。

(二)微博促進了社會管理主體的發展、完善

改革開放以后,體制的變化促使社會結構不斷深化,不同的社會群體的需求不同,社會管理的主體具有了多元化的特點。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矛盾和日益繁重的社會管理任務,單靠任何一個社會管理主體是無法完全解決社會問題的。[5]作為社會管理的重要主體之一的社會組織,由于發展數量和發展程度的限制,其在社會管理中發揮的作用還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微博的產生為社會組織向公眾公開其管理和運作提供了平臺。社會組織通過公眾對微博平臺的社會認可度和支持度,對公眾關心話題和突發事件進行價值觀念的梳理和輿論引導,并影響政府施政措施,從而促進社會管理制度的不斷發展、完善。

從某種意義上講,微博對社會管理主體的發展具有良性刺激的作用。在2012年的“黃巖島事件”中,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得到了有效、積極的引導,微博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微博引導了社會管理的創新

微博以信息發布及時、碎片化表達、裂變式傳播等新特點促進社會管理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管理的變革。在2011年發生的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和突發事件中,微博扮演了社會輿情表達的重要角色。從“7·23溫涌線高鐵特大事故”到“郭美美炫富事件”,再到2012年的“什邡銅鉬礦事件”,這些事例說明微博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公眾的媒體話語權,加快了信息在人際之間的傳播速度,同時也為社會管理的創新提供了新的借鑒。

作為新媒體技術平臺,微博為社會管理格局創新提供了一個便捷高效的解決方案。一些政府部門已經意識到了微博在社會管理體系中的巨大影響力,通過設立官方微博了解社會輿情、溝通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障礙,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管理創新的發展。

綜上,從社會發展的大環境看,微博仍然處于發展和完善的階段,而相適應的社會管理機制也在進行調整。建立一個良性運轉的社會管理體系有待于社會管理制度的不斷創新和完善。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面對空前廣泛的社會變革,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保▉碓矗航駛髅?文/李鵬飛 作者簡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編選: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1]劉暉,Twitter.微博客時代的到來[J].傳媒,2009(10).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宋發枝.微博對網絡新聞評論的影響[J].青年記者,2011(14).

[4]楊振剛,鮑勝.新媒體影響社會管理創新機制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1(16).

向春玲.論多種社會主體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的作用[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1(5).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