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校團、隊的自我管理,自我成長
魏英
隨著農村學生的嚴重流失,為了更好地用好分散的教育資源,國家對農村中小學進行了整合。我們順應時代的要求,也加入了這一隊伍,所在學校于2008年9月變成了九年一貫制學校,自然而然,團、隊也變成了一家。而面對整合后的學校——衛生臟亂差、學生行為習慣與《中小學生行為守則》相差甚遠的現狀,給我們的團隊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團、隊如何管理?如何成長?如何協助學校改變這一現狀?這是負責團、隊工作的我們需要深思的問題。經過兩年多的摸索與改革,我們總結出了幾條經驗。
一 、抓好輔導員的認定工作
聘請優秀團、隊輔導員和校外輔導員,抓好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在品格修養、知識能力、教育教學上下功夫。各班及時配發《輔導員》雜志,讓其引領各中隊輔導員的思想,并不間斷地對雜志上的一些先進理論,團委、大隊部組織大家進行集體學習和討論,然后讓大家結合本人的輔導員工作,把這些理論進行內化。在這樣的氛圍中,我們逐步塑造了一支凝聚力強、戰斗力旺盛的輔導員隊伍。
二、舉辦好每一屆團、隊干部選舉
每一屆團、隊干部選舉,都要及時總結往屆團、干部競選的經驗,本著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通過民主推薦、集中競選等步驟,選舉出學生信任的和愿意鍛煉自己的優秀的學生干部,組織成一支優秀的團、隊干部隊伍。
三、注重團、隊學生干部的培養
在團、隊學生會組織中,我們作為負責團、隊工作的老師,要嚴格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督促大家遵守和執行相關規定,使學生的自我管理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要以自己的模范思想和行為去影響學生,幫助他們挑選好干部,經常性地指導工作,當好他們的參謀,關心他們的成長,大膽放手,發揮其積極作用,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和鍛煉自己,經常學習,時刻對照任職條件調整自己的言行,經常聽取他人的意見,團結周圍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發揮集體功能,通過團、隊組織的活動來提高自管能力。
四、推進團、隊陣地建設,促進團隊組織自身發展
要建好團、隊陣地,利用這一陣地開展一年級隊前教育,開展初中生入團教育,開展少先隊員、團員光榮感教育,舉辦升旗手培訓等,切實提高團、隊自我管理、自主發展的能力。
1、以每月一事為主線,組織好每月主題教育活動。 秉承“育人先育德,求知先修身”的理念,實行“活動中育德,習慣中育人”,追求習慣教育實效。如每年3月團隊舉辦“學雷鋒、講文明、樹新風”的一系列活動,4月舉辦“緬懷革命先烈”活動。同時將教育范圍逐步由校內向家庭延伸,督促各班開好每學期的兩次家長會,請全國有名的教育專家對家長進行全方位、有效的引導,配合學校培養學生的自信、自立、樂觀,對人講禮貌,學習講勤奮,社會講公德,在家講孝順,從小做個好公民。團、隊組織通過開展這些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學校老師、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推進了學校團、隊組織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
2、堅持抓好各班的常規評比工作。
加強日常行為習慣的檢查監督,提高值日質量,嚴格執行“文明班級”評比制度。對團、隊監督崗的檢查進行分工落實,加大檢查力度,每天將有問題的班級公布于衛生檢查反饋的黑板上,及時提醒有問題的班級清理不干凈的地方。每周星期一準時在衛生、紀律評比欄中公布前一周的評比結果以及流動紅旗的發放情況。在每一學期結束時,根據平時的檢查情況評出“文明班級”三個、“進步班級”一個進行表彰。通過團、隊監督崗活動長期、有效的監督,逐步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學校營造了“學禮儀、講文明、懂禮貌”的氛圍,凈化了校園空氣,打造出了和諧的校園環境。
3、注重細節,文明禮儀細處抓起。
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認真分析當前社會背景中影響學生基礎文明素養的各種因素,從細微處入手,從細節處抓起,堅持“導堵結合,以導為主”的思想,積極挖掘同學中間的好人好事,在星期一升國旗的時間,通過廣播發布前一周的好人好事信息。通過廣播不僅全校的師生知道了做好事的人,而且學校周圍的人也知道了其人。就在這樣不間斷的廣播中,好多學生經常處于一種被別人贊美、欣賞的氛圍中,慢慢地學生開始注意改正自己的陋習、言行,并積極加入到做好人好事的隊伍中。
4、完善制度,不斷總結反思。
每月召開中隊輔導員會議,努力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每學期,學校成立中隊輔導員學習小組,采用理論學習、事跡演講、案例交流、集體會診、實地參觀、蹲點幫扶、活動觀摩等形式,對中隊輔導員進行家校溝通、科任融合、班級文化建設、學生養成教育、班隊活動、法制教育、心理指導等方面的培訓,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培養其管理班隊的能力,提高工作過程的藝術性,促進中隊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成長;團、隊負責人與中隊輔導員在每一次的主題活動過程中,都摸索、思考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不足以及成功之處。
經過兩年多對團、隊工作的摸索和創新,終于使學校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積極向上,校內一片整潔,文明之行處處可見。團、隊工作在自我管理中慢慢成長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