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從中國企業的視角評析古典管理思想的價值

郝軍芳

[摘 要] 古典管理理論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歐,是管理理論發展的第一個時期,因為倡導秩序、標準化而掀起一場“效率革命”。在今天環境越來越動態和復雜,組織的應變能力幾乎成了制勝最關鍵的因素,泰羅所倡導的科學管理的弊端日趨明顯。但是對于眾多仍然依靠經驗進行管理的中國企業,科學管理是不可逾越的一個重要階段,論文探討了對于處于經濟轉型期中、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企業,古典管理理論的應用價值以及如何運用科學管理提升企業效率。 [關鍵詞] 科學管理 標準化 效率 中國企業 古典管理理論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歐,是管理理論發展的第一個時期,包括科學管理理論、組織管理理論和行政管理理論。當時企業管理主要依靠經驗,企業經營基本處于一個無序狀態,效率低下,為了提高產量,企業主迫使工人加班加點,勞資雙方矛盾突出。古典管理理論因為倡導秩序、標準化而提高了效率,因而盛行于一時。 一、古典管理思想及其本質 科學管理、組織管理和行政管理是古典管理理論時期的三個重要學派。 1.科學管理理論 美國學者泰羅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泰羅從提高作業效率的角度研究管理問題,他通過動作研究和時間研究,歸納出一套有效的作業程序,使作業標準化,并用標準化的作業程序培訓工人,在此基礎上,確定工作定額,將薪酬和工作績效掛鉤,同時泰羅認為計劃和執行的職能應該由不同的人承擔。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在西方曾經掀起一場效率革命,至今在生產運作領域其研究方法和管理方法仍然有廣泛運用,西方管理理論所強調的量化、標準化、精細化管理其實都是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的發展和應用,比如沃爾瑪要求員工對顧客友好,“微笑時露出8顆牙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組織管理理論 如果說泰羅關注的是作業、任務的完成,法國學者法約爾則關注于組織管理,他認為組織管理存在普遍的、一般性的原則,如果用這些原則培訓管理者,可以提高其管理效率,法約爾在他的《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管理14條原則,分工、秩序、等級鏈、集權和分權、統一指揮、統一領導、集體精神、穩定的員工、首創精神等。和科學管理理論相似的是,組織管理強調的仍然是規范性,如何通過分工、秩序、規則等剛性管理手段提高效率。 3.行政管理理論 德國的社會學家、歷史學家馬克斯.韋伯研究了行政組織的效率問題,他認為一個理想的行政組織應該是這樣的:分工明確、選拔合適的人員、這些人員按照理性的邏輯行事,按照既定的程序和規則處理問題。這樣的組織仍然是剛性的,因為各司其職、程序、規則、理性邏輯避免了結果的波動性,避免了因人而異,因而這種組織是有效率的。 整體來看,古典管理理論時期各學派雖然研究的角度不同,但是其管理理念和方法都是強調分工、秩序、規則、程序、標準化,借以加強組織的規范性,最終提升管理效率,這種制度是剛性的。在組織管理從無序走向有序之初,規范性帶來的邊際效益是很大的,但是邊際效益遞減的原則在這里仍然適用。隨著組織逐漸變得有序,規范化的邊際效益開始遞減,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員工因為枯燥感導致工作積極性下降;(2)強調分工,各司其職導致組織的協作出現障礙;(3)強調標準化、秩序導致組織的機動性差。所以,出現了后來的人群關系學派、行為科學學派,管理從剛性走向柔性,和傳統的剛性管理不同的是,柔性管理更多強調協作、強調員工多層次需要的滿足,強調組織的應變能力,組織從科學管理走向了文化管理,從職能管理走向了基于過程的管理,從內向管理走向了外向管理。 基于古典管理思想的傳統管理和柔性化管理的區別

二、古典管理理論對中國企業的借鑒意義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企業處于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轉軌期間,大家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系統的適用于中國企業的管理理論,很多管理思想和方法都是舶來品,如何借鑒這些西方的理論,探索中國式的管理,同時面對已經迫在眉睫的來自于外資企業的競爭,成為所有中國企業最大的課題。來自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調查資料顯示: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為3.5年,其中民營企業是2.9年,大企業是7年~8年,而美國中小企業是7年,世界500強是40年~50年,中國企業為何如此短命?茅于軾等很多學者都有過這方面的研究。從下一組數據或許我們也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根據中國企業家聯合會2006年的報告:中國500強的平均資產是103.1億美元,世界500強1455.1億美元,兩者利潤分別為801億美元和12149億美元,資源的利用效率呈現巨大差異,可見中國企業在管理方面的差距。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很多中國企業應運而生,依靠的主要是對市場機會的把握以及寶貴的冒險精神,但是內功不足,管理水平的低下,讓很多企業在興盛一時后過早夭折了,三株、秦池、巨人、愛多,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它們落入的似乎是同樣一個陷阱。 格雷納的五階段增長模型描述了公司成長的規律:公司成長被劃分為5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其成長的特性,管理者應該以不同的方式推動企業的成長,以化解各種危機。(1)第一階段,創造力推動企業成長,后期出現領導權的危機,領導不堪重負;第二階段:指導力推動企業成長,后期出現自主權的危機,員工感覺束縛過多;第三階段:授權推動企業增長,后期出現控制權危機;(4)第四階段:協調推動企業增長,后期出現官僚化危機;(5)第五階段:配合推動企業增長,同時醞釀新的危機。以五階段模型分析中國企業近30年的成長歷程,可以發現,很多企業在初創期,管理者的創新精神,對市場和客戶的高度關注,組織規模雖然小但是交流比較充分,這些因素保證了企業的成功;但是領導者會發現隨著組織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力不從心;第二階段出現,組織需要加強管理,例如,合理分工,建立職能型的、集權的組織結構,在企業內部制定各種標準,建立預算制度,設立成本中心,使企業的運作效率提高,總之通過提高組織的規范性提高效率,在第二階段正是這種指導力、規范性推動企業成長,這個階段管理的主要手段其實就是古典管理思想所倡導的剛性管理,通過規范使組織從無序走向有序。進入第三階段,企業要通過授權來化解組織剛性管理帶來的自主權危機;在最后的兩個階段,則要通過構建合作文化來化解組織的官僚化傾向。利用五階段模型分析中國企業,很多企業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的過渡中,就死掉了,由于不能通過規范化提升效率,企業不能做大,更不能做強。 美國以及其它一些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了上百年,中國很多企業其實還很難和這些國家的企業相提并論,雖然管理理論發展的趨勢終將從經驗管理走向科學管理,最終走向文化管理,或稱之為柔性化管理,但是筆者認為,對很多今天仍處于經驗管理階段的中國企業而言,科學管理是不能逾越的一個階段,通過規范化提升效率,實現組織的成長是必需的,就像一個小孩子最初主要是依靠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約束和激勵形成其價值觀,道德發展理論將這個階段稱為“前慣例層次”,小孩子的選擇主要受個人利益的影響,教育者的管理更像泰羅倡導的“胡蘿卜加大棒”的方式,后來道德會進入“原則層次”,小孩子的行為會受其個人價值觀的影響,外在約束已經內化為個人準則,但是第一個層次即規范化的過程不可或缺。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不需要像西方企業一樣,用100年的時間完成這個轉變,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吸納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鑒他人的管理經驗,探索在當代中國企業如何發展、超越,并探索出一條中國式管理道路。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