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冰桶”到“小鮮肉”:大數據顛覆傳統營銷
佚名
:在這個夏天的尾巴,能與從硅谷傳來的“冰桶”挑戰相抗衡的就只有各種“小鮮肉”的故事了。“小鮮肉”在國內被叫做90后創業者,他們的個性與行事風格成為創業故事的新元素。其產品既包括可以展現賣萌文化的“臉萌”,也有可以把米粉賣得很有法律氣質的“伏牛堂”等。而在硅谷,這些“小鮮肉”們被叫作“20-something”(20歲出頭)創業者。
今年春天,Facebook宣布就收購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廠商Oculus VR達成了最終協議。交易總額約為20億美元,這其中包括4億美元的現金,以及2.31億股Facebook普通股票。Oculus VR的創始人Palmer Luckey,這位出生于1992年的輟學“小鮮肉”,再度成就了硅谷傳奇,他成為硅谷億萬富翁俱樂部里最新最小的成員,而他帶領的Oculus VR團隊僅有80人左右。沒錯,這正是硅谷故事的經典模式:二十幾歲成名,實現財務自由,急速的名利涌向每一塊“小鮮肉”。
類似的故事總在硅谷上演。美國《新共和新聞雜志》(The New Republic)曾發布一篇題為《硅谷長期歧視年長者》(Lengthy exploration of ageism in Silicon Valley)的文章,認為風險投資者歧視對待年長企業家,創業公司也歧視年長的應聘者。投過Twitter、Foursquare等公司的硅谷頂尖風投家Fred Wilson也承認:“技術偏向更年輕的人。”
事實果真如此嗎?數據顯示,在創建10億美元規模的生意中,二十幾歲的創始人更常見。在《華爾街日報》的“10億美元俱樂部名單”當中,根據可公開查證的年齡數據(比如Linkedin上的資料),有數據可查的71%的人們當中,創立公司時的平均年齡是31歲。的確可以說,二十幾歲的企業家在最成功的企業家當中表現搶眼。而相比之下,2010年標準普爾指數500公司的CEO平均年齡是52.9歲。顯然VC更喜歡年輕人。
投資者也更愿意投資“鮮肉”。原因之一是風投在尋求投資多樣性中的“彩票”機會,一筆小投資也許會帶來Facebook般的效應。與已經適應了自己看法的年長者相比,“鮮肉”們更能銳利地發現市場需求。當然了,還有一個客觀的原因是,二三十歲的創業者正處于人生初期,沒有家庭的負擔,相對約束較少。
不過,年輕化同樣給硅谷帶來了問題。“鮮肉”們顯然更容易在消費級的應用中想出更新更酷的點子。同樣由“鮮肉”制造的Snapchat“閱后即焚”應用也是一例。創始人埃文·托馬斯·斯皮格爾(Evan Thomas Spiegel)生于1990年,2011年創立Snapchat時只有21歲。而這家今年年初拒絕了Facebook30億美元收購意向的創業公司,其應用的核心用戶同樣“鮮肉”——在18至25歲之間,而這恰恰是廣告主垂涎的一類人群。要知道,今年5月,用戶大約每天都會在該服務上查看10億條內容,分享7億條消息,遠高于去年10月的3.5億。
消費級應用的火爆也從根本上印證了互聯網技術的相對成熟,這使得“鮮肉”們更容易將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而隨之帶來的隱憂便是,“鮮肉”們對于基礎技術的投入熱情是否也在減少?更何況發生了群聚效應。
“鮮肉”也更喜歡在“鮮肉”的公司里工作——“我更喜歡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同事一起工作,也喜歡在朋友們都在使用的產品公司工作,這樣讓我自己感覺很酷”。一項調查顯示,惠普工程師的平均年齡是39歲,而Facebook只有26歲。而類似蘋果這樣保持了一定的創新能力的“老”公司,吸引20出頭工程師的,也不是薪水、機會等等,而是夠不夠“酷”。而實際上,“酷”往往是跟聰明的人、巨額資金和引人注目的產品共同澆灌出來的。
硅谷產生的偏好年輕人的傾向,使得人不禁提出這樣的問題:“在硅谷的人,是否計劃過自己的30歲?”實際上,硅谷偏好“鮮肉”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時至今日,這一趨勢日益明顯。新產業的發軔往往需要突破常規,具有破壞性。這也讓人們容易理解租車、社交應用為何更容易被年輕人發明,因為這類產品對應的需求顯然不是給四五十歲的父母們的。
年輕有年輕的優勢。曾有人把人生比喻成十二小時,將自己的實際年齡除以三便是對應的人生時間。當然,如果你活過了72歲,就有機會重新將自己的人生時間再轉一圈。科技使得人類的生活擺脫了蒙昧與窮苦,年老者要去山上等死的悲慘漸漸成為人們只能在電影《山節考》里回味的情節……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年輕同樣也可能成為社會問題的根源,太快的名利無法帶來心智成長,而這是他們用技術和聰明無法解答的人生難題。剛剛播完第一季的美劇《謎案追兇》(Murder in the First,直譯為一級謀殺),正是集中描繪了這樣一個問題——“鮮肉”年輕又多金,聰明卻狂躁,只能作繭自縛地走進自己挖下的陷阱,短暫的人生成為硅谷天空劃過的流星。擅長思考人生的美劇編劇們,習慣用離奇的劇情表達著自己的擔憂。而一向比長篇小說還跌宕起伏的美劇也總是讓人們看到人性的復雜多面。當然了,真實的生活從來比電視劇更精彩。(文/鄭悅;來源:IT經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