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與中國民主分析
潘淑慧
我們正在建設的民主,是既要充分吸取人類政治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又必須密切結合我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現實條件。因此,要如何“發展民主是為了造福于我們偉大的人民,造福于我們偉大的國家”[10]。俞可平一方面堅持認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另一方面認為“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中國民主化進程是一個增量的過程。羅馬不可能一夜建成。“增量民主”是俞可平提出的一個概念。認為中國的民主發展將是一種“增量式”發展。中國的民主改革將以存量為基礎,即以已經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經驗為前提。發展民主政治的速度和力度,要與既定的社會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中國的民主政治將在漸進發展中有所突破,它不能離開先前的歷史軌道,不可能發生整體的突變性改革,但在某些領域將不時會有一些突破性的發展。在他《增量民主與善治》中形象的比喻“中國已經是一個民主社會,只是民主的還不徹底,就像一個水缸,它已經有了半缸水,現在只要不斷地再增加‘民主的量’,把水缸裝滿就行了”。并對關于增量政治改革和增量民主,俞可平解釋如下:一、正在或者將要進行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建設,必須有足夠的“存量”,即必須具備充分的經濟和政治基礎;二、這種改革和民主建設,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新的突破,形成一種新的增長,是對“存量”的增加;三、這種改革和發展在過程上是漸進和緩慢的,它是一種突破但非突變;四、增量民主的實質是在不損害人民群眾原有政治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政治利益。
因此,在中國的增量政治和增量民主改革中的“存量”與“增量”,俞可平認為“所謂存量,就是已經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經驗。30年來,中國民主發展積累了可觀的存量。中國民主政治發展主要內容可歸結為六個方面: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黨內民主、基層民主、法制建設和政府改革。這些民主實踐,給我們在觀念和制度層面留下了財富。”[11]增量在俞可平認為則是:“第一,更高地舉起人民民主的旗幟,掌握民主話語的主動權;加強民主政治的理論和對策研究,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全局和長遠的角度謀劃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未來發展。第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正確道路,努力做到‘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第三,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特別是人民代表的選舉、議事、決策和監督制度,更好發揮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立法和監督機關的重要作用。第四,改革和完善人民政協制度,特別是政協委員的遴選、咨詢和監督制度,更好發揮各級人民政協作為咨詢和監督機關的重要作用。第五,推進黨內民主建設,特別是在擴大黨員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方面,應當有實質性的改革措施。第六,大力推進基層民主,特別是縣鄉兩級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方面,應當有實質性的改革舉措。第七,在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若干關鍵環節,例如黨政關系、權力監督、干部推選、黨內選舉、基層選舉、政治透明、公民參與等方面,要有突破性的改革舉措”。[12] 用這樣一種“存量”基礎之上的“增量”來看待看待中國民主政治改革,俞可平很顯然地認為中國民主政治改革將沿著三條路線穩步向前推進。第一,以黨內民主帶動社會民主。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唯一的執政黨,通過擴大黨內民主,推動全社會民主,是推進中國民主的現實道路。第二,逐漸由基層民主向高層民主推進。一些重大的改革將通過基層試驗,逐步向上推進。第三,由更少的競爭到更多的競爭。人民在政治選擇方面的自由程度將逐漸提高,競爭性選擇的機會將日益增多。”[13] 四 民主作為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成果,誠如俞可平所強調的那樣“民主是個好東西”,但民主本為作為一個美好理想,在現實的“風吹雨打”當中往往會讓步于現實,具體呈現在人們面前是一個“虛虛實實”混合體。時至今日,人們還在不停地追問,民主究竟是什么?但不管怎么追問,要民主已在世界各國達成共識,這也就是俞可平研究民主問題的最大現實意義。當然,俞可平有關民主的研究存在許多的不足與理論缺陷,就像學術界一直對俞可平所追問的 “提出增量民主意義有多大?”“如何實現增量民主,其途徑方法何在?”一樣,爭論仍在繼續,研究也在進行。但不管怎樣,正如俞可平的比喻:“民主是一個陀螺:它只有像陀螺那樣運轉起來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