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鄧小平的國家統一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完善與發展
柯友朝
[論文摘要]鄧小平統一祖國的“一國兩制”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鄧小平不僅繼承了前人的優秀成果.而且倡導建立帶有復合制特點的單一制國體、主張建設獨特的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開創兩種制度一國之內聯盟的先河、提出保存包括上層建筑在內的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設想,從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豐富了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內涵,完善了列寧的“和平共處”理論,發展了列寧利用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思想,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和突破。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理論;國家統一;馬克思主義理論
國家統一是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不同時代的政治家對此有過不同的思考和探索。科學社會主義者將其理論研究成果系統化,從而成為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完成國家統一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鄧小平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祖國統一問題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理論,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統一的歷史進程,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和突破。
一、倡導建立帶有復合制特點的單一制國體,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
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國家的存在表明階級矛盾不可調和,它是“階級統治的機關”.是建立一種“秩序”來使壓迫合法化、固定化,使階級沖突得到緩和的機關。既然如此,在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形態下,設想與國內國際資本主義和平共處就是不可能的。所以,馬克思主義要求無產階級在革命中必須徹底“打碎”、“摧毀”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認為無產階級需要國家,不是為了自由,而是為了鎮壓自己的敵人。“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這是共產黨人最早的宣言。
鄧小平的對臺方針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一是主張把國內階級矛盾、制度沖突放在國家和民族的總體利益下協調解決。他認為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是我們壓倒一切的重要任務.也是民族總體的根本利益。為了共同促進民族振興、國家昌盛、全面發揮國家在組織建設方面的重要職能.就必須要充分調動國內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和潛力。這深刻體現了國家的民族屬性,為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增添了新內容。二是尊重實際,互不傷害,發揮國家在“特殊時期”的“緩和沖突”和“調停人”作用。面對大陸實行社會主義,臺灣實行資本主義的現實,主張誰也不吃掉誰。把互相矛盾、斗爭的雙方.把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個階級、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并存于一個統一國家之內,把矛盾和斗爭置于憲法和法律的“秩序”范圍里,這種對現實兩種不同制度進行統一的和平方式,無疑是恩格斯關于國家“調停人”思想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三是明確規定在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臺灣保留資產階級性質的行政、立法、司法機關、臺灣地區還可以擁有軍隊。在兩種制度、兩種階級矛盾和斗爭的情況下.規定由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來調節大陸與臺灣之間的關系,緩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矛盾與沖突,調停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與斗爭。這樣就把國家“調停人”的作用由一個國家內的階級范疇擴大到兩種不同社會制度上,這在馬克思主義學說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和發展。
鄧小平的對臺方針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國家觀念的革命性轉變或升華。中國共產黨人并沒有放棄共產主義理想,但是他們認為“一國兩制”并不妨礙這一理想的實現。也就是說,選擇一種不但在國際而且在國內與非社會主義制度、文化和平共處、和平競爭、取長補短的戰略,并不妨礙消除階級、消滅剝削的人類大同的實現。“一國兩制”的和平共處,是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和臺灣現行的資本主義制度并存,共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境域內,共存共處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中.使中國的國體具有復合性色彩,主體地區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在特別行政區實行非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中國成為一個完全新型的帶有復合型特點的單一制民主共和國。其國家性質可以表述‘為:“中國是一個在主體地區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在特別行政區實行非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一國兩制‘共和國’。”它沒有拘泥于我們國家采取單一制國家形式和在國家內采取地方政權形式的觀點,這就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認識.并為之注入了新的內容。它是鄧小平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實現社會主義國家和平統一的偉大發明,是鄧小平創新克思主義的一面旗幟。它的提出,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進入新境界的一個生動體現,有著極為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二、主張建設獨特的中國式的社會主義,豐富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內涵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和活的靈魂,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鄧小平正是根據并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原理,分析了當今的時代特點.從中國和國際現實出發而提出了一系列統一祖國的方針。二戰以后.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經歷了40年的演變,臺灣已經成為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在此背景下,要實現中國和平統一.就必須尊重歷史.照顧現實和各方利益。列寧曾經指出,馬克思主義者只能利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分析現實問題,所以他們在批判自己對社會關系等問題的估計時,“完全不是以抽象公式之類的胡說為標準。而是以這種估計本身的正確性及其與現實的相符合為標準”。㈣鄧小平的對臺方略完全符合客觀實際,并且通過香港、澳門問題的解決而證明是行得通的,它得到了實踐的檢驗,閃爍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智慧光芒。、
在一百多年的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對于如何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大體經歷了馬克思的“多國社會主義同時勝利”,列寧的“一國首先取得社會主義勝利”,毛澤東的“落后國家可以取得社會主義勝利”以及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提出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的論點和主張都是不同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他們各自面臨著不同歷史條件下的不同的實際任務,因而才有各自不同的論斷和主張。他們都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鄧小平提出的一系列統一祖國的方略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他所主張的以和平方式解決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的矛盾,在一個國家內實行兩種制度長期并存、兩種經濟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就是一種獨特的中國式的社會主義.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
三、開創兩種制度一國之內聯盟的先河,完善了列寧的“和平共處”理論
列寧領導并取得十月革命勝利之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世界范圍內出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并存的局面。列寧根據當時的歷史情況,提出了兩種制度“和平共處”的主張.強調“社會主義共和國不同世界發生聯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況下.應當把自己的生存同資本主義的關系聯系起來”。二戰以后,社會主義在許多國家取得了勝利,特別是中國革命的勝利,大大改變了國際力量的對比。在此情況下.毛澤東、周恩來提出了和平共處原則,提出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不同社會制度國家,而且也適用于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發展了列寧“和平共處”思想。但在一個國家之內能不能實行這樣兩種制度的和平共處呢?鄧小平回答了這個問題:在一個國家內,同樣可以實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和平共處。鄧小平明確地指出:“我們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辦法來解決中國的統一問題,這也是一種和平共處”由此可見.鄧小平關于“一國兩制”的構想實際是列寧關于和平共處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它有利于促進全國人民的大團結.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共同為振興中華而奮斗。
四、提出保存包括上層建筑在內的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設想,發展了列寧利用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思想
依據列寧的思想,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但在經濟落后的國家.怎樣才能更好地迅速地做到這點呢?列寧曾經指出.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利用資本主義的資本”.盡可能“利用資本主義(更不用說國家資本主義)來促進社會主義”。他還強調說:“不利用資本主義所達到的技術上和文化上的成就.社會主義就不可能實現。”中國革命勝利后.在建國初期,毛澤東也允許多種經濟的成分發展.對恢復國民經濟起了相當積極的作用。而“一國兩制”的提出又把列寧關于利用資本主義的思想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它不僅繼承了列寧關于“新經濟政策”、“租讓法案”等利用資本主義的思想,而且超越原有范圍,在臺灣問題上,提出了保存連同上層建筑在內的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設想,保持臺灣與外國的密切經濟文化關系。這是一個十分大膽的設想,是社會主義運動史上沒有先例的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