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教師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關鍵——《鄧小平教育理論學習綱要》
李傳秀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教育理論教師職業技能培養
論文提要: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加強和改進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技能培養,是我國師范院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鄧小平同志作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論家,在中國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針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實際.高屋建瓶地做出了一系列精辟而深刻的闡述,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在其教育理論中有關充分發揮教師在教育事業中的關鍵作用的論斷,以及在當今社會如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的內容,是系統解決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技能的基本方針。教育方針是一個國家或政黨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教育發展的指導方針,教育為誰服務,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教育中帶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問題。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競爭.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堅持發展的正確方向.我們的教育事業才能健康、順利地發展。認真學習、貫徹鄧小平教育理論,加強和改進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技能培養,是當前我國師范院校推行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師范院校在未來教師將如何培養這一間題上也顯得尤為重視。下面我將從教師行為的人格影響和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是科教興國的關鍵兩方面來談談自己的點滴認識和想法。
一、教師行為的人格影響
鄧小平同志提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江澤民同志也曾經說過:.‘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因為,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任何先進的現代化手段也無法代替的,特別是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惠于教師的濡染,教師的一言一行,一笑一耀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的學生。學生既是教師行為的接受者.又是最為嚴格的評論者,學生密切注視教師的一舉一動,在得到滋潤的同時,也把他們的言論和行為加以對照。在心目中形成對教師比較穩定的印象和評價,世界上沒有任何受著這么嚴酷的監督。也沒有任何人能像教師這樣對年輕的心靈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教師在向下一代傳遞人類文化知識的同時.還時時刻刻通過自己的勞動去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提高人們思想覺悟.啟迪人們的心靈.也許.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是人類知識傳遞者,是創造“未來人”的特殊雕塑家。如果離開了教師的勞動,任何教育活動都會中止。
有這樣一個教育案例,常使一些人、甚至是一些教師感到茫然不解。
A教師上課時發現一學生未到.皺著眉頭,焦急地一次又一次地走到教室門口張望,從他那不安的神情中,同學們感到了教師對全體同學關心的情感。遲到的學生得知后.從此不再遲到。B教師也皺眉仿效,搖首徘徊于講臺之上。同學們都不滿的說:“搞的是什么名堂,肯定是沒備好課.借機準備!被等的同學還生氣地說:“純粹是當眾出人洋相。”
同樣的課前等待,同樣的技術動作,竟有如此不同的效果。是什么原因?教師行為的不同人格基礎使然也。人格是教師的外部行為中的‘內在”變量二前一位教師平時對學生的愛已鑄成了他的人格形象.占據了學生的心靈.學生依其認定的人格去解釋去接受他的行為那么后一位教師呢?平時對學生就不關心.甚至是有些不管不間.學生對其行為視為做作。“等什只會帶來學生的滿。
可見,教師的人格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也在產生著教育的效應。教師的技術行為中也包含著諸多的人格因素,甚至可以說人格已構成了一種技能.有人稱為教師的人格技能:教師的人格技能,指的是適合其工作的那些個人的品質的總和.是人格原型與教師職業的一種搭配和融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以身言教”以外.還要把凝集在教材中的情感世界完全轉化為其主體的意識.這樣就完成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人格手段化.手段人格化的過程。青少年學生的素質特別是思想政治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他們能否健康地成長。直接關系到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直接關系到21世紀我們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和命運。因此,必須在抓緊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的同時.更加重視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更加重視教師的人格教育。
鄧小平還反復強調了要提高教師的政治和社會地位,以及評價了教師的作用:”我們的科學家、教師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本身就是一種成就.就是對國家的貢獻。’.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可見.鄧小平同志對教師的極大重視和肯定,在教學活動中教育方針能否貫徹.培養目標能否實現.教師起著主導作用。沒有教師.年輕一代就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和繼承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知識寶庫中的精華.更不可能在未來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和創新人類文化。因此.教師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范.真正為人師表。所以說.教師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師技術行為的人格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二、提高教師素質是科教興國關健
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發展生產力,必須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和教育發展。并且.造就一支宏大的科學技術隊伍就需要一定的管理人,帶頭人.在這其中教師就顯示出了其不可忽略的作用。教師要有高尚而有效的行為,就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就需要進行特殊的訓練。但是.許多師范院校普遍忽視了這種訓練,或者因為沒有比較科學的訓練體系而在提高師范生教師素質上顯得力不從心,結果師范院校只重視師范生專業知識的傳授和思想品德的培養.而忽視了教師職業技能的專門化技術訓練。在當今社會中.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我們必須在繼續大力弘揚尊師重教良好風尚的同時,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建立起嚴格規范的教師繼續教育制度,逐步完成教師竟爭上崗的制度,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教育素質,更新充實教師的知識和技能:所以說。師范院校的教師職業技術的訓練與工程院校,醫學院校的專業技術訓練比.其課程結構是不盡合理的,其明顯弱點就是缺乏教師職業技能的訓練類課程、僅僅開設嘆心理學》,教育學旁兩門必修課是遠遠不夠的:而且,這兩門課的教學內容的應用性也正巫待加強。師范教育中需要的教育類課程應該是一類應用性課程,正如馬卡連柯提出的一樣:在各類師范院校中.應當把如何更好地運用聲調、表情等作為一門必修課。
21世紀。我國既需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也仍然需要發展各種勞動密集型產業,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是多樣化的。這是我國的國情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文化大革命以后.鄧小平同志就曾指出:‘.我們要徹底清除“四人幫’的流毒,把盡快地培養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學技術專家作為我們科學教育戰線的重要任務”1977年5月和8月,他兩次提到:“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沒有知識,沒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了”“我國科學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隊伍有來源。科研是靠教育輸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辦好。”科教興國。重在落實。抓好教育和青少年的思想工作,直接關系到我們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能否取得成功,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否取得成功,所以我們大家都要從這樣的高度認識問題、開展工作,來加強教師隊伍素質建設。
教育擔負著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培養專門人才的重要任務,是一個民族發展和振興的最根本的事業。并且,鄧小平同志還強調:“教育戰線任務愈來愈重,各級教育部門不能不努力提高現有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師的水平”,“要加強學校的教師隊伍”,“‘科研系統有的人可以調出來搞教育。支援教育”:進一步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讓我們縱觀教師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就會發現,教師自始至終就擔負著傳播人類文化知識的重要職能。人類通過生育傳遞生命。通過教育傳遞文明。教師在人類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為此,教師自身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技術,高尚的品德和行為。但是,僅有淵博的知識是教不好書的。教育工作,教無定法,育無止境。這是一門藝術。是一門技術化的藝術。
因此可以肯定的說。隨著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快速推進。社會、學校和學生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教師會越來越難當,教師的行為會分化得更為精細。所以說,對教師的研究由心理發端,最后趨向于行為的分析與技術化,這恐怕是學校教育的需要。依法提高教師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依法提高教師待遇.保證其合法權益,是我們應該給予老師的最基本的承諾。江澤民主席說過:.’教育是個系統工程.就是說對教育事業。全社會都要來關心和支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項工作不僅教育部門要做,宣傳思想部門、政法部門以及其他部門都要做,全黨。全社會都要來做。”因此講.提高家長、社會對教師的重視,對教育事業的重視是我們應該長期堅持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