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鄧小平黨內監督思想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項雅平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鄧小平;黨內監督思想
論文摘要: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產生腐敗,所以從無產階級政黨產生開始,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就提出了一系列關于黨內監督的思想。改革開放以后,為了更加有效地遏制腐敗,鄧小平同志豐富和發展了他們黨內監督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黨內監督體系。隨著改革開放日趨深入,它必將對我們的反腐倡廉工作有所幫助。
在中紀委十七屆三次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黨內監督,增強黨內監督實效。黨內監督指中共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依據黨章和國家法律,對黨員和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公務活動進行的監督。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產生腐敗。為了有效地遏制腐敗現象的產生,我們的先賢對黨內監督思想進行了論述,特別是我們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比較系統地提出了黨內監督思想,他的黨內監督思想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關于黨內監督的思想
(一)馬克思恩格斯:集中監督和民主監督相結合
馬恩在共產主義者同盟《章程》中指出:“中央委員會是全盟的權力執行機關,向代表大會報告工作。””這表明中央委員會作為黨的最高權力執行機關,必須接受黨代表大會這個最高權力機關的監督。《章程》中還規定了各級組織的職權及各級組織和全體盟員必須遵守的紀律。如規定了上級對下級、組織對盟員“服從同盟的一切決議”;“保守同盟的一切秘密”;“盟員如果不能遵守這些條件即行開除”n等,實行嚴格的紀律監督。馬克思和恩格斯還認為通過民主和批評實施有效的黨內監督。恩格斯曾在《關于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歷史》一文中指出:“組織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員會由選舉產生并隨時可以罷免,僅這一點就堵塞了任何要求獨裁的密謀狂的道路。”啊這就奠定了民主監督的思想。
(二)列寧:對上對下的平行監督
1920年在俄共(布)九大上列寧提出:“有必要成立一個同中央委員會平行的監察委員會,由受黨的培養最多、最有經驗、最大公無私并最能執行黨的監督的同志組成。”以便實行對黨的監督。在監察機關的產生問題上,列寧強調,監察委員會委員必須在黨的代表大會上民主選舉產生,監察委員會委員在任職期間不得兼任黨委委員和其它蘇維埃政權中的職務,監察委員在任職屆滿前不得調任其它工作。同時強調了監察機關的相對獨立性和權威性。監察委員會委員享有中央委員的一切權利。這樣黨的監察機關不僅監察基層黨組織和普通黨員,而且能夠監督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及上層人物。列寧還首次提出了民主集中制這一科學概念,作為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他曾說“只有當全體居民都參加管理工作時,才能徹底進行反對官僚主義的斗爭,才能完全戰勝官僚主義。”
(三)斯大林:由民主監督發展到權力高度集中的黨內監督
斯大林成為蘇共領導人后,在蘇共監督方面也曾提出了一些正確意見。但不久就逐步建立、發展起了一整套權力高度集中的黨內監督運作機制。他在蘇共十七大上把黨的中央監察委員會歸屬中央委員會領導,把黨的監察委員會由過去的與黨中央政治局和各級黨委平行的機構,變為政治局和各級黨委的下屬機構。這在領導體制上局限了對黨的執行機關本身的監督。他又以委任制代替選舉制。他改變了“監察委員會委員在任期未滿前不得調動工作”的規定,從而使黨的監察人員失去了大膽行使監察權而免遭打擊報復的組織保證。斯大林強調的黨內監督實質是實行集權體制下的“黨內專制”、是一種缺乏民主基礎的、被異化了的黨內監督機制,甚至把國家暴力引入黨內監督。
(四)毛澤東主張實行民主,依靠民主黨派和人民群眾實行監督
1945年7月,毛澤東在延安回答黃炎培先生提出的共產黨能不能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問題時,肯定地說:“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他主張通過民主制度,建立監督機制,來約束某些黨員干部的腐敗行為。他說的民主就是讓群眾講話,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他還強調加強各民主黨派及人民群眾的監督。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一文中指出:“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舊”呵惜黨的八大后,個人崇拜式的黨內外監督達到頂峰,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制度遭到破壞。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為了有效遏制黨內不正之風,鄧小平同志繼承了先賢們在黨內監督方面的正確思想,認真總結和汲取了斯大林破壞法制和毛澤東在領導制度方面的教訓,對黨內監督思想加以豐富和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黨內監督體系。 二、鄧小平黨內監督思想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一)加強黨內監督的必要性
鄧小平認為有效的監督是執政黨不犯大錯誤的重要保證。他在1957年西安干部會議上發表的《共產黨要接受監督》一文中指出:“我們黨是執政黨,威信很高。我們大量的干部居于領導地位。在中國來說,誰有資格犯大錯誤?就是中國共產黨。……黨要領導得好,就要不斷地克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就要受監督,就要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們不受監督,不注意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脫離群眾,犯大錯誤。”他認為有效的監督是防止執政黨腐化變質的重要保證。1962年《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他指出:“民主集中制執行得不好,黨是可以變質的,國家也是可以變質的,社會主義也是可以變質的。干部可以變質,個人也可以變質。”他還認為有效的監督是使黨和國家保持穩定的重要條件。為了深刻反思1989“山.四”政治風波,鄧小平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但教育何以失誤的背后,是黨內民主和黨內監督的缺失。所以要維護黨和國家的穩定,必須加強監督。
(二)強化黨內監督的核心問題是防止權力的濫用
他強調要加強黨委會內部的互相監督。“對領導人最重要的監督是來自黨委會本身,或者書記處本身,或者常委會本身。這是一個小集體。同等水平、共同工作的同志在一起交心,這個監督作用可能更好一些。我們要重視黨委內部的互相監督作用這個問題。”。他認為批評是一種很好的監督,要通過黨的生活發揮黨員的監督作用。所以他說:“黨委要加強支部和小組的經常工作。黨員一定要過支部生活,過小組生活,在這里面檢查工作,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學習。”
(三)強化黨內監督,必須著重制度建設
早在l956年中共八大《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他就指出:“黨除了應該加強黨員的思想教育之外,更重要的還在于從各方面加強黨的領導作用。并且從國家制度和黨的制度上作出適當的規定,以便對于黨的組織和黨員實行嚴格的監督。”m可惜不久八大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均被否定了。所以鄧小平在總結毛澤東晚年所犯錯誤的教訓時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澤東同志這樣偉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制度的嚴重影響。””‘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他強調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原則。他說“一般黨員、干部,人人都應該經常過支部生活,過小組生活,接受黨的監督。民主集中制的貫徹執行,這也是一種監督。”’
(四)他認為強化黨內監督的關鍵在于發揚黨內民主
鄧小平曾指出:“無論黨內的監督和黨外的監督,其關鍵都在于發展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發揚我們黨的傳統作風。”要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營造良好的民主氛圍,讓黨員對黨內事務有更多的了解和參與,便于行使民主監督。
(五)他認為強化黨內監督要與黨外監督有機結合
鄧小平同志認為“我們需要實行黨的內部的監督,也需要來自人民群眾和黨外人士對我們黨的組織和黨員的監督”。他主張要擴大群眾對黨的監督,對黨員的監督。
總之,鄧小平黨內監督思想是我黨的一筆寶貴財富,隨著改革開放日趨深入,黨內腐敗現象不斷產生,它必將對我們的反腐倡廉工作有所幫助。我們一定要以鄧小平黨內監督思想為指針,認真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中紀委十七屆三次全會上的精神,切實提高全黨的反腐倡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