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豐富和發展
賈金全 柴艷萍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 發展 道德觀
論文內容提要:鄧小平道德觀十分豐富.他解決了社套主義初級階段倫理學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確立了社會主義義利觀,提出了社套主義富德觀,并第一次V-分了社魯主義道德的不同層次.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道德觀
鄧小平道德觀包括許多內容,涉及許多方面,但其核心內容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道德觀。鄧小平科學論述了倫理學的重大間題即義利問題,確立了社會主義義利觀;正確解決了富裕、社會主義、道德三者之間的關系,提出了社會主義富德觀:并根據人們的實際思想覺悟水平,第一次區分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層次二這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解決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成為繼毛澤東倫理思想之后馬克思主義道德發展史上的又一座豐碑。
一、確立社會主義義利觀
在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像一根主線貫穿于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領域中。為保障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就必須確立一種既符合市場經濟運行特點、又能夠正確解決利益沖突的義利觀。鄧小平正是抓住這一道德理論中的根本問題,即義利問題,在批判繼承傳統義利觀的基礎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辯證地處理義利關系、確立了科學的社會主義義利觀。
在鄧小平之前,老一輩無產階級理論家都試圖解決這一問題。馬克思曾經設想建立在物質和精神財富極大豐富基礎上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沒有商品,貨幣、人們之間的利益一致,道德與利益也一致。因而對社會主義條件下義與利的矛盾問題不夠重視。列寧在蘇聯社會主義道德實踐中、發現千百年來人們在私有制下形成的私有心理造成的義利矛盾,針對這一矛盾,列寧提倡發揚無私奉獻的共產主義道德,以“大家為一人,一人為大家““的新道德代替’’人人為自} , f }.帝為大家”的舊道德,以解決義利沖突。毛澤東提出按照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三兼顧的原則來解決義利矛盾他對只強調“義”而完全拋開‘.利”的唯心觀持否定態度,指出: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在這里,毛澤東從理論上比較正確地論述了義與利的關系。但是,這一原則在毛澤東時期并沒有得到切實有效的堅持。總體i兌來,那時還注重情神鼓勵的作用、而忽視人民的實際利益。
從馬克思,列寧到毛澤東,他們都努力探索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義利關系、并確立了基本原則。但是,他們當中誰也沒有遇到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歷史條件下的義利關系問題,這一任務歷史地落在鄧小平身土。
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物質利益和道德關系問題也Ll益突出起來。在鄧小平看來,無產階級從事革命和建設就是為了爭取本階級和勞功者的利益,這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物質利益。他指出;“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棲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這一論斷不僅從世界觀上,而且從道德上肯定了物質利益在革命和建設中的合理性。由此出發,鄧小平在實踐中主張物質獎勵制度,極大地調動起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也大大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而針對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思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滋長,鄧小平一再告誡全黨和全國人民在義利關系上必須堅持辯證法,在實際行動中警惕并糾正追求和夸大物質利益的不良傾向.他說,我們“決不提倡個人拋開國家、集體和別人,專門為自己的物質利益奮斗,決下提倡人人都向“錢’看:要是那樣,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還有什么區別?我們從來都主張,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為了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為了人民大眾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覺悟的先進分子都應當犧牲自己的利益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黨的十四屬六中全會《關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問題的決議》中明確規定出社會主義義利觀:“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要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逐步形成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利益的義利觀,逐步形成健康有序的經濟和社會生活規范。”這是我黨文件第一次用鮮明的語言概括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全社會必須遵循的義利觀,也是我黨在科學地總結社會主義經濟和道德建設中處理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關系的經驗教訓基礎上形成的科學結論廿它既能打破平均主義,提高集體和個人的勞動積極性,發展生產力,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又能有效地抵制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的個人主義思潮的漫延、有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經濟和生活規范,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二
社會主義義利觀體現了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的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的創新,是富有民族特色而又反映時代精神的新型義利觀,是對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的重大發展
二、提出社會主義富德觀
把“富裕”與“社會主義卜,緊密聯系是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恢復,而把“富裕”與”道德”聯系起來,把“先富’‘、‘’共富’‘與‘.消除兩極分化”有機結合起來,則是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的重大發展。
“富裕’‘本是社會主義理論的題中應有之義。因為馬克思、恩格斯描繪的社會主義是在全社會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極大豐富基礎上,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過革命而建立起來的人類社會最先進、最美好的制度_恩格斯曾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是盡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矛遺憾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富裕”社會主義思想,在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長期遭到忽視。過去,極“左”思想曾把人介.丁對致富的追求,對富裕生活的渴望當做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和資產階級價值觀加以批判,并把富裕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把貧窮當做社會主義本質,竭力鼓吹.“貧窮的社會主義”,胡說“四個現代化實現之日,就是資本主義復辟之時”等謬論。這種思想極大地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嚴重挫傷了人民群眾創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使人民生活長期處于貧困狀態。對此鄧小平給于尖銳的批判,井堅定地指出:“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二”’一“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r’一’至此,鄧小平把貧窮與社會主義嚴格區分開來.把“富裕卜’與社會主義緊密相聯‘并進一步提出了社會主義富德觀。
鄧小平明確指出:“’致富不是罪過。”,;“致富卜’是指為全中國人民造福謀利,其手段既不是侵略,也不是搶奪.而是勤勞致富。它符合馬克思主義原則,不僅是應當的,而且是道德的。馬克思一貫把給最大多數人民以最大利益作為道德的基本原則、從馬克思到毛澤東,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對此做出了相應的探索、鄧小平在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歷史條件下,充分認識到貧窮社會主義的危害,徹底批判和掙脫了“平均主義“’、“大鍋飯.,的束縛,提出了他的富民思想.認為合理致富、正當求富是應當的.合理的,也是道德的、鄧小平的富德觀包含了深刻的內涵: 首先,勤勞致富。致富雖然光榮合理,但是致富不能不擇手段,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和道德規范: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初期,由于法制不健全,執法不嚴、道德失范、監督無力政策不配套等種種原因,一些人在求富目的的驅使下,通過各種非法損德的途徑牟取暴利,大發橫財,甚至還美其名曰是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針對這種錯誤認識,鄧小平指出只有勤勞致富才是正當的。也就是說,必須在遵守社會主義道德的前提下活動、在法律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經營J可見,勤勞致富是鄧小平富德觀的題中本有之義。
其次、先富帶后富、直到共富、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決不能采取平均主義的分配方法,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她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⑦這條途徑是符合中國國情的,而且也切實可行,具有深刻的道德含義、有助于形成先進幫落后、先富帶后富、后富學先富的良好風氣和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最終促進精神文明的大發展。
第三,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富裕與資本主義富裕的根本區別,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之所在。“我們允許一些地區.一些人先富起來、是為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兩極分化:這就叫社會主義」iV社會主義決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貧窮,而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否則,“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鄉我們的政策不會導致兩極分化,不會像資本主義國家那樣富的越富.貧的越貧。我們不會產生新的資產階級,而是提高整體富裕水平。所以,同樣都一是增加財富,我們的未來要比資本主義光輝得多。
“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⑩社會主義如果長期與貧窮聯系在一起,還叫什么社會主義?鄧小平提出富民思想。正是社會主義問題上的正本清源,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堅持和發展。他旗幟鮮明地把社會主義與富民目標相聯系。并給予道德上的合理論證,從而,撥亂反正,恢復了社會主義的真正含義和基本精神,中國的改革與現代化進程也得以沖破禁錮,掙脫羈絆。踏上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三、區分道德的層次
關于道德的層次性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人并沒有明確的論述二馬克思只是原則性地指出未來社會主義社會實行的將是有別于資本主義的新道德,對其具體內容和特點并未作詳細論述。列寧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社會應實行共產主義道德,而這個共產主義道德既包含適合未來共產主義的內容,又包括適合社會主義階段的內容二我國解放以后一直沿用“共產主義道德”這一概念,其含義既包括“無私奉獻,一心為公”的高層次道德要求,又包括“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較高層次的要求。在鄧小平之前,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始終沒有明確在社會主義階段應當大力提倡什么道德,普遍實行什么道德。鄧小平則明確區分了道德的層次,指出道德的先進性和廣泛性,從而、首次在理論上將現實的社會主義道德要求與未來的共產主義道德要求區分開,在實踐中又把二者緊密結合起來,大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發展。
鄧小平同志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政治認識、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出發,區分出不同的道德層次,對不同人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這一區分能夠鼓勵先進。照顧多數:也能防止脫離實際、超越社會發展階段和人們的覺悟水平而提出過高的道德要求的傾向,從而避免r使道德理淪流于空談而不見成效的局面。鄧小平還十分強調把道德的先進性與廣泛性有機結合起來。二者的結合點就是““為人民服務”,因為無論是哪一個道德層次.都是不同程度地為人民服務,為國家做貢獻把先進性與廣泛性有機結合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理想與現實的統一。‘’理想”就是培養共產主義道德,這樣的境界盡管只有少數先進分子才能達到,但卻產生了巨大的震撼力量。引起了千百萬人對真善美的敬仰和向往。“現實”就是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水平不能整齊劃一因而在道德實踐中不能盲目求純,急于拔高、科學的態度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揚黨的革命傳統.繼承中華民族的美德,在全社會范圍內堅決抵制不道德的行為,全面普及基本層次的道德,大力培育較高層次的社會主義道德、積極表彰最高層次的共產主義道德,層層推動,逐步提高.盡快實現社會道德的全面好轉,使中華民族以具有高度道德文明的形象屹立于世界優秀民族之林.成為新型的禮儀之邦_
總之、鄧小平的道德思想豐富而深刻.是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基本原理與中國道德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偉大飛躍。是繼毛澤東道德觀之后,對中國社會的道德實踐產生巨大歷史作用.并深刻改變人們道德觀念和道德風貌的偉大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道德觀: